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7-21)440

郦食其,陈留郡雍丘县高阳乡人,秦末楚汉时期刘邦部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说客,郦蟠十一世孙,中国郦姓宗族列第七十一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曾以刘邦谋士郦食其(lì yì jī)为主人公作过一首诗: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逞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在李白的诗中,郦食其的形象性格很鲜明,高阳酒徒,性情孤傲,初见刘邦便是一通雄辩,此后更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刘邦拿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着实有天下之一说客的风采。

依在下看,李白之所以为郦食其作诗,乃是因为其人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豪放气息正符合李白的口味,而不是李白将他塑造成了一个豪放说客。

其人豪放,这不仅决定了郦食其在刘邦阵营的实际地位,也决定了郦食其的最终命运。

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史书上说,郦食其是战国末期人,生于魏国陈留高阳,早年喜读书,好纵横之道,但因为性情太桀骜不驯,郦食其虽有纵横家的雄辩之才,却始终没有出来建功立业,公元前225年,秦国攻灭魏国后,郦食其家贫落魄,沦落为陈留门吏。

秦始皇死后,天下大乱,陈胜项梁等豪杰纷纷起兵反抗暴秦,这本是有才有志之人大显身手的好时机,然而郦食其却看不上途径陈留的各路豪杰,因而始终卧在自己的陋室里,深居简出。

看郦食其的这种姿态,此人似乎有些罕见雄才的味道,但细细品味他遇到刘邦之后的所作所为,有人也有另一种解读,此人不出山,并非看人有多准,有多毒,而是性情太孤傲,人又太老,很难遇到真正欣赏他的人。也就是说,郦食其郁闷的是他看不上别人,别人也看不上他。

刘邦在识人、用人、御人上,的确是当时的天下之一。

当听说刘邦正率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时,郦食其安耐不住,托人向刘邦来了一次毛遂自荐。因为知道刘邦素来藐视儒生,郦食其将自我介绍浓缩成了一句话,我不是儒生,我是好酒的高阳狂徒。

刘邦听说高阳有这么一个人,是什么反应呢?

见见无妨。

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历史上的著名一幕,刘邦在两个侍女的服侍下一边洗脚,一边召见郦食其。

古今豪杰,识人、辨人,经常会用故意藐视、羞辱甚至恐吓的另类套路,越是草莽出身,越是如此。刘邦此举,很有可能就是如此。

面对刘邦的举动,郦食其的反应很漂亮,他拿出狂傲酒徒的气概与才华,先是直接怼了刘邦的轻藐之举,接着便豪放地纵论起天下,展现出了雄辩之才。

刘邦一听一观,觉得眼前的老头是个人物,便有意将其收入麾下。

但历史的真实场景往往是很现实,很残酷的,虽说刘邦觉得郦食其是个人物,但绝非是奉若神明,他更关心的是眼下郦食其能给他带来什么实际利益?

郦食其说,我可以去游说、刺杀陈留县令,总之,我能让你兵不血刃地攻占陈留。

试想一下,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如果真是天下之一谋士,他会甘愿去做一名间谍刺客吗?又或者说,刘邦要是觉得他是张良那样的罕遇大才,他又怎可能叫他交这样低级的投名状。

所以说,郦食其充其量只是个豪放、有些偏才、有些不甘心的老狂徒,不仅刘邦心底是这样认为的,而且两三个回合的交道打下来,他自己就完成了在刘邦阵营的角色定位。

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决定着一个人最终的命运。

自从取下陈留县令的脑袋,打开陈留城门的那刻起,郦食其实质上就成了刘邦麾下的一个带有间谍性质的老说客。

想想都知道,这样的角色,命运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郦食其为刘邦办第二件大事时,若不是躲闪及时,他很可能那时就丢掉了老命。

什么事呢?

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从南入关,并让郦食其和陆贾去入秦的重要关防——武关,先行劝降秦军。然而,当郦食其凭借雄辩之才叫秦将放下武器后,刘邦的大军却突然挥戈一击。

明眼人一看,刘邦此举完全就是拿郦食其当可牺牲的棋子在用,但这就是郦食其现实的处境。

史书上记载,随后郦食其不停地为刘邦献计献策,甚至有些不让张良的风采,其实这是郦食其想摆脱困境的一种努力,而不是刘邦把他当成了张良式的核心智囊。

虽说郦食其有谋士之才,也曾为刘邦提出攻占敖仓的良策,但在大战略的谋划上,他终究还是缺了一些火候,不如张良。

与项羽争霸正胶着时,郦食其曾向刘邦献上大计,大封六国后裔,可孤立项羽,尽得天下。

这计谋初听起来,很有些武王当年的意思,刘邦很兴奋,立即命令给六国后裔铸印,并吩咐幕府文吏赶紧签发任命书。

可就在这个时候,张良赶来,用八不可彻底否决了郦食其的计谋。

回过神来的刘邦破口大骂:竖儒,几败而公事!

如此一来,郦食其再想奢望成为张良第二,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狂傲之人一般都是不肯认输,想极力证明自己的,有些时候甚至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郦食其主动请缨,愿往齐国,劝齐王归降,就有这样的浓烈味道。

为何说劝齐王归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劝降强悍之敌从来都是权宜之计,不是为了麻痹对方,就是为了卸磨杀驴。

当时的齐王田广,麾下还有二十万人马,不说齐国田氏本就是猛士硬种,单就这二十万人马,刘邦便不敢生吞活咽下去。

这种情况只有消灭才是最安全的。

于是乎,面对郦食其的主动请缨,刘邦阴险帝王的另一面就呈现出来了,他同意了郦食其的劝降计划,却不阻止韩信向齐国进兵。

从郦食其的角度看,凭他的智商,此去齐国的凶险,他能够体会到吗?多半是能的,但因为狂傲的性格,想求取富贵功业,明白也只能涉险一试。

此去齐国,郦食其充分证明了自己是天下无双的说客,但他的悲剧命运从他成功说服齐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齐王承诺归降刘邦后,郦食其随即把宝押在了韩信身上,如果韩信接到他的信,顺利退兵,那他“东下齐城七十二”的丰功伟业就算到手了。

但这怎么可能。

纵使韩信是个不谙黑暗权谋的军人,但只要有人稍微一点拨,他必会醒悟过来,进而将郦食其逼入死境。

点拨韩信的蒯通,是个最终没能得志的狠人,韩信若是在关键处听了他的,此人可能不输张良。

蒯通点拨韩信,说了两点,一、你明白刘邦是怎么想的吗?为何郦食其成功劝降了齐王,却不给你撤兵的诏命?这分明是把郦食其当死士用,只是不便明说罢了。二、即便刘邦接受劝降,郦食其只凭三寸舌就拿下了七十二座城池,你韩信身为几十万大军的统帅,功劳竟不如他,何以自处呢?

一个是不必顾忌郦食其的性命,一个是不能顾忌郦食其的性命,纵使韩信是君子,也别无选择,只能趁此良机,发兵攻打齐国。

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韩信这一打,郦食其立刻就显出了“死间之士”的原形,虽然这不是他的本意。

齐王大怒,威胁郦食其说,只要你去劝说韩信退兵,我便饶你一命。

历史在这个时候显得很苍凉,已彻底明白过来的郦食其拒绝了齐王,只说了两句话——

举大事不顾细谨,盛德不辞让。(干大事的人不拘小节,有大德的人也不怕别人责备。我心甘情愿做刘邦的死士。)

而公不为若更言。(不必废话了。)

如此,齐王只好成全他,将他煮了。

郦食其,一生多半是悲哀,但死前对得起后世李白为他作诗,即便他最后做死士是被残酷的现实,复杂的人性逼出来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07/11131.html

“凭借口才为刘邦夺下70座城池,为何最终被烹杀?”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李自成为何没有东山再起?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李自成为何没有东山再起?真相是什么?

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你们知道吗,接下来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兵败山海关一片石,八天后,李自成率部正式撤离北京。虽然李自成在一片石被吴三桂和清军联手打得很狼狈,但这个时候,谁也想不到,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彻底走向了末路。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

杨玄感是什么出身?他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杨玄感是什么出身?他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杨玄感,隋代大臣,弘农华阴人,司徒杨素之子。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大业九年(613年),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引发了杨玄感之乱,但仅持续了两个月就迅速失败。杨玄感是隋朝重臣,文武双全,号称“项羽”,起兵反隋时受到民众的普遍响应与支持。既然如此,那杨玄...

刘备要是统一三国的话 刘备会不会除掉诸葛亮

刘备要是统一三国的话 刘备会不会除掉诸葛亮

对如果刘备一统三国,他会除掉诸葛亮吗?五虎上将中哪些人会倒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早在商王朝,枭已然作为王朝的图腾出现了。枭雄则是形容烈鸟一样的人物性格,逐步演变成为形容胸怀大志、内附机心、杀伐决断、不囿古今的人物。用通俗话来说,这类人往往有...

高平陵之变后孙资是什么结局?司马懿为何没有清算他?

高平陵之变后孙资是什么结局?司马懿为何没有清算他?

公元249年,司马懿家族为了从曹爽集团手中夺取魏国政权而发动了一次政变,史称“高平陵政变”。 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病重,向心腹孙资与刘放询问托孤大臣人选,二人于是极力推举曹爽为辅政大臣。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杀曹爽夺权,还...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万人敌

张飞: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万人敌

张飞(?-221年),字益德(一作翼德),幽州涿郡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黄巾起义爆发后,张飞与关羽加入刘备的义勇军辗转各地。三人同吃同睡情同手足。刘备于长坂坡败退时,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曹操惧其勇...

朱元璋派遣和尚去各藩地辅佐,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派遣和尚去各藩地辅佐,是什么用意?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明史·姚广孝传》中,非常明确地记载了朱元璋在全国各地选拔和尚,以及把和尚派给各藩王的故事。“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高皇后崩,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第一段文字讲的是,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

历史上张温一家被废,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张温一家被废,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张温,三国时期吴国官吏,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吴郡张氏。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汉末三国时代,虽说中原才是士族聚集之地,但江东地区也有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其中尤以吴郡四姓顾、陆、朱、张最为显赫。顾雍、顾谭,陆逊、陆绩、陆抗,朱桓、朱据都是三国时代鼎鼎大名的人物。那孙权为何要废黜张温,甚至牵连其家...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刘备在选择托孤大臣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选李严而不是赵云

还不知道:刘备选择托孤大臣,在一文一武的情况下,为何选李严而不是赵云?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引言在封建王朝时期,君主在去世之前,一般会指定一些自己信得过的大臣,让他们辅佐新皇帝顺利登基,那些辅佐新皇帝登基的大臣也被称为托孤大臣。古代的托孤大臣很多,比如唐太宗的托孤...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