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曹操如果被杀的话 对于百姓来说是福是祸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赤壁之战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在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这不仅在近代有充分体现,其实在中国人普遍的思维意识习惯中,都有着深刻的体现。
主要的表现在于:中国虽然是一个地域广阔、在人类历史上也举足轻重的大国,但中国人的视野却是非常“内向”的,有一种很强的“自我封闭”的倾向,只关注本国本民族的历史,却不够关心自身与周边国家、民族的相互影响,更遑论中国对整个人类史的重大作用。
比如读史书,中国人陶醉其中的同时,很少有人“跳出圈外”,用一个更全面的眼光来看问题。
最典型的就是《三国演义》,中国人都会认为,魏蜀吴就是当时天下最强的三个政权,但很少有人会冷静地意识到,这其实不过是一个篱笆里三只小猪的内斗故事,而在篱笆外面,还有一群饿狼在虎视眈眈,盼着这三只“小猪”把篱笆早日破坏掉,自己好坐收渔翁之利!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一个分水岭,也是最让读者心驰神往的篇章,曹操号称八十万的大军,在孙刘联军的火攻之下灰飞烟灭,三足鼎立之势至此初见端倪。
很多读者读到此时,都会有一个遐想:假如曹操在这场大火中被烧死,或是在华容道被关羽一刀砍死,那么天下究竟会是刘备的还是孙权的呢?
这个问题,如果继续处于一种天下唯此三家的错觉,的确就是刘备和孙权的二选一,但是,如果我们更多地了解当时的东亚局势之后,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
历史真相是,曹军赤壁之败,很大程度上是败给了长江肆虐千年的“血吸虫病”,是人类大军毁于瘟疫的经典案例,孙权、刘备的历史作用,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而已。
不过,就算假设曹操被烧死,接下来的历史发展,也不会有各自偏安一隅的孙权和刘备什么事,二者的实力其实都非常小,担负不起统一全国的重任。
当时,东汉旧疆域的形势可谓岌岌可危,华夏民族的历史性灾难即将降临,而自私狭隘的诸多“枭雄”还在相互内斗,《三国演义》更大的短板就在于,它没有让人意识到当时更大的威胁其实来自匈奴、鲜卑、羌、氐、羯这些虎视眈眈的外族!
三国时期唯一对这些虎狼具有警惕意识,并有足够驾驭控制能力(或者说防御能力)的,就是曹操!正是有了曹操对华北的统一,早就羽翼丰满的匈奴、鲜卑才暂时俯首帖耳,一旦曹操在赤壁被杀,那么在西晋“八王之乱”后爆发的“五胡乱华”,很可能会提前几十年发生!
先看匈奴,匈奴是两汉王朝的数百年宿敌,东汉早期、中期一系列的征伐,使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汉朝,被安置在 *** 的肘腋部位,北匈奴则向西不断迁徙融合,最后形成了对欧洲毁灭性的灾星——匈人。
南匈奴虽然表面上顺服,但其实狼性未改,一旦 *** 政权对其制约力不足,这些昔日宿敌必将重新露出他们的狰狞面目。
果然,东汉大乱之后,匈奴趁乱侵入长安,大肆烧杀掳掠,东汉一代名嫒蔡文姬的《悲愤诗》,就真实地反映了匈奴的残暴:“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不过,在一代枭雄曹操的武力震慑下,匈奴不得不再次收缩起露出的爪牙,被曹操分作“匈奴五部”进行管制。
但是,即便如曹操之能,要想有效挟制匈奴,也不免有些力不从心。曹操接见匈奴使者时,竟为自身矮小、不够威慑力而自惭形秽,特意挑选了一个身形颜值俱佳的臣僚冒充,自己则假扮“捉刀人”站立一旁,不经意中露出了这位枭雄的“心酸”之处,也显示出了曹操对匈奴的忌惮和忧虑。
再看鲜卑,实际上在东汉末期,东北山野间崛起的这支游猎民族,此时早就超越匈奴,成为 *** 更大的威胁,从拓石槐、树机能,到三国时期的轲比能,鲜卑代代英豪霸主辈出,不仅不像匈奴那样对 *** 俯首帖耳,反而建立了疆域直达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对富饶的大汉也早就垂涎不已。
曹操对鲜卑的势力也早就有所顾忌,当东北蛮族乌桓在鲜卑的授意下发起叛乱时,曹操不惜亲自统领一支精骑部队,日夜兼程赶往乌桓,平息叛乱。后来,曹操又派爱子“黄须儿”曹彰统兵深入追击乌桓鲜卑军队几十里,才让鲜卑枭雄轲比能认识到:曹操太过强大,入侵汉地为时尚早,只能继续等待时机。
可以说,曹操在北方,就等于为大汉民族建立了一道“防波堤”,抵挡了北方诸多虎狼之师的入侵,功劳极大!
因此,如果曹操真的在赤壁之战中被杀,这道屏障就将不复存在,北方虎视眈眈的异族必将提前入侵中原,这些可怕的力量,恐怕就不是刘备和孙权能抵挡得了的了。
退一步说,即使孙刘两家猛将如云,能够抵挡北方异族的入侵,但是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南方的老百姓,将提前几十年陷入一段黑暗的历史。
所以说,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不能死,三国鼎立才是当时天下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