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魏延是怎么死的?他与杨仪之间有何瓜葛
魏延,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 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了将近半年,始终未能有所突破。
尽管诸葛亮采用了挑战,羞辱等各种手段想逼司马懿与蜀军对战,但司马懿始终不为所动,最终把诸葛亮耗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临死之前,秘密交代后事,令当时的长史杨仪带领大部队回撤。让姜维,魏延带队伍断后。
并且诸葛亮和杨仪说,如果魏延不听从你的指挥,就随他的便吧。
杨仪虽然在当时是答应了,但是一个复仇的欲望,早就在心里埋下了根,就等着这个时候发芽成长了。
魏延自恃才勇武,性格孤傲。对人非常的不好,尤其是杨仪这种书生。但杨仪偏不信邪,他才不怕魏延呢。之前无数次,杨仪都和魏延有过对着干的情形。可以说是势成水火,甚至有好多次,魏延生气中,都拨出了刀指向了杨仪。但诸葛亮最后都压了下来。最让杨仪生气的是,每回诸葛亮都是让杨仪向魏延道歉。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还镇得住这两个人,不至于酿出什么大的问题,但当诸葛亮死了以后。杨仪开始有了不安的思绪。他担心魏延会不听号令。光是不听还好说,谁知道他会做出什么事呢?
于是,他让费祎前去揣摩魏延意图。这一手其实玩得挺绝的,很有政治手段,这就是在激魏延发怒啊!
果然,当听说让他断后撤退的事情后,魏延大怒:“丞相虽然死了,但还有我呢,我可以继续伐魏啊!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杨仪是东西,我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听他的命令?”
紧接着,令费祎没想到的是,魏延这时和费祎说,他要求费祎和自己留下来,就不回了,继续完成丞相未完事业。
魏延这么做,其实也有他自己的想法。本身他就屡次有过各种妙计,比如从小路偷袭长安,但都被诸葛亮否决了。他一直就对诸葛亮的指挥能力有所怀疑。另外,他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是十分自信的,要不然,当年先主刘备为何提拔自己做汉中太守,汉中都督呢?
魏延还有一个自己认为更重要的理由,就是一个梦。就在这次北伐时,魏延是先锋。他梦到自己头上生角,然后问占梦人赵直是啥征兆,赵直说:“这个麒麟啊,就是有角而不用,所以呢,你这个梦是个好兆头啊,是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魏延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赵直退后却对人说:“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魏延紧接着,便要求费祎与他连名下文书,告知诸将。
费祎知其不妙,便欺骗魏延:“我觉得你这个主意不错,不过呢,我们还是得和杨仪商量一下。你放心,杨仪呢,也不是那不好说话的人,我呢,这就回去和杨仪说这个事,杨仪是文人,不管军事的。他不会不听的。你放心吧。”
魏延也真是个耿直boy,听了这话,竟然没说啥。费祎于是出门驰马而去。等过了一会魏延忽然觉得不对劲,但已经追不上了。
魏延统兵作战是好手,搞政治斗争,还是不行啊。
费祎回到中军,和杨仪说了魏延的情况后,杨仪马上命令大军开始撤退。
魏延看到大军已退,更加生气,完全不顾自己殿后的责任,直接带人,星夜兼程,赶在了大军的前面,向汉中跑去。
此时司马懿后面的军队看到蜀军退去,马上来追。幸亏次殿后的姜维军队还坚持在后观殿后,顺利阻拦了魏军,才使得蜀军的没有被魏军从后面掩杀追击。
魏延还做了一个比较绝的事,他走过的地方,烧绝了栈道。想要阻止杨仪大军的退路。
魏延的心态此时已经完全失衡,要知道,走到了这一步,虽然你没有直接投魏,但这已经和反叛没什么区别了,你急着往回赶,要干什么?没人知道!
当杨仪和魏延两人互相上表给刘禅说对方谋反的时候。刘禅也有点搞不清楚。但关键时刻,平时关系处没处好在此时显露出了作用。
魏延因为平时性格孤傲,得罪了不少人。很多人都不愿意替他说话。到了现在的关键时刻,还是没有人为他站出来说话。蒋琬,这个后来被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以及董允,一直是刘禅亲信的人,两人同时担保杨仪不会谋反。
当然,他们也没有说魏延一定会谋反。但现在杨仪和魏延两人一定要挑一个谋反的话,既然杨仪一定不会谋反,那谋反的就只能是魏延了。
就这样,魏延从高层到下层,没有人再支持他。
当行军到南谷口的时候,此时距离汉中平原已经不过几十公里了,魏延再次截住了大军,他要和杨仪做个了断。
让魏延没想到的是, 王军站出来,对魏延说:“丞相尸骨未寒,你们安敢如此!?”此话一出,魏延的手下人,竟然大部分直接跑了。他们也不愿意跟着魏延去做叛国之人。
见此情形,魏延也慌了。开始逃跑。在蜀国的地界,他还能跑到哪?
当他和他的儿子跑到汉中的时候,本以为这是他的大本营,还有希望坚守一下,但却被无情地拒在城外。
最终被带兵追上的马岱斩杀。
魏延的头送到中军的时候。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
杨仪还不解恨,直接下令诛灭魏延三族。
这个事件,由魏延而起,魏延死的并不冤。当然了后来的被诛杀三族,却是杨仪泄私愤的个人情绪表达。杨仪的这种做法也让大家所不齿。所以,杨仪的后来也只是落了个自杀的可悲结果。
当然了,在《魏略》中还说了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本来是魏延代行军政大权的,可是杨仪担心魏延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主动发起了向魏延的进攻。而魏延呢,担心和杨仪开战,更加难以说清楚。对蜀军也不利,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这种说法虽然有一部分人借用来说不同的观点,但是从魏延之前的种种表现来看,很难相信他会做出只逃不战的做法来。所以在裴松之做注时,就没有采信这种说法。他还是相信陈寿《三国志》中描述的说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