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作为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15)37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长源。祖籍辽东郡襄平县(今辽宁辽阳),生于京兆府(今陕西西安)。唐朝中期政治家、谋臣、学者,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泌出身辽东李氏。自幼聪颖,深得唐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太子李亨的属官。后遭宰相杨国忠忌恨,只得归隐名山。安史之乱时,李亨即位于灵武后,召李泌参谋军事,宠遇有加。不久又被权宦李辅国等诬陷,再次隐居衡岳。唐代宗即位后,再被召为翰林学士,接连受宰相元载、常衮排挤,被外放至地方任职。唐德宗时入朝拜相,参预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筹划,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对外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帝国的稳定。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封邺县侯,世称“李邺侯”。贞元五年(789年),李泌病逝,享年六十八岁。获赠太子太傅。

李泌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作文章,尤工于诗。有《李泌集》二十卷,今已佚。《全唐诗》录其诗四首。

主要成就

李泌参与宫室大计,辅翼朝廷,运筹帷幄,对外策划战略,配合诸将的步调,使其得致成功,是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

政治

李泌在为相前后,匡正时弊。对内勤修军政、调和将相,又能调整官俸、裁减冗员,并妥善安置因乱留京的番邦使者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协调皇室内部关系

肃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倓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李泌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太子李豫(即唐代宗)担任此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倓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在克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的父子关系。当时,肃宗上奏避难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为太子,李泌断言玄宗不会回来了,当肃宗问起该怎么办时,“(李)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玄宗接到之一次奏章后,果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这才安心回去当了“天子父”。因为玄宗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不会愿意,权力交接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动乱,更何况自己已经年迈。李泌可以说是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恰当安排。

作为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唐德宗李适立其子李诵(即唐顺宗)为太子,而太子妃的母亲郜国公主因犯蛊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牵连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废除对蛊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对此,李泌坚决反对,以至于被德宗拿灭族来威胁。而李泌执意更坚:“世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新唐书·李泌传》记载说他“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李泌毫不妥协,不顾全家性命,竟然与德宗争执达数十次之多,这种执着的精神实为难得。

②劝君以宽

肃宗当太子时,遭到权相李林甫的多次陷害,使他的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掘出李林甫的棺椁,将其锉骨扬灰,但李泌认为,如果这样做,必将伤害到此时仍在蜀地的太上皇玄宗,使肃宗背负“不孝”之名。肃宗听后“感悟”,才不再追究。

李泌希望肃宗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他对别人这样要求,对自己也是如此。当李泌被任命为宰相时,他对德宗表态:“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臣无可报也。”[13]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气度。

③反对妥协

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爆发,随后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拥兵叛乱,再加上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蝗灾,德宗可以说是内外交困。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李泌以铜叶不可复合的道理让德宗认清了“君臣之分不可复合”的实情,坚定了德宗平叛的意志。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

朱泚叛乱时,吐蕃请出兵助唐,德宗答应平叛成功之后把安西、北庭给吐蕃。但是后来,唐军凭着自己的力量击败叛军、收复长安,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甚至连追击溃退叛军时也不卖力,而且还趁机劫掠了武功地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来要土地,德宗想同意,而李泌坚决反对,认为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如果同意予地,将威胁关中腹地。“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德宗最终拒绝割地。

李泌对藩镇、吐蕃的果敢坚毅,不仅捍卫了朝廷的尊严,而且还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史学家陈寅恪述及中唐应对吐蕃之策,称“李长源之论尤为明畅”。

④荐护大臣

李泌保护了在二帝四王之乱中立下大功的名将李晟、马燧,有利于军心的稳定,并缓解君臣间紧张的关系,达到稳固政局的目的。

除此之外,李泌还举荐了韩滉、王纬、元友直、窦参、董晋、赵憬、阳城、张建封等人,这些人位兼将相,后来都成为了德宗时期的名臣。

作为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军事

制策平叛

在安史之乱、肃宗于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局势作出了正确的判断:

①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主要指汉族)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

②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李倓)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李泌的这个方略是非常正确的,他反复告诫肃宗“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开始,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的认可,但后来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中国军事史》第2卷《兵略》中高度评价李泌平叛之谋,而深惜肃宗之不能用。

李泌还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藩镇割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数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卫》中又一次提出这一问题。明人冯梦龙在《智囊全集》中评价:“邺侯因戍卒成屯田,因屯田复府兵,其言凿凿可任,不知何以不行。”

贞元三年(787年),淮西的四千防秋军自鄜州(今陕西富县)叛逃,李泌分命部将堵截,将其伏杀大半。

贞元之盟

李泌在赴任陕虢观察使之际,向唐德宗提出困蕃之策,即“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联结回纥、黑衣大食( *** 帝国)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785年-805年)时期唐帝国边陲的稳定。

对回鹘:德宗因早年心结,对回纥甚为忌恨。在李泌极力劝说下,方才同意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在称臣于唐朝皇帝、并且认唐朝皇帝为父的前提下才和亲。自此后,回纥再次开始称臣于唐朝。

对 *** 帝国:在李泌的建议下,德宗还在贞元元年(785年)四月特派宦官杨良瑶充任聘国使,由海路出使黑衣大食( *** 帝国),进行盟好活动。史称“贞元中(黑衣大食),与吐蕃为劲敌,蕃兵大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足见这次航海外交活动的成效。

作为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经济

在经济方面,虽然李泌没有直接经管过国家财务,但也显示了一定的才能。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挖山开路,疏通漕运,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

当时方镇私自向德宗献财,每年五十万缗,其后减少到三十万,德宗以用度匮乏为题询问李泌的意见,李泌请求德宗说:“天下的供钱每年有百万拿给宫中,陛下应该劝勉不接受私下贡献。但凡朝廷下诏需要索取财物,便令他们代缴两税,这样方镇可以以法行事,天下财政就宽裕了。”

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文学

据史载,李泌“尤工于诗”,七岁时便能作文章。诗人梁肃称其“用比兴之文,行易简之道,赞事盛圣,辨章品物,疏通以尽理,闳丽而合雅。”李泌与诗人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诗人顾况就曾拜李泌为师。

除文学创作外,李泌在学术上也很有造诣。他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玄宗曾召他进宫进授《老子》,晚年又参与编修国史。

书法

李泌亦擅书法,明人陶宗仪所撰《书史会要》称其“书体放逸”。

藏书

李泌家中藏书充栋,人送外号“书城”。其父李承休就十分仰慕南朝沈约、任昉等藏书家,遇到图书必购藏于家。

李泌除了继承遗书外,又有收藏并系统地整理了藏书,经部书用红色牙签,史部用绿色牙签,子部用青色牙签,集部用白色牙签。所有藏书均加盖了“邺候图书刻章”藏书印章。文学家韩愈曾仰慕他藏书之富,曾作《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赠诗云:“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皆牙签,新若手未触。”留下“邺侯架”的典故。

其子李繁曾携其藏书3万卷,迁居随州(今湖北随州),并继续购藏图书。李繁后因犯事被赐死,李氏三代藏书散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6/4982.html

“作为唐代肃宗、代宗、德宗三朝的重要人物,李泌有哪些成就?” 的相关文章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关羽失荆州真的是大意吗 关羽就没有防备东吴吗

对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吗?他有没有防备东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名将关羽镇守荆州,在出兵攻打曹操期间,盟友孙权乘虚而袭荆州,导致荆州失陷,后人以“大意失荆州”来形容这段历史,《三国演义》小说更是把荆州丢失归结于关羽一时大意,而大意失荆州”已经发展成为民间俗...

王守一是什么人?他最后被赐死是因为什么?

王守一是什么人?他最后被赐死是因为什么?

王守一 是唐玄宗李隆基王皇后的胞兄,祁国公王仁皎之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在封建王朝,如果皇亲国戚被砍头,要么是谋逆大罪,要么就是贪腐重罪。而王守一则属于后者。要说王守一,先说说他的孪生妹妹王有荣。王有荣是唐玄宗李隆基正儿八经娶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王皇后。一开始的时候,王氏作...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对司马懿早就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没有攻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塑造得神乎其神,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似乎诸葛亮是个神通广大的神人。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在治国理政和带兵打仗方面非常有才能而已。他的宿敌司马...

伊尹是如何从社会底层的奴隶一跃成为贤相的?

伊尹是如何从社会底层的奴隶一跃成为贤相的?

伊尹(公元前1649年~前1550年),己姓,伊氏,名挚,夏末商初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道家学派创始人之一、中华厨祖。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伊尹出生后,被有莘国庖人收养。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今洛阳伊河)之上采桑...

蜀汉众多武将中,有哪些人拥有了军权?

蜀汉众多武将中,有哪些人拥有了军权?

在古代,军权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和根本,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刘备手下最著名的大将,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除此之外,还有魏延、刘封、廖化、王平等人,他们都为蜀汉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少功勋。刘备手下这些将领之中,谁才是实力派,谁真正有兵权呢?兵权,也就是意味着能调动军队,指挥作战...

三国时期许褚与张飞有过几次交手?最后的结局如何?

三国时期许褚与张飞有过几次交手?最后的结局如何?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许褚是曹操的爱将,武艺在诸将中是数一数二的,许褚一生恶战不少,杀敌也不少,基本也很少败绩。不管是当先锋,还是保护曹操,许褚都是勇不可挡,许褚杀的将领很多,两合斩杀吕布大将李封,一刀斩杀李傕外甥李暹和袁谭大将尹楷。许褚出道时,战平过古之恶来的典...

徐妙云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徐妙云是什么人?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仁孝文徐皇后,朱棣的原配妻子,明朝开国大将魏国公徐达的长女,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将门才女,一代贤后。这是后人对于仁孝皇后徐氏的评价。在很多影视剧里,徐达的长女都被称为“徐妙云”,不过在正史里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闺名,只称之为“徐氏”。这里姑且称徐氏为徐妙云。1407年8月6日,46岁的徐妙云行将离开...

诸葛亮能带诸葛均 诸葛瑾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诸葛亮能带诸葛均 诸葛瑾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对诸葛亮带着诸葛均,为什么诸葛瑾不带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但是史书没有明载两人是否同父异母兄弟。从《三国志》的相关记载来看,两人同父异母的可能性比较高。诸葛瑾传转引吴书记载:“遭母忧,居丧至孝,事继母恭谨,甚得人子之道。”这就是说,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