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与忽必烈在征服南宋这件事上,嫌隙会越来越大?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蒙哥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蒙哥汗二年(1252年)六月,忽必烈到曲先脑儿(蒙语脑儿意为湖,蒙古驻夏之地)朝见蒙哥。蒙哥命忽必烈率军征云南。
老将兀良合台(速不台之子)总督军事,士人姚枢、刘秉忠等人随行参谋。同年秋,忽必烈从蒙古起兵南下。第二年夏,忽必烈率军驻屯六盘山,秋天,军至临洮(今甘肃临洮),取道吐蕃(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区),到达忒剌(今四川松潘),然后分兵三路前进。最终,大理被攻破,忽必烈命姚枢裂帛为旗,写上禁止杀戮的命令,大理居民得以保全。
在过去,人们往往把忽必烈进征大理国这件事,描述成是蒙古人对南宋施行的“斡腹”计划中的一部分。然而,如果我们认真研究过文献可以发现,其实这段记载很矛盾。因为,有的文献上记载:忽必烈于1252年从漠北出发,正式对南宋进行征伐。可是,有的文献却说,忽必烈在1253年的时候被授予军令——以河西为起点出发攻打大理国。
而这两个文献,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地点上,都有相互抵触和矛盾的地方。
那么,究竟哪个文献的记载才是真实的呢?
在十三世纪中期的时候,蒙古人绕开甘、川、藏一带,直接进征大理国,即我们常说的“斡腹”之谋,不过,这仅仅是人们的一种模式化的陈述。处于宋、元更换之际的人和后世的史学家们,在陈述这段历史的时候一般都认为,蒙古人当时已经拥有了假道藏区。所以,他们先攻打大理国,然后,再采用迂回包抄的计谋侵袭南宋。可是,这段被人们熟知和广泛接受的历史陈述,却并不是事实的真相。
其实,蒙古长期以来实行的灭宋战略是通过汉中地区进入川蜀一带,进而攻打南宋才对。蒙哥汗当上大汗以后,他的野心开始慢慢暴露了出来,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还没有被蒙古征服的地区,而南宋就是这些地区中的一部分。1252年,蒙哥汗委任他的弟弟忽必烈从漠北出发,征伐南宋。因为,蒙哥汗对自己的这位弟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所以,忽必烈在第二年就展开了一系列关于攻打南宋的信息征集活动。
在熟悉和掌握南方的情况以后,忽必烈发现,如果按照原来定下的路线直接攻打南宋的话,难度过大,容易失败,因此,他上书蒙哥汗请求更改既定计划,改为先攻打大理国,再进击南宋。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执后,蒙哥汗最终同意了忽必烈的请求。
可是,从接受命令的1252年开始到1256年,忽必烈虽然手里掌握着军事大权,但却一直没有对南宋展开过什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这,不仅让蒙哥汗十分不满,还让兄弟二人由此产生了隔阂。为了搞清楚忽必烈在南宋的行动和目的,蒙哥汗派人到陕西和河南等地“勾考(意思就是进行检查和考核)”忽必烈。如此一来,原本就已经产生嫌隙的两人矛盾更是被大大的激化了。
在过去,学术界的研究报告普遍认为,蒙哥汗和忽必烈之间之所以产生矛盾,是因为忽必烈在暗地里私自经营和管理着中原的大片土地,并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而这,不仅让蒙哥汗对忽必烈心生妒忌,还产生了信任危机。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认为,这份报告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却没有看到,忽必烈在军事上长期回避正面攻打南宋,才是两人问题所在。
后来,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隔阂也变得越来越大。最后,蒙哥汗决定自己亲自攻打南宋,并且,在其亲征的随从已经攻宋将军的名单上,忽必烈的名字被排除在外。对于这件事,一些历史典籍则解释说,是因为忽必烈突然患上了脚疾不方便走动,所以,便留在了一个叫合剌温只敦的地方。
其实,在思想上,蒙哥汗和忽必烈有很大的差异。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蒙哥汗在亲征的时候,选择了与忽必烈恰好相反的战略战术。他首先直攻川蜀地区,然后,再沿途深入进攻南宋。然而,由于蒙哥汗高估了蒙古的势力,以及对南方形势的认知的不足,他最后死在了南宋的征伐途中,没能实现征服南宋的伟大梦想。在这段时间里,忽必烈对于蒙哥汗所坚持的原计划十分担忧,但没想到,最终,还是传来了噩耗。
虽然,蒙哥汗去世前未能灭南宋统一天下,但是,他的去世却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蒙哥汗的去世不仅导致旭烈兀统帅的第三次蒙古西征被迫中止,还爆发了其弟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继位之争,最终,导致大蒙古国(蒙古帝国)的分裂。看到这里,你可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在看一些汉文典籍的时候,史学家会有意无意地忽略蒙哥汗最初给忽必烈下达的直接攻打南宋的命令呢?
因为,有的史学家认为,对于好胜、自尊心十分强的蒙古人来说,蒙哥汗死在征途中,是他们征服世界路上的挫折与失败,算是一种极大的耻辱,所以,他们才会在史书上回避这个问题。至于忽必烈当年为什么会在打下大理国之后,转头向北前进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已无从考证了。而这,可能是因为蒙古军在出征大理国的时候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所以,使得忽必烈不得不抽身往回走。
然而,不管怎样,蒙哥汗都是历史上的英雄。他一生英勇善战,所率领的蒙古军队曾以十分剽悍著称,铁骑所到之处,无不令对手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