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诸葛亮哭周瑜和司马懿哭诸葛亮相比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22)420

对司马懿哭诸葛亮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中,诸葛亮哭周瑜,和司马懿哭诸葛亮,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诸葛亮哭周瑜是幸灾乐祸,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啊!但是作为盟友一方,他却不能溢于言表,而且还要表现的悲痛欲绝。诸葛亮当时的之一反应就是:

你不是想要我死吗?我还是比你活得好、活得长、活得久!你一次次地暗害我,现在自作自受,自己反而先死了,看你以后还敢不敢嫉妒别人了?小样的,我诸葛孔明是何许人也?能被你给害了?你以为“卧龙”之称是我半路上捡来的?

诸葛亮既然对周瑜的死并不是真心实意地伤心,为什么还要去江东为周瑜吊孝呢?

之一、诸葛亮为周瑜吊孝是孙权和刘备两家对等交往的体现,是一种程序性和礼仪性的外交活动。

孙刘联盟当时正处在关健时期,作为军师,诸葛亮主要负责刘备一方的军事行政工作;周瑜则是东吴的大都督,负责东吴的军事和外交工作。诸葛亮和周瑜两人的工作性质和地位基本对等。所以,刘备一方派出诸葛亮为代表前去吊唁周瑜是十分恰当的安排。

第二、周瑜和诸葛亮有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上的交集和合作。

赤壁之战是两人合作愉快的见证。诸葛亮和周瑜一唱一和,说服了孙权抗击曹操。又是诸葛亮辅佐周瑜部署赤壁之战,他帮助周瑜搞后勤,同时又和周瑜同时制定了火攻的战术。回到荆州以后,诸葛亮又负责乌林以西的各路口的伏击。而乌林以东则由周瑜部署安排伏击曹操。

第三、诸葛亮和周瑜也有过恩怨,周瑜曾一度发出了:

既生瑜,何生亮?

的感慨。周瑜还找机会、找借口要除掉诸葛亮。要不是诸葛亮机智,早就被周瑜杀害了。诸葛亮在东吴期间,帮助周瑜抗曹,还得防备周瑜的暗害。其处境之艰险,使得刘备对诸葛亮的安全都放心不下。

诸葛亮哭周瑜和司马懿哭诸葛亮相比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三国演义》中周瑜对诸葛亮的谋害可谓环环相扣,煞费苦心。借完东风以后,周瑜更是图穷匕见,干脆不再遮遮拦拦,下令徐盛和丁奉,见到诸葛亮直接就砍头就行。不找理由了,不需借口了,耍流氓了,直接弄死就可以了。

虽是盟友,周瑜对诸葛亮可以说是比敌人还敌人。周瑜从没有尊重佩服过诸葛亮,有的就是:嫉妒、仇恨和恼怒。尽管如此,诸葛亮也不因为周瑜对他个人的怨恨而牵扯到联盟关系。诸葛亮公私分明,依然以大智慧、大胸怀维护着两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了体现两家联盟的牢固不破,诸葛亮必须借周瑜去世来一次政治作秀。

第四、诸葛亮也想借吊唁周瑜之机,探听一下东吴的虚实。

周瑜死后,东吴的继承者是谁?外交政策是否有变?周瑜有没有留下什么政治遗嘱?这些诸葛亮都必须掌握之一手资料,所以诸葛亮必须再闯东吴这个龙潭虎穴。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也潸然落泪。但是,这个性质和诸葛亮哭周瑜是不一样的。

司马懿的哭是兔死狐悲。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自己也在为了天下统一奔波劳碌、宵衣旰食。天下必须统一,司马懿和诸葛亮在这一点上是认识一致的,甚至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的。但是,具体到怎么统一?由谁来统一?两人却最终无法达成共识。诸葛亮觉得应该由刘禅来领衔统一天下的大任。而司马懿觉得刘禅似乎有点不够格,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他也解释不清。至于曹魏,司马懿更是不认可。从来没有一个弃德任刑的君主能够统一天下。曹操残民以逞;曹丕眦睚必报;曹睿似乎有点身体健康不佳,经常二竖为虐,恐难长久。

诸葛亮哭周瑜和司马懿哭诸葛亮相比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所以,必须有一个人来取代曹魏,然后借助曹魏的底子和框架,再吞吴灭蜀,统一天下。这个人是谁?司马懿至今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他决定先借助战争培养自己的势力,清洗忠于曹魏的势力,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充司马家族的实力。

诸葛亮的北伐正好暗合了司马懿的意图。十几年的北伐,司马懿的地位越来越牢固,家族势力越来越膨胀。而曹魏呢?被诸葛亮的北伐搞死搞倒了曹真、王朗、徐晃、夏侯楙、夏侯和、张郃等开国元勋和比较活跃的将二代。曹魏日渐凋零,只剩下曹爽兄弟一脉,也是纨绔子弟,眼见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了。什么时候收网,全在司马懿自己的一念之间了。

诸葛亮就这么离开了,司马懿突然感到空前的落寞,从此天下再无对手了。像诸葛亮这样优雅高贵的对手更是不会再有了。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涌上心头。司马懿曾经不止一次地赞叹诸葛亮:

“孔明真神人也!”

“吾知孔明有计。”

“孔明的谋略吾不如也!”

“吾能料其生,却不能料其死。”

反正就是:诸葛亮胜了,司马懿败得心服口服;诸葛亮败了,司马懿也耐心地给予解释,换位思考后也对诸葛亮赞不绝口。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光辉形象就是司马懿有步骤、有计划地树立起来的。在诸葛亮和司马懿长达十几年的较量中,诸葛亮获得了万世之名;司马懿则获得了百年之利。

“黯相望,断鸿声中,立尽斜阳!”

诸葛亮“不辞而别”了,司马懿感到空前的寂寞无趣,空前的百无聊赖。此时,司马懿感受到了一个人身处巅峰,四顾无人的无奈和悲凉。“自己会不会也倒在前进的路上?能不能看到天下一统的那一天?”司马懿的惆怅,无人能懂。

高贵的敌手,比高贵的朋友更难求。诸葛亮走了,从此司马懿再无高贵的敌手。

诸葛亮哭周瑜和司马懿哭诸葛亮相比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朋友似乎比比皆是,而像诸葛亮一样肝胆相照的敌手世上不会再有。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依存、相互仰慕令人仰望,也令人感动。这正是: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为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6/6051.html

“诸葛亮哭周瑜和司马懿哭诸葛亮相比 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的相关文章

司马模:西晋宗室、将领,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司马模:西晋宗室、将领,他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司马模(?~311年),字元表,河内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四弟曹魏东武城侯司马馗之孙,高密文献王司马泰第四子,东海孝献王司马越之弟,晋朝宗室。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司马模年少好学,甚有名望。初封平昌公,历任冗从仆射、太子庶子、员外散骑常侍。永兴元年(304年),时...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子午谷奇谋真的不靠谱吗 诸葛亮为何没有采用这个计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为何坚决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它到底有多不靠谱?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就提出了“子午谷奇谋”,他的意思是只要给他一万兵马,其中五千精兵,五千负责押送粮草,不出十天便可以从子午谷直插长安。而另一方面诸葛亮带兵从...

如果三顾茅庐的人换成孙权和曹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又是什么样的

如果三顾茅庐的人换成孙权和曹操 诸葛亮的隆中对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顾茅庐的是孙权或者曹操,诸葛亮的隆中对会怎么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首先刘备可以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是因为以他当时的地位,他是可以放下这个身段的。而孙权和曹操则不同,孙权继承父兄的基业,孙策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切,文臣武将兼具。而曹操更是在起事之初...

汉水之战,赵云说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是什么意思?

汉水之战,赵云说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是什么意思?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刘备五虎上将中,赵云一向以沉稳著称,和关羽的傲、张飞的猛,有明显不同。汉水之战,赵云勇救黄忠,以少胜多,曹操都败在赵云手下。五子良将中的徐晃和张郃甚至都不敢和赵云交手。赵云救回黄忠之后,曹操率兵追来,赵云说了一句很霸气...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一生传奇,最后却被罢相革职到底发生了什么?

吕不韦毋庸置疑是战国末年一位极为重要的历史人物,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我们知道,嬴政13岁在秦国称王。虽然在此之前,吕不韦曾经在赵国有恩于嬴政,但出于诸多政治目的和私人恩怨,嬴政最后还是将吕不韦削官,到头来吕不韦不得已饮鸩自杀。试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一、吕不韦其人吕不韦是战国末...

李侍尧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侍尧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李侍尧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人物,他其貌不扬,却很有本事,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李侍尧(?一1788年),汉军镶黄旗人,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臣,出身于官宦之家,二等伯李永芳的四世孙,父亲是户部尚书李元亮。李侍尧值得给读者朋友聊聊,他经历了充当朝廷重臣、因贪污受贿判处监斩候、皇帝重新加以重用...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曹睿作为曹魏第二个皇帝 曹睿为什么会断子绝孙

对曹睿究竟为何会断子绝孙?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曹睿字仲元,既魏明帝,是魏文帝曹丕与文昭甄皇后的长子,曹魏第二位皇帝,黄初三年,曹睿被封为平原侯。226年,文帝病重,立曹睿为太子,并立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辅政大臣,曹睿在位期间,攘外安内,发展生产,颇有建树。但...

韩信被杀之前 韩信有后悔弃楚投汉吗

韩信被杀之前 韩信有后悔弃楚投汉吗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韩信临死前,是否会后悔当初他弃楚投汉的选择呢?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清楚韩信临死前的心理活动。但是,一个人的心思,是最难琢磨的,况且时隔久远,更是不容易说清楚。因此,我们只能说存在某种可能性,不能保证就是如此。韩信不会后悔自己弃楚投...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