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战时,韩信的巅峰之作,当真是背水一战吗?
垓下之战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韩信被萧何设计,吕后将其杀于钟室,但刘邦还是很肯定他对汉朝的贡献的。从后来刘邦对待异姓王的做法来看,韩信即使不死于吕后之手,下场也未必会有多好。只是,韩信哪能预见这些,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战场之上,将他毕生所学的军事理论发挥得淋淋尽致。
这里,我们来看看“背水一战”。“背水一战”这个词的出处是《史记·淮阴侯列传》,原文如是写:“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后来,“背水一战”是指在无退路的情况下,只得决一死战以求得一线生机。
若是单看原文这段话,这样的解释也没错,但若将其放于当时的情境之中再细想下,韩信会让他的万人大军陷于绝境之下吗?韩信不是有勇无谋的莽夫,否则,刘邦也不会在很多战役上倚重他。可见,韩信如此安排,自然是有他的考虑,那我们就来看看当时的现状。
韩信在灭了魏国之后,得到了指示继续东进,进攻赵国。赵国得到消息后,就在井陉口布置了20万大军。这时的韩信虽然刚打完胜仗士气高涨,但他深知自己和赵国兵力悬殊。于是,在离井陉口挺远的地方,韩信让部队安营扎寨,他得好好部署这场仗该如何打。
赵国也不是没有高人,只是赵国的统帅陈余很没脑子。当时,谋士李左车就献上了一计,他认定此次韩信带兵前来,是想乘胜一鼓作气拿下赵国,他们的粮草应该是落在了后面。于是,李左车自荐,给他三万兵马,绕道到韩信的后方烧了他的粮草,再活捉韩信。
但是,陈余仗着自己有20万大军,对于这种“伎俩”不屑一顾,他就想在战场上和韩信一较高下,这反倒是给了韩信机会。据说,此事被韩信知道了,他很是欣赏李左车,并特意交代,在两军交战中,不得杀李左车。若是有人俘获李左车,可得赏金千金。
那么,韩信是如何准备“背水一战”的呢?
韩信先是将兵马向前挪了些,离井陉口差不多30余里的地方。这其实也是韩信给出的信号,他要准备进攻了。之后,韩信私底下让2000名轻骑兵,在后半夜抄小道去赵军的侧后方埋伏,这些士兵每人都带着一面汉军的红旗。当时,韩信如此交代他们:当他们看到赵军倾巢出动,就立刻突袭赵营,将所有的赵军旗帜全部换上汉军的红旗。
等这一切安排妥当后,韩信就带着一万人的部队,沿着河岸排兵布阵。这边的陈余也没有多想,只觉得韩信不过尔尔,于是,带着他那20万大军直扑过来。韩信就在等待这一刻,这边韩信假装打不过,向河边退去,那厢埋伏的汉兵一见赵营空了,立刻就将所有的旗帜换成了汉军的红旗。这边韩信的将士们身后是河,就只剩一条路,只得回身奋力厮杀。赵军一时也无法取胜,想要回营又见大营里红旗一片,还以为被汉军占领了,只能四下逃散。
后来,有人问韩信,为何他会采取如此的策略,这完全和兵书上的说法相反啊?
韩信的解释很精辟,他用了两句话:“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若是士兵还有退路,会安心打仗吗?看来,韩信的“背水”是假,真实用意是诱敌深入。只是,赵军上当了,还想来个以多胜少,结果,连自己的大营都被人家偷袭了。
那么,“背水一战”是对韩信用兵的误读吗?
后来,看韩信的解释,其实,还真是利用了“绝境求生”的心理。不过,韩信可是有备而战的,并且,是他亲自率队,才使得军心一致。看来,此时的“背水一战”和后来“背水一战”使用的环境,是有所不同的。这自然也会带来很大的干扰,认为韩信当年和赵军对阵时,是被逼得没路了,这才扭转了形势,大获全胜。
这其实只是韩信谋略的又一次验证罢了,他为了能让赵军全军出动,不惜以自身带兵诱之。试想,韩信这么大的一个“饵”,赵军怎么可能会放弃,自然是穷追不舍了。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军事家作为,不和对方硬拼,只要控制战场节奏就好。总之,韩信制造的“背水一战”,若是不清楚当时的背景,就会真如这词所描述一般。
中国的成语故事都有其典故,若是不能了解其背后的真实历史,误解将会越来越深。这其实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妙之处,不可“望文生义”,每个文字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背水一战”在研究秦汉历史、传承军事思想、开发古迹旅游、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现今,为传承弘扬这一多元文化遗产,井陉县已经投资1737万元,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其中,包括出版了《井陉历史文化》丛书;建立了韩信公园并树立了韩信和背水之战雕塑;拍摄了晋剧《井陉口》、《舌辩侯》并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举办了“背水之战”研讨会;申报白皮关传说、韩信锣架鼓、白王庄武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