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薄皇后和薄太后是什么关系?薄皇后为何被废?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8-23)250

薄皇后和薄太后是什么关系?薄皇后为何被废?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历史上的废后不少,或许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导致这些原本身为后宫之主的女性们,最终成了一个无人问津的废后,而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废后,比如陈阿娇、郭圣通、贾南风等。不过,有一位是历史上之一个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就被废掉的皇后,就是汉景帝的薄皇后。这位皇后为什么被废,她姓薄,是不是和汉文帝母亲薄太后有什么关系呢?

薄皇后和薄太后是什么关系?薄皇后为何被废?

汉朝时中国历史上第二个朝代,其中汉文帝应该算是汉朝中最幸运的一位皇帝了,因为他原本无缘皇位,只是在安稳的待在自己的封地代国,可是时局瞬息万变,最后却成为了天下之主。汉文帝既然是最幸运的皇帝,那他的母亲薄太后就一定是最幸运的皇太后了。

薄太后原本是魏王的宠妃,但是魏王因谋反被诛,薄太后就被送进宫中成为了一名宫女,之后被刘邦看上,收入了后宫之中。薄太后并不太受宠,尤其是在生下刘恒后,就很难再见到刘邦了,于是她就随儿子去了封地,成为了太后,在儿子成为皇帝后,她理所应当的就成为了太后,成为了最尊贵的女人。

相比较于薄太后的幸运,薄皇后的命运就很凄惨了,是薄太后为显赫母族下的牺牲品。在儿子当上皇帝后,薄太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母族,就把自己远房的孙女嫁给了当时的太子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薄太后想自己在的时候,母族能够显贵,自己走后,有这个孙女在,薄家也能一直富贵下去。不得不说,薄太后这算盘打得精啊。

可这只是薄太后的一厢情愿,不是太子刘启的。刘启虽然出于孝道,没有拒绝祖母的指婚,但是娶了薄皇后不代表就会爱上她,因此薄氏在人前显贵,人后就只是一个被丈夫冷落的女人罢了。在刘启继位当了皇帝后,接触的美人就多了,于是不受宠的薄皇后就更不受待见了。

薄皇后不仅没有丈夫的宠爱,也没有一儿半女,之所以能够稳坐皇后的宝座,完全是因为薄太后在上面压着。可是薄太后在前元二年的时候病逝了,薄皇后的处境就开始危险了。在薄太后去世的两年后,汉景帝就立了当时最宠爱的妃子栗姬的儿子为太子。栗姬虽然只是个夫人,但是恩宠却远超薄皇后。最终在前元六年时,一直无子也无宠的薄皇后被废除后位,移居别宫,成了历史上之一位废后。

家世

薄氏是汉景帝的之一任皇后,是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由他的祖母指定的太子妃。汉景帝的祖母是皇太后薄姬。薄姬原来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妃嫔。魏豹被刘邦打败后,在荥阳被杀,薄姬被刘邦收留。

当时薄姬的地位很低,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工。在一次偶然的事件中,刘邦发现薄姬容颜美丽,就把她收入后宫。在后宫的女人中有两个人是薄姬要好的朋友。有一次,这两个人在聊天时嘲笑薄姬。她们三个人从小在一起就是好朋友,说将来无论是谁被皇上宠幸了,千万别忘记另外两个伙伴。结果这两个人先后被刘邦宠幸,说起薄姬时,她俩就嘲笑她。这个话刚好被刘邦听见,就问这是怎么回事。两个妃嫔就把事情告诉刘邦,刘邦听完后,很同情薄姬,于是就召见她,要她伴寝。

这一天晚上薄姬见到刘邦,薄姬说,昨天晚上我梦见苍龙盘腹,刘邦很高兴。此后薄姬怀孕,生下刘邦八子中的第四子刘恒。

刘邦活着的时候,除召见她的这一次以外,再也没有召见过她。吕后知道,在刘邦后宫众多的妃嫔中,薄姬是个最不受宠的。刘邦去世后,吕后掌权,她把当年刘邦宠爱过的妃嫔全部关在宫中,唯独把这个不受宠的薄姬放走了,让她去代地,同他的儿子代王刘恒生活在一起。

高后七年,吕后在迫害刘姓诸皇子的时候,刘恒躲过一劫。

在“荡除诸吕”中,齐王刘襄起兵,刘章等人在京城把诸吕全部灭掉。灭诸吕,立功更大的是齐王刘襄和他的弟弟刘章。但是,在立谁做继承人的问题上,大臣们不同意立刘襄和刘章。这弟兄俩年龄虽小,但能干,如果他们上台,不好控制。而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大臣们觉得他很老实,好控制,就把刘恒立为继任的皇帝,就是后来的汉文帝。于是,当别人在除诸吕,浴血奋战的时候,刘恒在代地休息。诸吕除完,他被迎接回来当皇帝,薄姬就非常幸运地当上皇太后。

刘薄联姻

薄姬当上皇太后之后,开始有了变化。她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家族富贵。儿子妻妾成群,已经不用管了,她就考虑到她的孙子,当时的太子刘启。她为孙子刘启选了一个太子妃,是她薄家的娘家远房孙女。太子继位是皇帝,太子妃以后是理所当然的皇后。她做了皇太后,她也要让她的娘家孙女也做皇后,做皇太后。薄姬希望这次联姻能巩固自己娘家薄氏家族的地位。虽然刘启并不喜欢祖母给他选的这位太子妃,但因西汉重孝道,身为孙辈的太子刘启无法拒绝祖母薄姬的指婚。

无子无宠

薄氏端庄,大方贤惠,与汉景帝刘启夫妻20多年,然而汉景帝并不宠爱她。汉景帝继位后,太子妃薄氏晋升为皇后(即薄皇后)。薄皇后从当太子妃到当皇后,一直得不到汉景帝的宠爱,也因为身体原因始终没有孩子。 [4] 汉景帝有十四个儿子,出自六个妃嫔,唯独薄皇后没有儿子。在汉朝,一个无子的皇后是无法长久的保持自身地位稳固的,于是在汉景帝的宫闱之中,形成了一个宫闱之争的局面。后宫有子嗣的妃嫔们,对太子位和皇后位子虎视眈眈。

废黜后位

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太皇太后薄姬病逝。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汉景帝立庶长子、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

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黜薄皇后的皇后之位,退居别宫。七个月后,汉景帝的爱妾夫人王娡与爱子刘彻顺利当上皇后、皇太子。

中元三年(公元前148年),薄皇后去世,死后葬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东平望亭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08/80150.html

“薄皇后和薄太后是什么关系?薄皇后为何被废?”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的毙鹰事件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历朝历代宫廷斗争都非常激烈,九子夺嫡则是清朝皇位争夺的代表作。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毙鹰事件”是康熙彻底厌恶并放弃八阿哥胤禩的一次标志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康熙对胤禩极尽辱骂,用了非常多恶劣的词语,说他“心高阴险”“密行险奸”“行止卑污”。说他是“辛者库贱妇所生”,不但骂胤禩,还把胤...

历史上张裕妃怀孕后为什么会被饿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张裕妃怀孕后为什么会被饿死?真相是什么

张裕妃,明熹宗朱由校的妃子,被客氏害得最惨的一个妃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朱由校一生育有3子,但都在岁余就夭折而死。后来,他的后妃张裕妃怀孕。这自然是件于社稷有功的喜事,然而她却被下令活活饿死,这是怎么回事呢?张氏是顺天府涿州(今河北涿州)人,早在6岁时...

乾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所有被雍正治罪的人是为何?

乾隆皇帝继位后,赦免了所有被雍正治罪的人是为何?

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月,雍正皇帝病逝,九月初,其子和硕宝亲王弘历受雍正遗诏继位,是为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继位后,一改雍正朝时,雍正皇帝较为严苛的执政态度,上来就是一连串操作,将雍...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从此正式可称为一国之主。建国称王后,朱元璋就有了给手下功臣封赏爵位的资格。不过,朱元璋正式开始封赏或追赠功臣爵位要到称王后的第三年,即元...

长孙顺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长孙顺德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作为?

长孙顺德是唐朝开国名将、外戚,“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在李渊起兵夺取关中的过程中立下大功,还是李世民的堂叔岳,可以说是功高位尊。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都深受李世民的信任与宠信,那为何他们的堂叔长孙顺德屡遭李世民贬斥呢一,出身名门长孙顺德是北魏皇族后裔,为北周...

被围凤鸣山时,赵云是如何脱困的?

被围凤鸣山时,赵云是如何脱困的?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请求当先锋,先行破敌,赵云老当益壮,率军力斩魏军大将韩德等五人,后来,赵云因为轻敌,被夏侯楙用计困于凤鸣山。赵云左冲右突,不能突围,赵云感叹,我不服老,死...

明朝时期常遇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做出了哪些贡献?

明朝时期常遇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他做出了哪些贡献?

常遇春和徐达一样,都是出生于农家,祖祖辈辈种地为生。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常遇春是明朝名将,为朱元璋一统江南,推翻元朝立下巨大功劳,是仅次于徐达的大明第二名将。那为何常遇春不到四十岁就英年早逝了呢一,投靠朱元璋常遇春身材高大,擅长骑射,有万夫不当之勇,因此早年做了强盗。至正十五年(1...

历史上沈万三破产与朱元璋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沈万三破产与朱元璋有何关系?真相是什么?

沈万三,拥有聚宝盆的江南第一豪富。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明人董谷在他所著的《碧里杂存》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朱元璋给了沈万三一文钱,结果沈万三因此破了产。那么事情的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沈万三是元末明初的富商,他本来叫沈富,但由于财倾天下,因此得名万三秀,以作巨富之别号。沈万三的钱...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