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8-01)460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会试中式举人、监生与吏员,这些不同身份的人通过礼部或吏部的具体选拔考试后,在吏部听选、授职过程中,由文选清吏登记其出身方式而依制授任。于“进士”而言,通过礼部会试的中式举人殿试后分别获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的身份等级,后二者赴部听选时,无须再如唐人须经吏部选试方可授任,而是直接进入登记与娃选授职阶段。

监生(包括举人、贡生等)、吏员各自按要求历事、服役期满后,赴吏部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考中者即获得官员身份,文选清吏司责成填写考试时身份类型—此类型只标明其获得官员资格的途径,而不再是他们当下的等级身份,同样由稽励清吏司整理、贴黄。“进士”、“监生”、“吏员”等身份,经过吏部二司的登记、整理,伴随各自终身,作为各自的“出身”类型

一、明朝的文官出身

需要指出的是:出仕之途,应指科举、历事、资次等方式;进士、监生、吏员则是文官的入仕前身份类型。因为这些出身类型与出仕途径基本一一对应,明人在言及入仕途径时,往往假借或省略而言之,如前引丘濬《大学衍义补》三处文字,所谓“入仕之途”有三,为进士、监生、吏员”之语,实即“进士(由科举中式)、监生(历事)、吏员(资次)”的省略。

明人入仕有不同途径而有相应出身。对于文官的不同出身及不同的入仕方式,明制,这方面的内容都要登记贴黄,而且,与王朝对官员整个仕宦生涯的升降迁转管理都要联系起来。这一制度,由明太祖于洪武四年即已将前期实践加以定制实行,将文武百官的姓名、籍贯及“起身”等详细记录,并盖玉玺存于内库。

为防止日久错漏,命吏部每月一次更贴有除拜、迁调的官员贴黄,每岁终以其籍进忙于内库,作为定制。此时尚称“起身”。洪武二十六年《诸司职掌》贝详列了初选者赴选部登记候选时的各种身份—进士、监生、通经、秀才等。吏部文选司登记的选人出身记录,授职过后,即付稽励清吏司,由其负责整理、用印、交付(内府一份)、保管(本司一份)及续转等事项。《明会典》卷十一《吏部稽勒清吏司贴黄》部分记载甚详。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

明代文官初授之后,各自有升降迁转。《吏部职掌》、《明会典》等记载着专门的条文事例处理,其规定有选任程序(如类选、推升、保举、改调等)、有特定部门官职的选授迁转,有特定出身的升职规定等等。这些规定,影响着官员的仕途进程与发展空间。和初选一样,这些条文制度,仍然是分类别规定,进士、举人、贡生、例监等分别不同。在制度的实际实施运行中,一传再传之后,更是放大了这种出身带来的进迁差异,对官员的仕途命运形成了明显的出身效应。明代中后期,这种出身效应被放大而成为政治问题。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制度设计上看到出身差异,也可以从明人的切身言论到这种出身效应带来的官场态势。众多材料,皆揭示出明代论议资格的重点,即在“出身”之上,将宦海沉浮的关键因素几乎与出身差异联系起来,并逐渐衍生出反对出身歧视,为举贡不平的思潮,嘉靖朝论政行政的热点“三途并用”,即是这种思潮的典型体现。

穆宗登基,下诏又再次强调要三途并用”而不拘资格:“朝廷用人,惟求任当其才。若拘泥资格,使举人绝望于九卿,岁贡不得为方面,殊非饬吏治、作士风之意。今后吏部用人,毋拘三途,但有才能卓异者,即便破格擢用,以示激劝。”三例见三十余年间,虽屡申并用之令,但依然是进士晋升速度快,发展空间大,预期品级髙;举人、贡生出身官员的上升空间己有既成禁锢惯例—即己形成授任方面的非正式制度。

顾炎武痛心明亡,斥责此种现象曰:“明初荐辟之法既废,而科举之中尤重进士……举、贡历官虽至方面,非广西、云贵不以处之。以此为检曹一定之格。间有一二举、贡受知于上,拔为卿威,大僚则必尽力攻之,使至于得罪谴逐,且杀之而后己。……科第不与资格期,而资格之局成。”因出身差别形成资格之局,正是明代资格制的主要内容与朝代特色。明代前期起翰林官几乎已为一甲进士与庶吉士的专任,嘉靖时文征明以岁贡得荐入翰林,已为“只会中状元”的姚洙、杨维聪几诮,实与轻视非进士出身的思维习惯一脉相承。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

上言进士、举贡在晋升、迁转之路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而降调命运,非进士出身者乃得首当其冲。嘉靖时陈建《任官十议》言:“今仕途惟进士出身者不限。其举人监生,每榜所选,初一考察即十點去二三矣,经再考察十已點去六七矣,经三考察不去者十一而己,况杂流乎?”明代以考察来淘汰官员而为拣选举贡提供机会,陈建此言,乃见举人、监生及吏员等杂流得官甚难而失官更易。

二、明朝人对出身歧视的批评

丘濬即指出:“祖宗所恃以求贤辅治之具,诚莫先于进士一科,是以百年以来,凡明治体、建功业者,皆自此途以出。”反过来,这种局面又会强化进士与功业、官员与科举的关系,正德间名臣何孟春就称时人有此看法:以进士为“年少气锐,州县职非彼所止,彼能以黄甲自爱,故不安小成而多举职,旌异之典每先焉”,而监生、吏员出身官因前期的出身授任过程中长时间的壅滞,所以“监生、吏员出身者流,大较钟鸣漏尽、日暮途穷之人……十人而九皆坐可點之列。”

这种互为因果的简单化思维,极易形成成见。至偏重科目已成王朝弊政的嘉靖朝,潘季驯为进士独重的辩护就与此思维如出一辙,他在嘉靖三十八年所上《慎选民牧疏》中说:“臣窃谓我国家官人之法虽曰三途并用,而特重进士之科,是历朝建功立业者,进士十居八九。盖士子既蒙进士之选,莫不有破硕上进之心,纵有识趣卑污、不自爱惜者亦十之一二也。举贡之人,每以资格自限,而况历试多年,方行就选,精力为之减损,意气为之折磨,报国之心轻,营家之念重矣。其豪迈之才、坚贞之操,难保尽无,殆亦十之一二。”

这种将出身与行政操守简单对应,已属明显的偏见与歧视了。而此种歧视应为主流,这在后来的朝廷政议中可得到侧面印证。隆庆四年,吏科给事中贾三近所上之疏,言:“近年州县长吏率重甲科而轻乡举。同一宽也,在进士则为抚字,在举人则为姑息。同一严也,在进士则为精明,在举人则为暴戾。低昂之间,殿最攸异。”

隆庆五年,兼署吏部尚书的高拱上《议处科目人才以兴治道疏》言:“国初进士举人并用,其以举人登八座为名臣者,难以一二计。乃后进士偏重而举人甚轻,至于今则极矣!其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向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出身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嘉靖朝已起诸途共重之议,三人之疏,显见明代官员所受评判和待遇,非与自身能力与行政行为相关,而与出身相关,进士出身则罔顾而从优,举人则无非而皆劣。

出身歧视,尽在其中。这种歧视,很容易让人想到晚明白话小说中的牢骚,如《警世通言》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初刻拍案惊奇》中的《通闺阔坚心灯火,闹图圄捷报旗铃》。

有意思的是,贾三近之疏反对对举人和进士双重标准,但该疏另一部分的内容却又体现了强烈的出身歧视:“又:今州县正官有缺,率委佐威,大都年力衰耗、资格卑微、渔猎贪黎,虽亟为被點,而斯民已重狼狈不堪矣。宜下吏部,凡州县长吏毋得偏重进士,署印毋得滥授杂流。”其言资格之害,复以“资格卑微”论人,侧面反映出便是这些有识之士对于所谓“杂流”的无意识的歧视心态:举人、进士皆由儒入仕者,“杂流”则多为由吏入仕者。

三、总结

明代官员个人仕途命运与王朝管理上的这种出身影响效应,虽有其制度上的分类管理因素,然查阅相关史籍文献后可发现,嘉隆之后,在事关升迁的官员评议上,出身差异演变为强烈的出身歧视。洪、宣之后,在惟重科目的前提下,进士为高官,而可凭借权职建立功业。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508/13087.html

“揭秘:明朝文官中为何会出现歧视现象?” 的相关文章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跟随姜维一同投降魏国

董厥,字龚袭,义阳郡平氏县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镇北将军魏延同乡。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开府治事,以为丞相府令史,迁相府主簿,赞为“良士”。累迁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尚书令陈祗去世后,继任尚书令。景耀四年(261年),迁任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并为平尚书事,连同侍...

士燮:东汉末年军阀,任交趾太守,后归附孙权

士燮:东汉末年军阀,任交趾太守,后归附孙权

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彦,苍梧广信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割据交州一带的军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士燮年少时师事学者刘陶,其后逐渐升任交趾太守。后被朝廷加职绥南中郎将,迁安远将军,封龙度亭侯。在步骘接管交州时积极配合,归附孙权,被孙权加为左将军;...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的开国皇帝,在位35年。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皇帝都很留恋权力,他们从来不会轻易让出皇位。就算像乾隆皇帝那样,自己说过的话不得不执行,把皇位让给嘉庆。但他依然霸着不下来,什么事儿都会替嘉庆做主。而且像乾隆这样的,在历史上简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都会霸着...

周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周勃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是如何死里逃生的?

周勃,西汉开国将领、宰相。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吕后驾崩后,侄子吕禄和吕产分别把持朝廷军政大权,野心勃勃“欲危刘氏”,篡夺刘氏江山,建立吕家王朝。陈平枉为帝国丞相,却无权处理政务。太尉周勃名义上是汉廷最高军事长官,却被二吕排挤得“不得入军门。”周勃与陈平密...

有哪些与李昉相关的轶事典故?李昉留下了哪些作品?

有哪些与李昉相关的轶事典故?李昉留下了哪些作品?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 ),字明远(《直斋书录解题》作明叔),深州饶阳人,北宋初年名相、文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门荫入仕,补任太庙斋郎、太子校书。后汉时期,进士及第,授秘书郎,累迁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世宗时期,出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北宋建立后,...

曹操不是喜欢人妻吗 曹操抓到马超老婆后为何送给了别人

曹操不是喜欢人妻吗 曹操抓到马超老婆后为何送给了别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俘获马超妻子后,为何没占为己有却送给别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一、曹操和“孙十万”公元215年的三月,曹操灭掉马超、韩遂之后,仅休整了三年,便迫不及待地剑指张鲁,亲统十万大军,开启了扫荡汉中之战。因为就在一年前,刘备趁曹操跟马超大战而无暇他顾...

蜀汉军队只有十万人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蜀汉军队只有十万人 诸葛亮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北伐仅有10万兵力,少得可怜,为何明知必败还要打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其实诸葛亮北伐时期已经明白了蜀汉实力悬殊,当年自己给刘备制定战略计划的时候已经明确指出要交好东吴才可以有机会和曹魏争夺天下,但刘备因为关羽兵败身死和荆州丢失的原因迁怒于...

钱易:北宋时期翰林学士,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钱易:北宋时期翰林学士,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钱易(968-1026),字希白,杭州临安人,北宋时期翰林学士。为吴越王钱倧子,钱昆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年十七举进士,以少年“轻俊”被黜,然自此以才藻知名。宋真宗咸平二年进士。通判蕲州,奏请废肉刑,为真宗采纳。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策入等,通判信州。累擢知制诰、翰林...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