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下令开仓放粮,他为什么扮成乞丐去要饭?
朱元璋,算得上是一位千古一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从一个落魄的乞丐,最后成为了一场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有一个前所未有的评语,“得国正”, 这个评价是非常高的,意思就是说,他能够当上皇帝,是非常合理正当的存在。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都非常的正面,虽然他在晚年的时候大力诛杀有功之臣,这也存在一些诟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与历代开国皇帝相比,他得到皇位的过程,可以算得上是平民的逆袭。虽然刘邦也是从平民最后当上皇帝,但是刘邦毕竟当过亭长,而朱元璋,的确是一步一步从更底层慢慢走上巅峰的。
因为朱元璋的出生是非常低的,他亲身经历过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对老百姓更加的爱惜,因此对于那些贪官污吏,有着骨子里的厌恶,就算很多朝廷官员都是为他打工的,但是他在看到这些官员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好脸色,甚至因此明朝官员的俸禄都是非常差的,也许是因为看不惯朝廷官员对于百姓的盘剥,所以他对于官员的盘剥也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对于一些贪官污吏,他惩治的手法非常的残忍,导致在朱元璋在位期间,朝廷上的贪官污吏大大减少。
但是上有对策,下有政策,虽然朱元璋在治理腐败问题上非常的能干,而且在天底下也遍布了很多的眼线,甚至把法律制定的非常的严苛,但是很多的官员也是非常聪明的,善于寻找法律的漏洞,从而中饱私囊。洪武十九年,淮南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旱灾,朱元璋对此非常的重视,非常积极的展开各种救灾活动,并且还开仓放粮,帮助百姓渡过困难。但是与以往的救灾不同,朱元璋在安排好各项工作之外,还来了一次微服私访。并不是因为他觉得好玩,而是淮南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他虽然是在亳州起步的,但是在淮南待的时间非常的长,因此对淮南也有着很深的感情。甚至为了保证当地的人口数量,还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其他地方迁移到了大量的人口到这里来生活。
淮南在他的心里是非常有分量的一个地方,他对淮南也充满了感情,所以淮南地区发生了大旱,他也是非常关心的,因此便决定微服私访,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民生。要知道朱元璋在发家之前,当过一段时间的乞丐,所以他就旧事重提,把自己扮成要饭的乞丐,但是当他亲身接触到百姓的时候,却非常的气愤。因为他已经安排下了很多的救灾工作,而且还命令开仓放粮,按理说这一整套工作下来,百姓就算是吃不饱,最起码也是不用饿肚子的。但是当他来到淮南的时候,发现到处都是哀鸿遍野,根本就没有什么救灾的粮食,看到眼前的一切,他就知道了,自己下旨赈灾的粮食银钱,来到老百姓的手中的时候,并没有剩下多少,显然大部分都被贪官污吏给贪污了。
朱元璋对此非常的愤怒,同时又非常的恐惧,因为这让他联想到了元末时期的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因为黄河决口,导致百姓民不聊生,虽然朝廷发现了大量的赈灾粮食,但是因为内部官员腐败,大部分粮食银钱被层层盘剥,老百姓生活不下去,最终揭竿而起,这才导致天下大乱。对于这一件事,朱元璋记忆的非常深刻,因为就是因为这件事,他才走上了造反之路。没想到20多年过后,竟然再一次出现这种事。他本来以为自己治理的天下,如今已经是非常太平的了,而且每天有很多官员在他的面前歌功颂德,他还以为如今天下一切繁荣昌盛,没想到所见所闻,和曾经元朝灭亡的时候多么的相似,所以朱元璋这个时候也是非常恐惧的,就怕一次再一次天下大乱。
朱元璋立刻动用自己所有的眼线,开始抽丝剥茧的进行调查,最后竟然查到了5个一品大员身上。他甚至在想,如果这一次自己没有微服私访的话,没有发现这些 *** 的事情,用不了多长时间,他辛辛苦苦建立的大明朝,就会像元朝灭亡那样重蹈覆辙。他越想越后怕,吓得连忙回宫斩了这5个大臣,一点都没有心软。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虽然这5个大臣犯了法,但是罪不至死,但是如果从政治角度分析的话,这件事已经不仅仅是关于 *** 的事情,这已经影响到了朱元璋的王朝统治。再加上朱元璋曾经经历过元朝的灭亡,遇到百姓民心的重要性,他并不在乎这5个大臣到底有没有犯罪,他只知道,只要杀了这5个人,就能够帮助他稳定民心,将一场动荡消散于无形,这可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朱元璋也的确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物,只要江山能够稳定,不在乎心狠手辣,要不然也不会在晚年的时候,为了维护江山统治,诛杀了那么多的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