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官渡之战时,刘表马腾孙策等诸侯为何没有选择偷袭曹操?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4)350

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官渡之战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中原的基础。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与此相对应的是,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派出了10万精锐大军,而就曹操来说,只有两三万的兵马,这和袁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更为关键的是,袁绍后方主要是游牧民族,难以对其造成实质的威胁。而就曹操来说,旁边则是马腾、刘表、孙策等诸侯。那么,问题来了,官渡之战时,曹操的主力用在和袁绍决战了,为何没人偷袭曹操的后方?刘表马腾孙策等诸侯在干什么呢?

一、刘表

官渡之战时,刘表马腾孙策等诸侯为何没有选择偷袭曹操?

首先,就荆州牧刘表来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之际,袁绍派人求助于刘表,意思就是让刘表出兵偷袭曹操。对此,刘表向来使许诺,却又不正式派遣大军出战,只希望自保于江汉(长江、汉水)之间,以观天下之变。也即荆州牧刘表这位诸侯,没有争夺天下的志向,只想着在荆州割据一方。所以,三国著名谋士贾诩曾评价道:“表,平世三公才也;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曹操则表示:“我攻吕布,表不为寇,官渡之役,不救袁绍,此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值得注意的是,在官渡之战爆发的时候,荆州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劝谏刘表归降曹操,这是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蒯越亦以此劝刘表,可是刘表狐疑不决,便派遣韩嵩往见曹操,以观虚实。韩嵩从许都回来后,指出曹操威德并立,是真正的明主,便劝刘表遣子入质。刘表却因而怀疑韩嵩反为曹操做事,大为愤怒,要杀韩嵩,然而当问及韩嵩之随行者时,得知韩嵩只是说出肺腑之言,并无他意,方才没杀韩嵩,但仍将他囚禁起来。当然,虽然没有真的归降曹操,但是,因为荆州内部存在倾向于曹操的势力,这让刘表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了。

同时,张绣这位诸侯的归降,也让刘表难以偷袭曹操的后方。建安四年(199年),官渡之战爆发的前夕,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向曹操投降。张绣到达后,曹操牵着张绣的手,一起参加宴会,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众所周知,张绣原来是刘表的藩属,也即张绣所在的南阳郡,正好在刘表和曹操两大势力之间。如果张绣没有归降曹操的话,刘表可以下令张绣偷袭曹操。现在,张绣已经归降曹操了,刘表很难直接攻打曹操的后方,一旦出兵的话,很可能会被张绣所阻拦。于是,刘表干脆在官渡之战中坐山观虎斗了。

二、孙策

官渡之战时,刘表马腾孙策等诸侯为何没有选择偷袭曹操?

其次,对于曹操来说,是非常担心孙策偷袭自己的。于是,在官渡之战前,曹操就在拉拢和安抚蠢蠢欲动的孙策。孙策平定江东后,曹操已无力东顾,叹息说:“难以与他争锋了!”就打算对孙策实行安抚。于是把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弟弟孙匡,又为儿子曹彰迎娶孙贲的女儿,用礼征召孙策的弟弟孙权、孙翊,并令扬州刺史严象举荐孙权为茂才。不过,对于志向远大的孙策,似乎并没有被曹操的小恩小惠所感动。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孙策暗中盘算袭击许都,迎取汉献帝,便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将领。但是,让孙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准备发兵北上之时,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在孙策突然去世后,孙权执掌江东。因为孙权资历和威望都远远不够,所以偷袭许昌的计划自然不会实施了,也即官渡之战爆发时,江东孙策、孙权也没有偷袭曹操后方。

三、马腾、韩遂

最后,就割据在关中一带的马腾、韩遂等诸侯,也具备偷袭曹操后方的条件。至于汉中张鲁、益州刘璋等势力,则因为路途遥远等原因,从而不具备偷袭曹操的条件。根据《三国志 卷十三》的记载:“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强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

当时的关中,仍是十几股诸侯割据的局面,其中以马腾、韩遂势力最强。建安四年(199年),曹操采用荀彧的建议,派钟繇以侍中的身份 *** 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到达长安后,写信给马腾、韩遂,陈述利害关系,于是马腾、韩遂愿意归顺,各自送来儿子作人质。

官渡之战时,刘表马腾孙策等诸侯为何没有选择偷袭曹操?

由此,对于马腾和韩遂来说,一方面因为自己已经送了儿子到许昌当人质了,如果贸然出击的话,只会导致曹操杀了他们的儿子,另一方面,当时的关中是十几股诸侯割据的情况,这些诸侯可谓貌合神离,如果马腾、韩遂出兵偷袭曹操后方的话,自己原先的地盘将面临被其他诸侯偷袭的风险。因此,按兵不动成为马腾、韩遂当时的合理选择了。况且,曹操手上还有汉献帝刘协,自己去攻打汉献帝刘协的话,无疑会被扣上乱臣贼子的帽子,这会给其他诸侯围攻自己落下口实。综上,因为种种原因,官渡之战爆发的时候,尽管曹操后方空虚,但是,刘表、孙策、马腾等诸侯都没有趁势偷袭许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1/29590.html

“官渡之战时,刘表马腾孙策等诸侯为何没有选择偷袭曹操?” 的相关文章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满宠:曹魏时期酷吏、将领,有勇有谋,屡有功劳

满宠(?—242年),字伯宁,山阳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酷吏、将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满宠曾担任督邮,后来又代理高平县令,曾将犯人拷打致死,于是辞官归家。初平三年(192年),被曹操招募,后来任许县县令,掌管司法,以执法严格著称;转任...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嘉庆后面为什么会后悔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嘉庆后面为什么会后悔

对三件事让嘉庆必须杀和珅,为何嘉庆在15年后又后悔了?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799年,89岁的乾隆在弥留之际,似对嘉庆交代着临终遗言,可是嘉庆一个字也听不懂,无奈之下叫来和珅。结果,无论乾隆嘟囔什么,旁人一概听不清,唯有和珅对答如流,嘉庆顿觉脊背发凉。嘉庆此刻心里...

郑译是什么人?杨坚夺位时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郑译是什么人?杨坚夺位时他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公元581年,杨坚登基成为隋文帝,并改国号为大隋。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大象二年(580年),北周太上皇宇文赟病重,其心腹大臣郑译却密谋让外戚杨坚辅政,导致北周最后被隋朝取代。郑译与宇文皇室的三代人都有密切交情,还深受宇文家信任,为何要背叛北周呢一,出身名门译从祖开府文宽,尚魏平阳公主...

历史上的宋慈是什么样的?他有哪些本事

历史上的宋慈是什么样的?他有哪些本事

说到宋慈,一般人对他的认识大都来自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下去。在电视剧《大宋提刑官》中,一身正气、耿直不阿、威风凛凛的宋慈形象深入人心。他断狱如神,破案无数,常常把“人命大如天”挂在嘴上,让罪犯无处遁形,是一个安民济世的父母官。宋慈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不但是个...

徐晃在五子良将中是什么排名?他的实力怎么样?

徐晃在五子良将中是什么排名?他的实力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蜀汉“五虎上将”、曹魏“五子良将”向来都是喜欢三国的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三国志》中两篇传记,是“五虎上将”、“五子良将”的最直接来源。《蜀书·关张马黄赵》、《魏书·张乐于张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排名最后徐晃是如何击...

有哪些与邓芝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邓芝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邓芝(178年-251年),字伯苗。义阳郡新野县人。东汉名将邓禹之后,三国时期蜀汉重臣,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邓芝早年曾被预言能位至大将,后被刘备任为郫令,升迁为广汉太守。因任官公廉且有治绩,被征入朝为尚书。刘备逝世后,奉命出使吴国,成功修复两国关系,并深...

历史上李自成是如何整顿起义部队的?有哪些方法?

历史上李自成是如何整顿起义部队的?有哪些方法?

李自成农民起义军领袖,崇祯十七年建立大顺政权。 “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明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自号“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并委派官员治理地方,农民起义军的性质从流寇向政权过渡。其时,大江南北的农民起义军部队,除张献忠部外,都已经服从李自成的领导...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留下十万蒙古女人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朱元璋推翻元朝后留下十万蒙古女人 朱元璋是怎么处理她们的

对消灭元朝后,朱元璋是怎样处理十万蒙古女人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元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朝代之一,种族等级制度让汉人面临无法生存的情况,皇室内部为了争夺权利,杀伐之事不在少数,朝堂官员更是贪淫腐败,最终受苦的,乃是辛辛苦苦的老百姓。由于各地民愤四起,多处地...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