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有哪些推测?他有什么显著特点?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2-07)370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朱高炽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明朝有两位在位时间较短的皇帝,一位是明仁宗朱高炽,一位是明光宗朱常洛,这两位皇帝,一个在位仅十个月,一个在位仅一个月,明光宗之死虽然也是一团迷雾,但至少大概知道死于“红丸案”,案情的脉络基本清晰,可明仁宗朱高炽离世的传言却是纷繁复杂。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有哪些推测?他有什么显著特点?

关于明仁宗朱高炽之死说法很多,有传言说他是被雷劈死,亦有说法他是喝了郭贵妃给张皇后的毒酒,有传言说他是被臣下活活气死,有传言说他是纵欲过度然后误食丸药,更有说法声称他是被儿子朱瞻基害死的。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最为权威,由明朝官修的《明仁宗实录》和清代官修的《明史》对朱高炽的死因却是含糊其辞,这无疑更增添了人们对朱高炽死亡之谜的疑惑,不过,透过史书的只言片语,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端倪的。

雷击和中毒,漏洞百出的传言

是日,崩于钦安殿,年四十有八。—《明史仁宗本纪》

朱高炽在位十个月,驾崩时48岁,相比他的祖父太祖朱元璋70岁驾崩,父亲太宗朱棣64岁驾崩,的确不算很大,但如果向下比又发现,他的儿子宣宗朱瞻基38岁驾崩,孙儿英宗朱祁镇也是38岁驾崩,曾孙宪宗朱见深41岁驾崩,朱高炽的年纪也不算小,故而仅仅以年纪怀疑朱高炽逝世有问题其实并不客观。

仁宗皇帝驾崩甚速,疑为雷震,又疑宫人欲毒张后,误中上。予尝遇雷太监,质之,云皆不然,盖阴症也。—陆釴《病逸漫记》

明朝有人名叫陆釴的人,他是英宗天顺八年的榜眼,他曾撰写一部纪事书名曰《病逸漫记》,其中就有关于明仁宗朱高炽逝世原因的记载,他先提及了雷击说和代张皇后中毒说,可见在当时,不管是民间还是官场对朱高炽的猝崩都有猜测,不过,陆釴紧接着又说,他曾遇到一个雷太监,以此事质问他,他说都不是,或许是“阴症”。

庚辰,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钦安殿,—《明史仁宗本纪》

其实,雷击说和代张皇后中毒说是站不住脚的,《明史仁宗本纪》采于《明仁宗实录》,皆记载朱高炽是五月二十八病重,二十九病危乃至逝世,虽然的确短暂,但也是有一个过程,雷击显然不可能。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有哪些推测?他有什么显著特点?

至于代张皇后中毒说,如此机密之事,又是谁亲眼所见、亲身经历然后传到民间呢?难道是张皇后本人?况且传言中声称郭贵妃在张皇后生辰那日进毒,不想毒害了朱高炽,可是张皇后的生辰是四月初七,朱高炽是五月二十九逝世,可见流言无稽。

况且,陆釴在高中后领授编修,历修撰、谕德,担任着记载国之大事和为国修书的重任,他的确是有可能接触到一些核心机密的,他所遇到的这个雷太监有可能就是当年仁宗朝的老太监,这位雷太监声称仁宗皇帝之死是“盖阴症也”,大意应该是“隐私的病症”或“不易察觉的病症”亦或者“难治的病症”。

被气死和被儿子谋害,到底孰真孰假

关于李时勉气仁宗和宣宗谋父这两个传言也十分流行,笔者查询了史书后发现,这两条传言并非无中生有,但都能找到破绽。

仁宗大渐,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明史诸臣列传》

李时勉气死仁宗的说法无非是因为其五月二十七入狱,二十八仁宗病危,二十九仁宗去世,这看起来似乎的确有一根线连着,在李时勉的列传中记载,仁宗临崩前依旧是意难平,对他的心腹大臣夏元吉说“时勉廷辱我”,提到这几个字,仁宗又是勃然大怒,当晚,仁宗就驾崩了,可见李时勉的确把仁宗气得够呛,说仁宗是李时勉气死,似乎也有道理。

关于李时勉到底说了什么,说法很多,有人说是李时勉指出了仁宗治国的得失,有人说李时勉指责仁宗在丧期与嫔妃相好,亦有人说李时勉诘责仁宗嗜欲过度,总之是众说纷纭,反正一句话,仁宗死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李时勉气得,但很多人也会疑惑,总说气死、气死,历史上有几个人真的是气死的,周瑜那是小说演绎,所以仁宗被李时勉所气只是死亡的表因,其内里另有文章。

先皇帝嗣统未及期月,奄弃群臣。揆厥所由,皆憸壬小夫,献金石之方以致疾也。—《明史诸臣列传》

从现有史料中,仁宗之死还是可以找到端倪的,当时与李时勉同时上书言事的孙汝敬(亦有称罗汝敬)列传中记载了杨士奇劝谏宣宗的一段话,里面提及先帝(仁宗)之死与误食金石之方有关,这个金石之方在古代多有丹药之意,联系明朝天子确有好丹药者,且前文曾叙:雷太监提起仁宗有“阴症”,或许正是因为朱高炽有这个病,那些御医束手无策,仁宗十分无奈,故而服食了下臣进献的金石之方,结果反而让疾病更重。历史上服食丹药的皇帝不少,如唐太宗李世民、南唐先主李昪、明嘉靖帝朱厚熜,其晚年多喜怒无常,或许这就是丹药的一种副作用,放到仁宗身上竟然也符合,仁宗在李时勉之事上的震怒似乎也为杨士奇的说法提供了应证。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有哪些推测?他有什么显著特点?

朱高炽在明朝皇帝中名气颇大,很多对明朝稍有了解的文友都知道他有一个极其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胖”,这一点无论是各种官方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可以应证,而明朝官方留下的明仁宗画像更为直观展现了这一点,朱高炽之胖似乎是先天的,他从小身体就不是很好,过胖的身体也让他更少运动。

大家都知道,这一胖可就容易生病,不管是心脑血管疾病,还是糖尿病、肥胖症,这些都是易发的常见病,仁宗长期患病,在永乐年间又多次监国,监国本来就够累了,汉王朱高煦还时刻盯着他的太子之位,朱棣对这个儿子也多有猜忌,朱高炽在永乐年间数次被诬,幸好最后都转危为安,如此身心俱疲,不仅身体累,心中时常感到无尽的压力和恐惧,加上本来就不好的身体,自然更容易催化病情。

朱棣驾崩后,悬在仁宗头上最深的恐惧终于没有了,突然放松下来的他的确可能做了一些以往想做不敢做的事,再加上服食金石之方,让仁宗本就不堪重负的身体一下子就衰弱下来,李时勉和孙汝敬只是恰好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催化仁宗病情的最终导火索。

仁宗之死大致已经云开雾散,那么朱瞻基是否也谋父呢?朱瞻基是朱高炽与张氏的嫡长子,自幼就深受父母和祖父母的宠爱,说他有谋父的嫌疑无非是因为仁宗五月二十九崩逝,他六月初三就赶回了北京,返回如此之迅速让人不得不疑,即使五月二十八就传召朱瞻基回宫,从北京传消息到南京,朱瞻基再从南京启程,也不至于如此之快,似乎朱瞻基早就知道父皇朱高炽马上要逝世,早就开始回京,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朱瞻基谋害父皇,故而不慌不忙。

(五月)甲戌,夜有星大如鸡子,色青白,见天津。丁丑,云:夜有星大如鸡子,色赤,见尾宿。—《明仁宗实录》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有哪些推测?他有什么显著特点?

不过,仅凭朱瞻基回京速度快就当做是朱瞻基的罪证,这是不客观的。毕竟空口无凭,但笔者也认为朱瞻基对父皇之死的确有所预感,据《明仁宗实录》记载,仁宗去世前数日钦天监观察到天有异象,古人相当在意天象之说,联系前文讲述的,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李时勉之事前,朱高炽已经病重,再加上天象有异,朱高炽或者是张皇后就密令朱瞻基回北京,毕竟当时的政治格局十分严峻。

(五月)丁丑,赠故太医院院判蒋用文、袁宝俱为本院使。赐谥用文恭、靖,俱遣官祭之。—《明仁宗实录》

朱高炽登基后,汉王朱高煦依旧对帝位虎视眈眈,朱高炽虽然仁厚,但对弟弟不可能没有防备,提前给自己预备后事也不是没有可能。

在朱高炽逝世前三天,朱高炽下诏追封两位太医院前任院判,是这两位前院判恰好同时去世了吗?那倒未必,应该是仁宗朱高炽在重病之下感伤这两位御医,才会下诏追封,这也侧面应证,在李时勉之事前,朱高炽已然病重,他原本想撑到朱瞻基回京,却没想到李时勉事发,朱高炽在急怒之下诱发病情全面爆发,因而离世。所以,朱瞻基之所以如此迅速返回北京,极有可能是朱高炽或张皇后提前密令,并非所谓朱瞻基谋害父皇,故而胸有成竹,提早回京。

总结来说,明仁宗之死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他本身多病,又多年操劳,即位后压力顿失,心情起伏过大,而误食金石之方加剧了病情,在久病时,又突发李时勉之事,因震怒而激发病情,导致仁宗崩逝,而那些流言或者源于野史逸闻,或者源自奇谈假说,只是因为仁宗在位时短,外人又不知就里,才会如此猜测。

为何暴死之人都会流言满天?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有哪些推测?他有什么显著特点?

在古代,有这样一种情况很是特殊,那就是只要是突然死亡,哪怕官方史料再怎么详细,此人之死也会流言如沸,比如24岁就离世的唐孝敬皇帝李弘,他的父皇李治在他死后追封儿子为皇帝的诏书上明明白白写着李弘是因为痨病,多年来积劳成疾而死,可还是有人猜测李弘是武则天所杀。

再说明懿文太子朱标,朱元璋都说他是因为积劳成疾而病逝,可还是有各种传言,说他是为人所害,这也太不把朱元璋当回事了,如果朱标真的是为人所害,朱元璋都查不出来的事,别人能知道,那还真是奇迹,难道是凶手自己宣扬自己杀了太子?况且,如果朱元璋对朱标之死有一丝丝疑问,以他对朱标的喜爱,他都会一查到底,根本不会轻易罢休。

再说清朝的嘉庆帝,按说嘉庆帝去世时已经61岁,年岁已经不小了,可还是有人传言嘉庆帝是雷击而死,可根据清宫档案和史书,嘉庆帝是死于中暑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档案条条十分清楚,而之所以怀疑嘉庆帝暴死是雷击的原因竟然是嘉庆帝本身身体很好,不可能因病去世,这种立论基点和明仁宗是被朱瞻基谋害一样荒谬,就因为朱瞻基回京很快就说是朱瞻基谋害,何其谬也。

暴死之人之所以会流言如沸,无非是因为古代的特殊环境造成的,在当时,越是机密之事,知道的人就越少,这就给了大多数人猜测的空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许多历史人物的固相化也会使得历史本身出现模糊,就比如李弘之死,原本在唐朝并没有什么流言,可到了宋朝,随着武则天评价的走低,李弘为武则天所害的留言也就堂而皇之出现在了史书上,所以,探究历史就要追根溯源,只要执着向前,真相总能浮现。

总结

笔者在明朝十六位皇帝中,认为更好的就是仁宗朱高炽,为君、为子、为父,他都可以说是独具一格,很多人说他能即位是沾了妻子的光、沾了儿子的光,但笔者认为,能教育出宣宗这样一位好儿子,这样的父亲怎能不好呢?故而对宣宗弑父之事向来不信,详查史书方知原委,遂作此文,愿与文友共磋之。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12/35188.html

“关于朱高炽的死因,有哪些推测?他有什么显著特点?” 的相关文章

在易学方面,虞翻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在易学方面,虞翻有哪些成就与作为?

虞翻(164年~233年),字仲翔,会稽余姚人。三国时期吴国学者,日南太守虞歆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勤奋好学,早年担任王朗的功曹。后来,投奔孙策,入仕于东吴,历任富春县长。举茂才,拒绝东汉朝廷征辟,迁骑都尉,参与夺取荆州的战役。得罪孙权,流放于交州。嘉禾二年(23...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朱棣登基之后为何会封赏李景隆?原因是什么?

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明朝的开国功臣。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李景隆可以称得上是朱允炆最信任的大将。靖难之役发生后,朱允炆用老将耿炳文担任主帅,率军攻打朱棣。但是耿炳文能力实在太差,仗打得相当糟糕。朱允炆不得不把李景隆提拔起来,让他替代耿炳文成为三军主帅。李景隆是李文...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对沮授为何不一脚踢开袁绍另谋出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沮授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少有大志,多谋略”,曹操曾感叹说,如果他能得到沮授,则天下不足虑。东晋史学家孙盛甚至认为,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沮授之谋是否能与西汉开国谋士张良和陈平相提并论,我们暂且不说...

范文程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文程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文程,清朝开国重臣,帮助清朝统一了全国。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作为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是最早投奔满清的汉人之一。他为了帮助满清打败明朝,一生鞠躬尽瘁。有人认为他为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人则认为他是汉奸。那么,范文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算不算汉奸呢?范...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孙皎: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轻财交友,谋取民心

孙皎(?―219年),字叔朗,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昭义中郎将孙静第三子,武烈帝孙坚之侄,孙权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任护军校尉,领兵二千多人,号称精锐部队。后升任都护征虏将军,接替程普都统夏口,曾随吕蒙平定荆州。219年,孙皎病死,孙权追录...

周瑜:三国时期东吴名臣,是东吴独立建国的功臣之一

周瑜:三国时期东吴名臣,是东吴独立建国的功臣之一

周瑜(周郎,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郡舒县人,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谋略家、东吴名将,出身庐江周氏,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位列三公。周瑜身材高大、容貌俊美、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史上称其“性度...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为得到姜维,诸葛亮可谓煞费苦心 姜维究竟有多厉害

对诸葛亮为了得到姜维可谓煞费苦心,那么这个姜维到底有多厉害呢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姜维,字伯约,姜维最初为魏国将领的,却不受重用。诸葛亮北伐看出姜维是个文武双全的良将,出于爱才之心使用反间计得到姜维。姜维来到蜀汉收到诸葛亮重用,诸葛亮以接班人来培养。诸葛亮为了得到姜...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何故事?

历史上杨贵妃与安禄山之间有何故事?

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四大美女之一。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稗官野史都喜欢报道名人的绯闻轶事,一如今日之“狗仔队”。在大唐天宝盛世,最有名的女人非杨贵妃莫属,最有名的男人之一,当属节制三镇、拥兵15万的安禄山了。于是,关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绯闻也就不胫而走。连《资治通鉴》这样严肃的史书也说,安禄山经常...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