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中国历史9年前 (2016-03-10)440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羊祜的故事。

曾有人问我,历史上有没有只打过一场胜仗的名将?

我告诉他,不仅有一战成名的,还有没打过一场胜仗的。

是的,有一位名将,列于武庙六十四将和七十二将的名单之内,

却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有打赢过。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此人名叫羊祜,字叔子,晋征南大将军。

虽然一场像样的胜仗都没打过,但羊祜并不是关系户,

而是公认的、名副其实的名将 战略家。

而羊祜能够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得益于三国末期一段有名的政治友谊-羊陆之交。

一、

272年秋,西陵之战爆发。

处于劣势的东吴名将陆抗,凭借3万孤军,

打得西晋3路大军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这场战役,陆抗向所有人证明了,他不愧是一流名将。

然而,在陆抗的名将光环之下,失败的一方,

羊祜灰溜溜的退回了襄阳(晋属荆州的首府),

还被贬为平南将军。

相比于从孙权时代一直在边境镇守的陆抗来说,

羊祜的资历实在是浅薄的很,

凭借与司马氏的特殊关系,羊祜年轻时一直在中央任职,

直到269年,才受命到荆州前线任军区司令。

因此,西陵之战,或许可以算是羊祜的处女秀。

对于一个名将来说,最重要的是胜利,

而比胜利更重要的是失败,准确的说,是不被失败所打垮。

而羊祜不仅没有被失败打垮,而且还敏锐的觉察到:

虽然在实力上来说,晋强吴弱,

但在晋吴对峙的荆州边境上,

吴军训练有素,擅长水战,且工事齐备;

更兼有一流名将陆抗坐镇。

而晋军就像羊祜本人的军事经验一样,几乎是个白板,

羊祜来到荆州后,才开始整备防线,囤积粮草。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陆抗:听说你不服?

因此,羊祜决定:不打了,与吴军握手言欢。

接下来的两年内,晋吴荆州边境一片祥和,

最终,吴人都不叫羊祜的名字,而盛赞他为“羊公”,

(古时,对君主或者尊长,才会在称呼和书写时都会加以“避讳”,以示尊敬。)

就连对手陆抗,都称赞羊祜的德行和气量:

“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这就是被后人所称道的“羊陆之交”。

二、

那么,羊陆之交的这两年时间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

场景一

某日,羊祜下令,明日上午10点,与吴军展开一场友谊战,

同时,让传令兵告知吴军。

手下将领张三自告奋勇:不如今晚偷袭?

或者明日我带领一支军先往埋伏?

羊祜说,好,今晚到我帐中详细计议。

第二天,张三醉得不醒人事,直到友谊战结束了也没起得来。

场景二

晋军侦察兵李四,抓到了两个俘虏,

一问,竟然是吴将夏详、邵顗之子。

羊祜知道后,将两个孩子叫到了大帐中去。

经过了一会不可描述的时间之后,

羊祜下令,将两个孩子送回吴营。

第二天,夏邵二将就带着属兵投降于羊祜帐下。

场景三

虽然羊祜不主动进攻,但吴军却耐不住寂寞。

吴将陈尚、潘景率军进犯晋军边境,

羊祜率军穷追猛打,终于杀掉二将。

然而,羊祜转头就下令厚葬二人。

听说羊将军厚葬之,他们的亲戚决定来迎丧。

羊祜下令,以丧仪送还。

场景四

吴将邓香劫掠夏口,羊祜十分头疼。

羊祜悬赏捉拿邓香。

不久,晋军生擒了邓香,押到了羊祜的面前。

然而,羊祜却亲自解掉了邓香身上的绳索,

并释放其回营。

邓香感激羊祜的恩德,不久率领部曲投降。

场景五

羊祜带人在边境打猎,看到前方是晋吴边境,

便立即停止前进,严令不越过晋境。

然而,恰巧有一只大雁晋境内,却被吴军射杀。

羊祜下令,将大雁送还吴军。

第二天,晋军偷割了吴国的麦子,

羊祜下令将等价值的绢布放在麦地里,用以偿还。

场景六

陆抗旧伤发作,卧病不起,

诸将领都担心晋军趁虚进攻。

这时候,人报晋军使者到了,手里却拿着一副药。

还有一封信:

听说你病了,这是特效药,

别问为啥我有这个药。

-羊祜

陆抗立马命人熬了药,当晚就喝了。

大家都觉得,都督(陆抗)危险了。

第二天,陆抗却神清气爽的走出营帐说,

“岂有鸩人羊叔子!”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就这样,两年下来,友好的羊祜,

让晋吴边境上的人都觉得,他是个讲信誉的人。

三、

然而,你只看到了羊祜的友好,那你就错了。

羊祜之所表现出友好,正是他深深的懂得一个道理,

战争,打的是军队,更是“势”,是经济实力。

于是,在这些友好信义的面子工程之下,

藏着羊祜犀利的“攻心之战”。

还是他上任后荆州不久,在羊祜的算计下,

孙吴竟然主动放弃了,对襄阳威胁更大的重镇-石城的守御。

而在两年“羊陆之交”和平外交的阴影之下,

羊祜步步为营,在晋吴边境上筑起了五座防御要塞。

不仅将石城以西的肥沃土地,尽皆收入囊中,

还几乎完全占据了,边境的地理险要,

完成了由边境战略劣势到战略压制态势的转变。

而这才是之一步,更可怕的在后面。

在这种态势之下,许多吴军将士丧失了守御的信心,

而羊祜的的第二步,就是前面的那些友好动作,

这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释放一个信号:

投降吧!我大晋优待俘虏!

这才有了前文,很多吴将率军投降的故事。

两年时间里,吴军将士“前后降者不绝”。

看到了吧,这才是羊祜的可怕之处。

那么,作为羊祜的对手,百战名将陆抗有没有察觉呢?

西陵之战后,陆抗认识到长江防线的重要性。

因此,陆抗一面加固防御要塞,一面多次请求增兵。

这样,至少正面战场没有露出破绽。

而面对羊祜步步蚕食的方针,

陆抗并没有气急败坏,采取严厉和恐怖的镇压,

反而也笑脸相迎,以礼相待,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

那么,陆抗是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呢?

在给吴帝孙皓的上书中,陆抗揭示了他这样做的缘由:

在所有人的眼里,只看到羊祜表面的信义,

如果我方一味残酷镇压,那么人心就会偏向晋朝。

所谓人无信不不立,何况一个国家?

我如果不这样做,才正中了羊祜的下怀

(“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况大国乎!臣不如此,正是彰其德,于祜无伤也。”)

可见,对于羊祜表面友好、背后攻心的战略目的。陆抗是洞若观火。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那么,在这场名将的巅峰对决中,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或许有人觉得,陆抗既然已经识破,并且做出了应对之策,

这一“战”,应当是势均力敌。

其实不然。

从羊祜的角度来说,得以实施他攻心之战的基础有两个,

其一,西晋帝国的强大,保证了羊祜能够在边境长期对峙的实力;

其二,自两汉以来,华夏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而晋帝国明显实力强于孙吴帝国,

这决定了人心所向-由晋来实施统一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吴。

而一旦攻心之战顺利进行,不出意外的话,

羊祜和晋帝国已立于不败之地。

而吴国另一个方面的特点,则决定了羊祜攻心之战的效果非常。

那就是,吴国普遍实行的世袭领兵制。

这种军制,决定了士兵、部曲对将领有着很强的依赖性。

孙吴历代皇帝虽然都认识到其危害,却都没能改变这一点。

而江东本土大士族陆逊、顾雍等人的上位,更使这一趋势得到了加强。

270年,贺邵举发陆氏、顾氏的将领“役使官兵”为私用。

很多豪门因此获罪,但陆抗上书辩解,末帝孙皓就释放了他们。

这说明,连皇帝也无力解除

这些士兵部曲对将领的人身依赖,只得听之任之。

而在这种兵制之下,羊祜只要感化了孙吴领兵的将领,

他就会带着他的部曲投降羊祜,而不只是他本人。

因此,羊祜的攻心之战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这就是为什么,在羊陆之交的两年时间里,

晋帝国内部对羊祜这样做多有诋毁,但司马炎仍能保持对羊祜的充分信任。

然而,东吴这边,孙皓却心急如焚,多次斥责陆抗。

羊祜此计的高明之处恰恰在于,

陆抗虽然洞若观火,却无法破解,只能被动防御。

羊祜后来在《请伐吴疏》中说,

“苟其轻重不齐,强弱异势,则智士不能谋,而险阻不可保也”

简单的说,

如果实力差距过大,弱者一方再有智谋之士、地理天险也难以相抗。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关于这一点,陆抗也曾无奈的对部下说,

“彼专为德,我专为暴,是不战而自服也。各保分界而已,无求细利。”

也就是说,我能做的,只是保境安民而已。

要知道,吴军本善于水战,又取得了西陵完胜,士气旺盛,

因此,吴军是处于战略进攻态势的。

上文提到,吴军多次主动挑衅可以说明这一点。

而现在因为羊祜此计,陆抗却不得不转攻为守,保守边境。

因为,如果继续进攻挑衅,或许情况只会更糟。

然而,陆抗也知道,由于实力差距,一直防守下去,

胜利的天平仍旧会缓慢偏向羊祜一方。

攻,“不战自服”;守,坐以待毙。

这就是羊祜此计的效果。

更可气的是,尽管已经很艰难,陆抗表面上仍旧不得不保持谈笑风生。

五、

陆抗不愧为名将。

饶是如此局势,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

陆抗仍旧滴水不漏,让羊祜无隙可乘。

然而,陆抗心里清楚,羊祜已立于不败,胡作非为;

一旦己方出现任何意外,那可能都是灭顶之灾。

然而,他一次次的上书,却如泥牛入海。

274年,陆抗怀着遗憾病逝。

而他的对手,羊祜马上向晋武帝司马炎

上了一道著名的《请伐吴疏》。

然而,羊祜没有想到的是,

司马炎虽有意,但朝内众臣掣肘,

又忙于凉州之乱,无法实施。

后来羊祜也多次上书伐吴,均无疾而终。

没有想到的是,这也造成了羊祜终身的遗憾。

278年,羊祜病逝。

羊陆两人在前线巅峰对决,

他们身后的孙吴和司马晋两个帝国,

一个胡作非为,疯狂猜忌;

一个多方掣肘,后院起火;

却各自显示出了末世的光景,

这不得不说,是羊陆二人的巨大遗憾。

当年,弱小的东吴率先走向了末日。

两年后,晋军势如破竹,一举灭吴。

司马炎在庆功宴上说,

这都是羊祜的功劳啊(此羊太傅之功也)!

虽然羊祜和陆抗都没能看到这一天,但司马炎的这句话,

说明了羊祜对于西晋一统的贡献。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羊祜用两年的时间,向世人诠释了什么叫做“不战而屈人之兵”。

曹操曾说,“虽古名将,何以加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古代的名将,怕也也难超越。

羊祜担得起这句话。

而羊陆之交,留下的不仅仅是政治佳话,

更是向世人证明,

虽然几乎连一场胜仗也没有打过,但羊祜不愧为世之名将。

然而,羊祜之所以备受推崇,却不仅仅是因为这段羊陆之交,

还有那道《请伐吴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3/51521.html

“羊祜连一场像样的战役都没打赢过,为什么还能列于一流名将之中?”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两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和朱棣都是藩王造反 两人本质上有什么区别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样是藩王造反,为什么说李世民和朱棣有本质上的区别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严格来说,李世民和朱棣一样,都属于藩王造反上位。李世民和朱棣,不仅都是藩王身份,也都是开国皇帝的儿子,也都弓马娴熟满腹韬略,在王朝的建立或巩固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李世...

张松:东汉末年刘璋部下,暗助刘备被刘璋斩杀

张松:东汉末年刘璋部下,暗助刘备被刘璋斩杀

张松(?-212年),字子乔(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刘璋部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

平阳公主的谥号是什么?唐朝的建立她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平阳公主的谥号是什么?唐朝的建立她做出了多大的贡献?

俗话说的好,巾帼不让须眉。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历史上有个说法,唐朝的江山是儿子打天下,老子坐天下。说的是李世民打天下,李渊当皇帝坐天下。李渊在起兵到当皇帝的过程中,确实没有打过什么仗。他当这个皇帝,确实有些捡便宜的味道。不过,若认为李渊的江山,是全部由李世民打下来的,这话未免有些夸张...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如果何进没有死,也许就没有三国之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何进,东汉最后一个外戚。正因为他的一个重要决定,使得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变成了群雄割据一方互相混战的局面。引用曹操的一句话:“乱天下者...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能善终 乾隆为什么还要厌恶这个臣子

雍正的四大宠臣中,只有李卫得以善终,为何却被乾隆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俗话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次新皇帝的上位都代表着一次政权的变更。我们所熟知的“康乾盛世”,三位皇帝,祖孙三代,用人制度、治国手段都大有不同。“江山代有才人出”,尽管...

魏忠贤和崇祯接管朝政前后相差那么大 两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魏忠贤和崇祯接管朝政前后相差那么大 两人到底差在什么地方

崇祯和魏忠贤相比,他到底差了哪一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历史上始终流传着一种说法,当年崇祯皇帝不应该杀害魏忠贤,若是魏忠贤在位的话肯定崇祯皇帝不会把大明王朝给整垮,可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后果,虽然当时的朝廷可能会依旧的乌烟瘴气,但会有一种另外的...

朱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为何被孙綝所杀?

朱异: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为何被孙綝所杀?

朱异(?—257年),字季文,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之子,骠骑将军朱据之侄,出身吴郡朱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异幼时与张纯、张俨皆因年幼有才而知名。初以父亲军功而任郎官。嘉禾六年(237年),升任骑都尉,代父掌管军队。次年,朱桓逝世,朱异袭...

曹丕篡位并没有对汉献帝下手 刘备为什么给汉献帝发丧

曹丕篡位并没有对汉献帝下手 刘备为什么给汉献帝发丧

还不知道:汉献帝退位后,明明没被曹丕害死,刘备却为何替他发丧?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220年12月,享国195年的东汉王朝走到了尽头,汉献帝刘协被迫退位,将皇位禅让给曹操之子曹丕。一般而言,亡国之君都不会有好下场,然而汉献帝却得以善终,病死于234年4月。不过刘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