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遗诏里的几位托孤大臣分别是谁?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古代皇帝托孤现象存在十分的普遍,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重,命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曹丕的这四位辅政大臣可谓搭配非常合理,从出身来看,曹真、曹休是宗室将领,陈群、司马懿是士族代表;而且两文两武,能够互相牵制,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问题。
但有细心的人从史书记载中发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三国志·文帝纪》
以上是魏文帝曹丕传记里的记载,明确记载了四位辅政大臣,以及他们的排名顺序: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曹真、曹休都是和曹丕一起长大的,曹丕在位期间也对他们委以重任。而且,从这个顺序来看,曹真在曹丕心目中比曹休更重要。
真与陈群、司马宣王等受遗诏辅政。——《三国志·曹真传》
帝寝疾,群与曹真、司马宣王等并受遗诏辅政。——《三国志·陈群传》
帝与曹真、陈群等见于崇华殿之南堂,并受顾命辅政。——《晋书·宣帝纪》
曹丕传记里没有问题,可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的传记就出现了比较尴尬的问题了。他们三人每个人自己的传记里都有成为辅政大臣的记录,唯独没有提曹休,只是用了一个“等”就完了。辅政大臣一共就四人,多写俩字就那么难吗?而且问题是《曹休传》中也没有成为辅政大臣的记载:
帝(曹丕)征孙权,以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击权大将吕范等於洞浦,破之。拜扬州牧。明帝即位,进封长平侯。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增邑四百,并前二千五百户,迁大司马,都督扬州如故。——《三国志·曹休传》
陈寿的《三国志》素来被称为良史。可在曹丕病逝后,曹叡继位,关于曹休是否辅政居然没有记载!从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传记里没提曹休辅政,以及曹休自己传记里也没有辅政的记载来看,在曹魏权力交接之际,或许发生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或许是一次失败的阴谋。
曹真、曹休的排位问题
事出反常必为妖!我们姑且先把曹休到底算不算辅政大臣的问题放一边,我们来看看曹真、曹休二人的官职、在曹魏的地位问题。首先在曹丕临死之前,在曹丕心目中曹真是要比曹休靠前的。但曹叡继位之后,曹休却比曹真地位更高:
十二月,以太尉锺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为骠骑大将军。——《三国志·明帝纪》
曹丕死后,魏国遭遇了短暂的混乱,东吴派诸葛瑾、张霸等率部进犯襄阳。司马懿指挥魏军大破吴军,斩张霸。征东大将军曹休也在浔阳击败了其他东吴军队。朝廷一一论功行赏:晋升太尉钟繇为太傅,征东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中军大将军曹真为大将军,司徒华歆为太尉,司空王朗为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
以上记载说明,曹叡是更加看重曹休的,而且曹休死后,接替曹休成为曹魏更高军事统帅的正是曹真。(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迁为大司马,掌中外诸军事)这就让整件事情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曹休、曹真都是和曹丕一起长大的。曹休是曹操族子(休,太祖族子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曹真有记载说他是曹操养子,也有说是族子(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但历来都认为,曹真曹爽父子并不如曹休与曹丕血缘关系更亲近,都称曹爽为“宗室旁支”。
现在我们从头捋一下,曹丕临死之前应该是明确安排由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四人共同辅政,但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曹真、陈群、司马懿似乎是联手“黑掉了”曹休的辅政大臣资格。可是曹叡政治手腕高超,反而把曹休地位提高到三人之上,对其非常倚重。
总而言之,为何陈寿《三国志》中关于曹休辅政大臣的记载显得自相矛盾,恐怕只有当事人以及陈寿自己清楚了,我们只能捧着史书,徒然纳罕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