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如果秦始皇还活着,项羽刘邦推翻大秦的概率有多大?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0-09)350

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利用十年时间,横扫六国,实现了华夏大一统,建立了秦朝。但却只存在了十四年,便如昙花一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秦始皇作为首个大一统皇帝,其声誉足以傲视群雄,不过秦朝的宿命也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令后世人惋惜不已。秦汉、隋唐很类似,都是在一个短暂的王朝后,迎来中华大地最强盛、最稳定、最繁荣的时代。

如果秦始皇还活着,项羽刘邦推翻大秦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没有秦朝,那就不会有汉朝,汉朝站在秦朝的肩膀上,吸取了前代的经验和教训,成就了大汉帝国,唐朝同样如此。那么假如秦始皇没有在沙丘去世,秦朝会还会亡得那么快呢?如果秦始皇还活着,刘邦、项羽还有没有可能推翻秦朝呢?

秦始皇贪恋权势,勤政且老谋深算,威慑力巨大

在数百年老秦人努力的基础上,秦始皇扫平六合,统一中原,创造了举世无双的大帝国。秦始皇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大大提高了中央集权,他还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和货币,除此之外,秦军兵力强盛,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几乎无人可挡。

商鞅变法以来,秦国采用极端的法家思想,秦国的国力也一度突飞猛进,秦始皇不仅吸收了法家思想,还运用韩非子的理论,以刑法和权谋统御天下。

史料记载:

“刚毅戾深,事皆决於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後合五德之数。於是急法,久者不赦。”

在巨大的功勋和权力面前,秦始皇表现得也是极为贪婪,他将天下权力集于一身,很多人评价秦始皇,不是暴力滥杀,便是骄奢淫逸,事实上秦始皇是个极其勤政的皇帝。

当时还没纸张,秦始皇批阅的奏折,都是以竹简来呈送,他每天都要不停地批阅奏折,竹简木犊都是以石为单位,每石约为一百二十斤。白天看不完,那就晚上看,如果还看不完,那就干脆不睡觉。

因为对权力的贪欲,使得他必须要夜以继日地干活,历史上像秦始皇这般勤政的皇帝真的不多。秦朝没有强大的官僚机构,也没有统一的统治思想体系,维系整个国家的便是严刑峻法,法令之严酷无情,在历朝历代也十分罕见。

如果秦始皇还活着,项羽刘邦推翻大秦的概率有多大?

法家思想的核心是“以刑去刑”,但秦始皇却利用刑罚来树立自身威信,背离的法家思想的核心。杀人如麻的秦始皇,将秦朝变成了一座大监狱,甚至导致“锗衣塞路,囹圄成市”。

道路上全是穿着囚衣的囚犯,监狱里人满为患,吵吵嚷嚷比集市还热闹。秦朝还发明了多种骇人听闻的刑罚,比如腰斩、枭首、车裂、肢解等等,肉刑还包括腐刑、劓刑,更为残忍的则是连坐和籍门。

在严刑峻法之下,一方面官民百姓变得战战兢兢,每天如履薄冰,随着时代的发展,长时间的压迫便会激起更为强烈的反抗。秦始皇视臣民为草芥,将天下看作他一人的天下,这样做当然无法长久。

只不过秦王朝成立时间不长,如果秦始皇还活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以其统治天下的能力和恐怖的威慑力,刘邦和项羽难以发迹,也没有发迹的土壤。

秦始皇不死,他的寿命同样有限

秦始皇在沙丘病死,如果说他不死,那就是说他或许还能活个几十年。当然了,秦始皇去世的时候是四十九岁,考虑到他处理政务的压力,和当时的医疗水平,寿命也不会太长。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沙丘,公元前207年,刘邦攻下咸阳,秦朝灭亡。假若秦始皇多活一段时间,或许能延后秦亡的时间,但只能是延后,因为秦始皇的寿命是有限的,只要不改变严刑峻法的现状,秦亡也就是个时间问题。

就算没有刘邦、项羽,也会有其他英雄举起反秦大旗,换言之,刘邦、项羽或许无法成就大事,但在之后必定有人会推翻大秦王朝。

秦始皇不死,可能就没有胡亥和赵高乱政

秦始皇如果还活着,那么沙丘之变就不会出现,虽说秦始皇身边带着赵高、胡亥、李斯,但政变的前提是秦始皇病死。李斯对秦始皇忠心耿耿,且已经官拜左丞相,位极人臣,秦始皇在位之时,还没有乱政的理由。

胡亥本就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只要秦始皇能活着回到咸阳,胡亥的皇帝梦也会即刻化为泡影,换言之,秦始皇假如死在咸阳城,胡亥篡位成功的几率将大大降低。

如果秦始皇还活着,项羽刘邦推翻大秦的概率有多大?

公元前210年的这次出巡,是赵高乱政的更大机会,一方面远离了京城,就可以不用去管百官的耳目。另一方面,赵高负责秦始皇印信,秦始皇还活着,赵高只能是个跑腿的,而一旦秦始皇去世,赵高的权力便一发而不可收拾。

秦始皇还活着,赵高必定不敢造次,胡亥还是那个乖孩子,李斯仍然会尽心尽力为国家办事。既然政变无法实现,那就不会出现胡亥的胡作非为,即便不能夸大胡亥在秦亡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胡亥在秦亡的过程中,要承担重要责任。

胡亥不仅没有改变过于严苛的刑罚,反而实行更为残暴的统治,胡亥征用大量民夫去营造阿芳宫、骊山墓地,百姓的负担也愈发难以承担,随即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在陈胜、吴广的阴影下,刘邦和项羽才得以逆势而起。当然了,没有胡亥、赵高乱政,并不多能保证秦朝长盛不衰,能让秦朝改变现状的办法唯有让扶苏成为继承人。

历朝历代的开创者,往往十分强势,杀伐气偏重,治国也常常较为粗暴,根据一张一弛的原理,更佳的处理方式,就是换上一位精明且温和的统治者。扶苏为人宽厚,刚毅勇武,如果秦始皇自然死亡,很大程度上扶苏将顺利继位,如此这般,秦王朝或许就走向汉朝的道路。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刘邦、项羽就没有了造反的前提条件,刘邦或许还会做他泗水亭长,而项羽可能老死在吴越。

最终结论,如果秦始皇不死,我想,整个中国历史的进程将会改写,汉朝能不能存在是要打个问号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0/24955.html

“如果秦始皇还活着,项羽刘邦推翻大秦的概率有多大?” 的相关文章

三国时期孙权真的是个无创业之功业的皇帝吗?

三国时期孙权真的是个无创业之功业的皇帝吗?

孙权,三国时期孙吴开国皇帝,229年-252年在位。 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孙策临终前传位给他时,曾说:“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如此,孙权守成的责任,以及形象就此固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鲁肃在归附孙权后,孙...

隗嚣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背叛刘秀与公孙述?

隗嚣是什么人?他为何要背叛刘秀与公孙述?

隗嚣出身于陇右大族,他一生的经历比较传奇。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公元32年夏,光武帝刘秀亲率诸将兵分数路,西征叛汉降蜀的陇右军阀隗(Wěi)嚣。隗嚣的大将牛邯接到来自汉营的老朋友劝降信后,经过十余日激烈的思想斗争,率“大将十三人,属县十六,众十众万,皆降。”隗嚣面临土崩瓦解绝境,派心...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汉宣帝刘询,西汉第10位皇帝,前74-前49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派了张敞等很多大臣去监督刘贺。当张敞把刘贺的日常作为报告给汉宣帝以后,《汉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上由此知贺不足忌。”也就是说,汉宣帝认为刘贺昏庸无比,胸无大志,因此完全不值得提...

陆逊作为孙权的谋士 孙权为什么还要逼死他

陆逊作为孙权的谋士 孙权为什么还要逼死他

孙权为什么要逼死自己的谋士陆逊?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魏蜀吴三国争霸的过程中,每一个王朝都有属于自己的谋士,没有这些谋士的辅助,主公肯定是不会成就大业的。就拿曹操来说,没有郭嘉的辅佐,恐怕曹操根本统一不了北方。要知道当时的北方有袁术这样的大诸侯,没有谋略肯定是不行的。...

曹操明明是最爱惜人才的人 曹操为什么没有去请诸葛亮出山

曹操明明是最爱惜人才的人 曹操为什么没有去请诸葛亮出山

还不知道:曹操为何不去请诸葛亮出山?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每次提起三国,就不得不让人想起诸葛亮,这个能掐会算的卧龙先生硬生生为资质平庸的刘备指明了方向,还帮他建立了蜀国,甚至在他死之后还稳住了朝堂。而让人不解的是,曹操明明最为惜才,怎么会放过这样的人才反而让刘备捡...

三国时期投降的武将那么多 于禁为何会受人鄙视

三国时期投降的武将那么多 于禁为何会受人鄙视

三国投降的人那么多,为何单单于禁被鄙视?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三国时期投降的猛将那么多,比如张辽、张颌、黄忠、姜维、太史慈等等,就连一向以忠义著称的关羽,也有过不得已降曹的经历。,于禁作为投降中的一人,于禁为什么会被鄙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点就是年纪作为最早和曹...

彭城之战刘邦被打得落花流水 韩信当时在做什么

彭城之战刘邦被打得落花流水 韩信当时在做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邦在彭城被打得丢盔弃甲,连儿女都要放弃,韩信在干什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具体在干什么史书中并无明确记载。大概会有三种可能:1、在兵围雍王章邯并一举攻破废丘。2、在随军出征不过却没有军队指挥权。3、并未随军出征,因为忧虑所以给汉王写过信。刘邦彭...

刘政会是什么人?他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靠的是什么?

刘政会是什么人?他能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靠的是什么?

唐朝建都长安,与汉朝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盛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刘政会是唐朝名将,在晋阳起兵与抗拒刘武周时立了大功,因此得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那刘政会在晋阳起兵中立了怎样的功劳一,投靠李渊刘政会出自河南刘氏,为匈奴单于冒顿后裔,是北齐中书侍...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