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有多辉煌?唐太宗整顿吏治迎来贞观之治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唐太宗整顿吏治迎来贞观之治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在辉煌的七世纪,大唐王朝傲然屹立於世界的东方,强大而繁荣的盛唐气象,渲染着每一位读到那个时代史书记载的人们,唏嘘之慨,不禁油然而生。
追溯辉煌的唐朝,就不得不聊聊太宗年间的“贞观之治”。在贞观长歌心潮澎湃的曲调中,彰显出一副治世画面。作为衡量一个时代是否天下大治的标杆,我们通常从人民安居乐业与否的状态和牢狱关押人数与国民人口的比率作为评判。治世,天下安宁,少有作乱之人。而根据《贞观政要》载:“是至四年,断死刑,天下二十九人,几致刑措。”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太宗贞观四年,天下被判处死刑的人数只有29人,刑具法度几乎都要被闲置不用了。
可以说,太宗年间的大唐,百姓安居乐业,已经做到了人间乐土的地步。而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盛况,与唐太宗重视吏治有着极大的关系。早在贞观元年,唐太宗就曾对房玄龄表达过官员贵精不贵多的观点,并让房玄龄等宰相迅速行动起来,对全国文武官员进行选拔淘汰,将编制压缩为隋末唐初的三分之一。
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也就是说,贞观年间唐朝实行精兵简政之后,省内(朝廷中枢)和外官(地方要员)加在一起也才730人。却管理了盛唐如此辽阔的疆域。当然,古代官员和吏员是存在区分的,并且初唐人口仅有两千万左右,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唐朝对官制优化的力度。
光有朝廷裁撤还不行,太宗时期还将这项政策制度化。依据《唐律疏仪。职制》的记载,唐朝不论对中央还是地方,均通过编制“职员令”的方式进行官吏总量的限制和管理。如若超出编制,根据具体情况都会有相应的处罚条例。基于此,唐太宗成功的将北朝到隋末以来的冗官现象解决了。
不仅确保数量上的限制,唐太宗同样在官员质量上下手,对官员品德十分重视。他曾对礼部尚书杜如晦直言,阐述了吏部要以德行择人的观点,防止官员在任之后才发现问题,造成对百姓的弊害。
正因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知人善任,在身边汇聚一大批经天纬地之才,并且携手将唐朝官吏选拔制度重塑,这才促使了唐朝从初期的百废待兴迅速走上了天下大治的局面,为日后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女帝的周武政治和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皇朝。在贞观长歌人散曲终之后的千年岁月里,依旧神韵悠扬,让人心驰神往。在那个天可汗的时代里,隐藏这中华文明伫立不倒的文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