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 姜维的下场为什么那么惨
对姜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文武双全,深得诸葛亮真传,为何结局很惨?
三国时期的姜维,堪称蜀汉后期的顶梁柱,不仅文武双全,且深得诸葛亮的真传,兵法谋略了然于胸。费祎去世后,姜维独掌了军权,他没有忘记丞相诸葛亮生前的遗愿,多次率军北伐曹魏,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匡扶汉室。然而,在他与钟会打的不可开交时,后主刘禅却开城投降于邓艾。
尽管如此,姜维依旧没有放弃希望,他看出了魏降临钟会有异心,就假意投降于他,并进行火上浇油,忽悠钟会举兵造反。姜维的想法是好的,但他却高估了钟会的能力,不久后钟会就被打败,姜维也死于魏军之手,结局不是一般的悲凉。
很多人都有疑问,姜维算是三国后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不论是军事才能还是个人战斗力,几乎无人能够出其右,为何会落得如此悲凉的下场呢?同为蜀汉将领的廖化,在临终时对姜维做出了如此评价:“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一语道破姜维兵败惨死的原因。
首先,分析一下“智不出敌”。这里所说的敌人,不是别人,真是偷渡阴平迫使刘禅投降的邓艾。出身贫寒的邓艾,从小胸怀大志,精通兵法,却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做了近二十年的屯田小官。
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司马懿发现邓艾是个难得的奇才,立马进行提拔,并将自己所学传授给他。
邓艾没有令司马懿失望,逐渐成为曹魏著名的将领,多次带兵与姜维交手,挫败了其北伐的意图。客观来说,虽然姜维也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与邓艾相比,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故廖化评价他“智不出敌”。
其次,关于“力少与寇”这一点,凡是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都应该非常清楚,当时蜀国与魏国相比,在军事、经济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诸葛亮还在世的时候,先后进行了六次北伐,却均以失败而告终,不是他能力不行,实在是与魏国的差距太大。姜维执掌军权的时候,蜀国国力大不如从前,想干掉魏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后,廖化说姜维“用兵不厌”,也就是穷兵黩武的意思。据记载,姜维掌权的不到10年,却先后进行了11次北伐,使得原本就快被掏空的蜀国雪上加霜。每一次作战,不管结果是胜是败,都会损失不少士兵,消耗大量的粮食补给。
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长此以往,即使邓艾不偷渡阴平,蜀国早晚也会因频繁的战争被拖垮。
姜维对此也心知肚明,但他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一心想要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除了一直与魏国战斗外,他没有别的选择。不管怎么说,姜维虽然没有保住蜀汉,却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与后主刘禅相比,他是值得尊敬的。
参考文献:《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