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承乾造反的时候 李世民真的想自杀吗
对太子李承乾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世民会因太子李承乾的造反而想自杀?怎么可能!这可是杀兄杀弟杀侄子、威逼父皇、历经风雨才登上皇位的狼人,比狠还多一点,没那么脆弱。
话虽如此,确定李承乾叛乱时,李世民心里应该还是很痛苦的,愤怒、怜惜、伤心兼而有之。皇帝之外,他始终是位父亲,有几位父亲,能淡然面对儿子的举刀相向?除非是喜当爹那种。
何况,李世民曾对李承乾寄予厚望。
“承乾”二字,本就有“承继皇业,总领乾坤”的意思,李世民十多位儿子中,只有李承乾的名字这么特别,其他儿子全是单名,没顺着“承”字往下取,让人明明白白的知道李承乾是大唐未来的皇帝。
这名字还是唐高祖李渊亲赐,更多了一层保障。史书上记载,取此名是因为他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但如果不是心里对这孙子极为看重,李渊不会给他取这么高大上的名字。
当然了,李承乾有这种待遇也很正常,他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既嫡又长,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李世民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尚在襁褓中就被封为恒山王,李世民一继位立刻册封为皇太子,那时他才8岁。
让李世民夫妇尤为欣喜的是,李承乾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还孝顺,《唐会要》里有这样的记载,太子“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如同小说里的完美男主角,世家高贵无比,外形俊美无双,内在聪慧仁孝。
儿子资质这么好,李世民十分高兴,决心将他培养成一代明君。怎么培养?一方面,从小给他找很多老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让他早早参与政务,有意识地锻炼他的政治能力。
李承乾刚满12岁,李世民就下了一道诏令,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意思是诉讼上如果有谁不服尚书省的判决,可以上诉到东宫,由太子处置。
这样的信任,在皇帝与太子之间是很少见的。李承乾成长起来后,每次李世民外出巡视,都是李承乾留京监国。631年,李承乾生了病,李世民不信佛也不信道,却因为心疼儿子,特意请了道士秦英来为他祈福。李承乾病好后,唐太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修建西华观和普光寺以作还愿,同时减免狱中囚犯的罪行,希望通过这些方式增加儿子的福运。
拳拳爱子之心,令人感动。毫无疑问,诸子中,李世民最重视的就是李承乾,因为他不仅是儿子,还是国之储君。虽然李世民也宠爱四子李泰,却没有越过李承乾,在李世民心里他的分量最重。
这种背景之下,按理来说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是很稳固的,他也没必要为此而感到紧张。可事实却截然相反,李承乾不但紧张,还万分焦虑,焦虑的精神都快失常,说了很多错话,做了很多错事。
为啥?因为李世民的期望,给李承乾造成很大的压力。就像现代的某些父母,恨不得孩子是门门满分的全才,随时督促着学习,孩子连一点玩耍时间都没有。长此以往,精神上会很压抑。
到了青春期,更容易因此和父母产生矛盾。李承乾也不例外,越长大越叛逆,长孙皇后活着的时候,还能缓解他的心情,调和父子之间的矛盾,长孙皇后过世后,李承乾精神处于快崩溃的边缘,看谁都觉得不是好人。
此时如果李世民和李承乾推心置腹地谈一谈,好好开解他,也许还能好转。但李世民发现李承乾钻牛角尖之后,采用的办法是给他增加魏征这一款的直臣老师。
什么叫直臣?说话特别直。但凡李承乾出了一点小差错,都会惹来他们劈头盖脸的谏言,或者说怒骂。于是李承乾恼羞成怒、自暴自弃,在歧路上越跑越偏,甚至说出当皇帝之后要杀老师这样的话,引来李世民痛心疾首的训斥。
况且李承乾还有一个难以弥补的缺陷,腿疾,严重的时候走路不便,极度影响形象。自古以来,身有残缺者继承不了皇位,这也许就是李承乾没有安全感的主要原因。
再加上同母弟李泰表现出色,多次得到李世民的夸奖,李承乾更觉得自己迟早要被废。这时候李世民说不会废太子,李承乾是不会信的。
再说那李泰,仗着李世民的宠爱,使用各种计策谋夺太子之位。在他的 *** 下,李承乾彻底爆发了,暗杀李泰不成,索性起兵逼宫,没有成功。按律当斩,但李世民不舍得杀他,废为庶人发配黔州。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李承乾总是疑心父皇要换太子,但种种迹象表明,李世民真的没有这个念头,他是真心想让李承乾接位。甚至因李承乾造反而迁怒于李泰,将他降为东莱郡王。
最后选择个性仁厚的李治,实际上也是为了保全李承乾。很显然,李承乾做了大逆不道之事,失去继位的可能。而李泰若为天子,绝对不会放过李承乾。只有李治上位,李承乾才能活。
但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他还活着,李承乾就死了。李世民为之废朝,以国公礼下葬。打个比方,李承乾好比一棵小树苗,李世民辛辛苦苦的浇水施肥,付出诸多心血,指望他长成参天大树,结果这棵树半途中长歪了,白费李世民多年的栽培,能不心痛吗?
李世民更大的错,是高估了李承乾的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