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翼王石达开主动投降后为什么还是被杀了?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2-23)330

石达开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对太平天国将领而言,自己就是上帝耶和华的“子民”,来到人间诛杀妖魔鬼怪是义不容辞之责任。清朝,也就是“清妖”,是赤色狗与白狐狸杂交之后代,《奉天讨胡妖檄布四方谕》说道:“予细查满 *** 之始末,其祖宗乃一白狐、一赤狗,交媾成精,遂产妖人,种类日滋,自相配合,并无人伦风化。”是必要消灭之对象。这些上帝“子民”起初还能奋勇杀敌,后期则不行,他们大多投降清朝,换取性命安全。上帝“子民”投降或被俘虏,清朝则区别对待:该留则留、该劝则劝、该杀则杀,但大多被杀,且是凌迟处死,也就是割千刀。

01。丁汝昌可以投降,后来担任北洋舰队总司令,掌管清朝海军主力

翼王石达开主动投降后为什么还是被杀了?原因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丁汝昌是甲午战争的英雄,他拒绝投降,以身殉国,在反侵略战争史上留下浓厚之一笔。丁汝昌,安徽合肥人,中兴名臣李鸿章老乡。起初,丁汝昌为了混饭吃,参加太平军,成为一员将领,在安庆保卫战中守卫北门,让湘军吃尽了苦头。1861年3月,丁汝昌追随程学启投降湘军,后转隶淮军,征战苏南,率骑兵纵横沙场,立功无数。左宗棠收复新疆时,还邀请他参加,希望他能率骑兵追杀阿古柏,但丁汝昌被李鸿章留在天津,没能参加西征。不久,李鸿章组建北洋水师,丁汝昌则担任提督(舰队总司令),掌管清朝最精锐的海军。作为一员降将,丁汝昌不但未被处死,还能担任舰队总司令,算是很幸运了。

02。胜保劝降陈玉成,许诺高官厚禄,但英王不答应

1858年12月,陈玉成在三河、桐城、舒城三场战斗中,累计杀死湘军9000精兵,湘军之一悍将李续宾阵亡、曾国藩弟弟也被杀。要知道,这9000湘军是罗泽南训练出来,是最早、战斗力最强的湘军,算是百战老兵;陈玉成能将其消灭,自然还有点料。1862年5月,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诱捕,然后送给钦差大臣胜保,当作见面礼。胜保,经常被陈玉成吊打。例如,浦口之战清兵全军覆没,胜保独自躲在草堆里才逃过一劫,显得很狼狈。但是,胜保还是劝降,希望陈玉成能认清形势,改换门庭,则可以保举他担任总兵级别(正二品)武官。若是英王陈玉成能投降,总兵可以担任,过几年还能混个提督,但他拒绝投降,后被凌处死,年仅26岁。

翼王石达开主动投降后为什么还是被杀了?原因是什么

03。石达开主动“请降”,骆秉章不理会,直接将其凌迟处死

正如“江南大营”统帅向荣所言:“翼贼最胆怯”。翼王石达开擅长打运动战,擅长在大范围内机动作战,而不能打血战、恶战,没有孤注一掷之决心、意志力,这也是他兵败大渡河,被迫主动“请降”,落得全军覆没之根本原因。1863年6月,石达开2万大军抵达大渡河畔,准备渡过长江,攻打成都。此时,河水并未暴涨,石达开却下令扎营,错过渡河之更佳机会。次日,河水稍微暴涨,渡河小有挫败,小妾又正好生个儿子,石达开认为这是上帝赐福,于是下令庆祝三天三夜,终于遭到厄运。

实事求是地说,围攻石达开之清军数量有限(基本都是土司军),且几乎没啥名将,都是一些八流将领。此时,石达开手中有2万兵马,若是敢孤注一掷,血战突围,活下来之希望非常大。可惜,石达开没有血战之勇气,而是与清军打起了消耗战,坐等清兵援军云集,形势逆转。如此,石达开只好主动投降,跑去骆秉章大营谈判,但没啥用;骆秉章不接受“请降”,直接凌迟了石达开。至此,曾经令湘军闻风丧胆的“战神”翼王石达开,栽在了骆秉章之手。

翼王石达开主动投降后为什么还是被杀了?原因是什么

石达开、陈玉成、丁汝昌都算近代名将,但结局却不一样。丁汝昌能投降,陈玉成能劝降,为何石达开主动投降却被杀呢?

首先,翼王石达开给清朝造成之损失太大,死于石达开之手的封疆大吏(巡抚、总督)有4位:安徽巡抚江忠源、湖北巡抚常大淳、陶恩培、两江总督陆建瀛;提督、总兵、副将等武关,总计二十余位;还逼迫江宁将军(满清八旗在江南更高官员)祥厚自杀,都统霍隆武则被打死。反观英王陈玉成、丁汝昌,也就打死了湘军悍将李续宾(三品的浙江布政使),给清朝造成的损失不是很大;丁汝昌还不出名,一般小将而已。所以,清朝很难原谅石达开,这成本太高了。

再则,石达开、陈玉成、丁汝昌之“对手”有区别。丁汝昌是小将,在太平天国中没啥段位,可以忽略不计。陈玉成呢?太平天国后期绝对顶梁柱,死于他手中的湘军将领、士兵可不少,但这没啥关系。因为,俘虏陈玉成的是胜保,而不是湘军;胜保是满洲人,湘军损失对满清而言,利弊参半。石达开则不一样,前期战功赫赫,消灭之对象是湘军,而俘虏他的则是湘军统帅之一的骆秉章。仇人见面,分外眼红,骆秉章岂能容许石达开主动投降呢。

翼王石达开主动投降后为什么还是被杀了?原因是什么

最后,太平天国败局已定,石达开没啥利用价值,这是根本。无论石达开打死多少封疆大吏,只要他还有利用价值,就不会被杀。例如,朱温杀了不少唐朝高官,还攻入长安,赶跑了唐僖宗,但唐朝还是接受他投降。为何呢?黄巢起义军还很强大,唐朝需要借助朱温力量,且招降朱温还可以吸引其他起义军将领,何乐而不为呢。石达开主动投降时间是1863年6月,此时湘军已经基本合围天京,李鸿章淮军、左宗棠楚军也差不多搞定江苏、浙江,太平天国败局已定。此时,石达开投降与否,都不会影响战局发展。

总而言之,石达开主动“请降”时,太平天国败局已定,清朝没必要再招降,而石达开又正好落在老对手湘军统帅骆秉章手里。如此,石达开只能是被凌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2/48651.html

“翼王石达开主动投降后为什么还是被杀了?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屈突通:北周至唐朝名将,奉公正直,官民敬畏

屈突通:北周至唐朝名将,奉公正直,官民敬畏

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字坦豆拔,昌黎徒何,奚族。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北周时期,起家司卫都中士。隋朝初期,任左卫司马,袭封邑川县公,迁左勋卫车骑将军。开皇十七年,迁左亲卫府大都...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刘备取益州庞统有上中下三计 刘备为何会选择中计

还不知道:刘备取益州时,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为何刘备只选用中计?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庞统提供了上中下三计后,刘备之所以只选择中计,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上中下三计刘备前半生,一直颠沛流离,虽然他有关羽张飞这种绝世猛将相助,但苦于没有长远的规划,所以他...

雍正时期李卫的地位如何?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雍正时期李卫的地位如何?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李卫作为清朝重要的大臣,我们总是能在一些历史正剧之中看到他的身影。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雍正时期的李卫,可以算得上一个传奇人物。他在没有任何势力背景的情况下入朝为官,最终坐到了总督的位置。并且李卫一生作风清正,鲜有黑料,这在当时的清朝,是颇为难得的。有人说,李卫是雍正的...

如果襄樊之战于禁回到曹魏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如果襄樊之战于禁回到曹魏会是什么样的下场?

于禁是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兵攻打樊城,曹操派于禁救援,因为一场秋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好几丈,于禁所督七军全军覆没,关羽乘船进攻,于禁因走投无路,被关羽俘虏,随即投降。后来,孙权偷袭荆州,关羽兵败被杀,孙权向曹丕称...

孙韶: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韶:三国时期东吴宗室、将领,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孙韶(188年-241年),字公礼,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将领。孙韶的伯父孙河,本姓俞,孙策很喜爱他,便赐姓孙,将他列名孙氏家族之中。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建安九年(204年),孙河被杀,孙韶统帅孙河的军队,被孙权任命为承烈校尉。后任广陵太守、偏将军。黄...

甄宓最后死于曹丕之手,她做错了什么?

甄宓最后死于曹丕之手,她做错了什么?

文昭皇后甄氏,魏文帝曹丕的妻子,魏明帝曹叡的生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甄宓被曹丕赐死,而且曹丕在赐死她的时候,还在她嘴里塞糠,用头发盖住她的脸,可见曹丕对甄宓的愤恨。但是如果我们看历史,我们会发现曹丕对甄宓愤恨的毫无道理。为什么说毫无道理呢?其一,甄宓是曹丕抢过来的。甄宓本身是...

陆续:东汉时期名士,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

陆续:东汉时期名士,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

陆续,字智初,会稽吴县(今苏州)人。东汉时期名士。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刺史巡视本部召见了陆续,征召为别驾从事。因病辞官,回到郡里任门下掾。后因楚王刘英谋反被牵连下狱,后被赦免返回故乡,终身禁止做官。后来因病去世。人物生平陆续,字智初,会稽吴县(今苏州)人。世代为名门望...

有关于皇太极的死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死因到底是什么

有关于皇太极的死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 死因到底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皇太极猝死之谜被揭开,死因确实有些尴尬,难怪史书没有详细记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封建帝制时期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是是非非历来让人五味杂陈。虽然清朝末期,我们忍受了被列强欺凌的屈辱,但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大清王朝,毕竟作为一个正统的王朝,它能坐稳...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