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明宪宗只是单纯帮叔叔朱祁钰 *** 吗?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09-16)320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明宪宗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明代政治史上的一桩轰动大事,就是“明宪宗为景泰帝朱祁钰 *** ”。

要知道,在明英宗通过“夺门之变”重新登基后,曾经受命于危难之时,“抢”了明英宗皇位且挽救大明朝的景泰帝朱祁钰,就成了大明朝堂上下的“忌讳”。

从明英宗二度执政的天顺年间起,已故的景泰帝朱祁钰被废掉帝号,只给了谥号“郕戾王”,几乎是被一踩到底。

他执政时“年谷屡丰”“元元乐业”的景泰时代,也被不断抹黑,文臣武将,多年来更惨遭清算打压,堪称一场政治灾难。

但这场政治灾难,最终却以一种出乎意料的方式化解:朱祁钰去世十八年后,即明朝成化十一年(1475),儿子明宪宗朱见深为叔叔朱祁钰恢复名誉,追谥为“恭仁康定景皇帝”。

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大明朝更以隆重典礼,为朱祁钰在奉天门举行了加谥仪式。而于谦等诸多因此蒙冤的臣工们,也相继获得了 *** 。

大明王朝,至此终于了结了这桩旧案。

那么问题来了,虽说是朱祁钰的亲侄子。但作为皇子的明宪宗朱见深,当年就是被亲叔叔朱祁钰废掉了太子身份,更因此度过了一段悲催的童年。

作为明英宗的儿子,他更有理由把当年这桩恩怨,变成永远没法翻身的“铁案”。但为什么他却做出了这个抉择呢?

之一个原因是童年时的明宪宗,与朱祁钰一家的特殊关系。

在打赢北京保卫战且成功“捞回”明英宗朱祁镇后,已是帝王的景泰帝朱祁钰,对待朱祁镇朱见深父子,确实有些刻薄:朱祁镇被软禁南宫,朱见深也被废掉太子位。但朱祁钰的皇后汪氏,却竭力反对。

这位被史书评价“刚毅偏执,心怀仁德”的皇后,为了保朱见深的太子位,自己甚至也被朱祁钰一怒废黜。

待到明宪宗登基后,明宪宗与其母周太后,也一直对汪氏关照有加。

也正是这特殊的渊源,使得明宪宗看待这段“恩怨”,自然与父亲明英宗观点不同。

第二个原因则与明宪宗在位时的局势有关。

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虽说勤政方面进步了不少,却又遇到了“曹石叛乱”,最后扔给儿子明宪宗朱见深的,依然是一片残破的江山。

朱见深登基的前几年,西南西北荆襄先后爆发叛乱,明英宗时期积累的各种矛盾一股脑爆发,急的朱见深在朝堂上多次叹气。

如此危急时刻,想要稳定人心,更好的办法,就是 *** 昔日冤狱。

所以,从朱见深登基起,他就之一时间忙活“ *** ”。

明英宗驾崩不到八年,即天顺八年(1464)六月时,他就为明英宗年间遭“夺门功臣”诬陷贬官的御史耿九畴父子 *** 。

这个“信号”一放出,“喊冤声”滚滚而来。

成化元年(1465)二月,挽救明王朝的大英雄于谦,也洗清了身后“谋反”的污名,得以恢复名誉。

次年八月,朱见深更特命翰林院为于谦书写祭文,定论了被其父冤杀的于谦,那无可争议的英雄功业。

另外,还有曾血战瓦剌,却受于谦株连身死的范广将军,以及“夺门之变”惨遭流放的陈循俞士悦等内阁重臣,也都在明宪宗登基后的短短几年里,或是身后恢复名誉,或是官复原职。

但所有这些扬眉吐气的臣工及其家属们,都与景泰帝朱祁钰息息相关。

既然他们都 *** 了,那景泰帝怎么办?

如果说明英宗年间的朱祁钰,是个群臣们讳莫如深的敏感词。那么经过了一系列“ *** ”后,“朱祁钰”更成了满朝文武的一个“心结”。

如果不能正确评价这位皇帝,不能给那个时代正确的定论。这事儿不止是明宪宗的“家务事”,更牵动大明朝的朝局走向。

所以, *** 朱祁钰,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而更重要的原因,却是成化年间,诸多大臣的强力推动。

明宪宗只是单纯帮叔叔朱祁钰平反吗?

比起晚明的末世闹剧来,明宪宗年间的明朝官员们,依然保持着刚正朴实的士风。对这个问题,也是一个赛一个敢说话。

成化三年时,湖广荆门州训导高瑶,这位举人出身且在景泰年间落榜的小官,率先勇敢为景泰帝“发声”。

他的一篇奏疏,详细陈述了景泰帝之冤,以及这一系列的冤案,对明王朝道德风气甚至统治的败坏。

一句“而天心可回矣”,也让明宪宗受到了触动。

当然,高瑶的奏疏,并没有直接怒斥当年的明英宗,而是把这场悲剧,甩锅给了石亨曹吉祥等“夺门功臣”们。

而这一“炮”开过后,接下来的几年里,好些大臣也纷纷发声。

比如曾牵涉入“夺门冤案”的名臣杨守随,在自己得到 *** 后,也再接再厉,于成化六年继续上书,大赞朱祁钰“削平祸乱”的功绩。

虽然此时的朱见深,尚且还在犹豫,只是在杨守随的奏疏下,批复了“所言事具处分已定”几个字。

但“ *** ”的大势,已经不可挡。

明宪宗自己也明白,在明朝的舆论环境下,如果不能拿出定论,这件旧案的争论,只能越来越凶。

于是,成化十一年,借着册封皇长子朱佑樘为太子的机会,明宪宗终于下诏,承认了朱祁钰“勘难保邦,奠安宗社”的功绩,捎带还加了一句解释:“先帝(明英宗)寻知诬枉,深怀悔恨”。

这意思就是说:我爹明英宗是知道他冤枉的,只不过还没来得及 *** 就驾崩了,这事,就交给我吧!

明宪宗只是单纯帮叔叔朱祁钰平反吗?

有了这个大义的名分,事情也就顺风顺水。朱祁钰获得了“恭仁康定景皇帝”的谥号。

这事情的意义,不止是一位帝王的名分问题,更关乎着一个时代的定论,以及一代文武臣工的历史评价。

正如《国榷》里评价:大哉宪皇追称景帝,所挽回元气多矣——这是一桩关乎大明国运的大事。

了解这个,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位在位二十三年,就多年“旷工”的懒皇帝,即便赶上明王朝历史上自然灾害空前多发的二十多年,却依然能凭着“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模式,开创“成化中兴”的业绩。

因为,虽然对这意义重大的事情,明宪宗的动作慢了一些,足足拖了十年。

但是,能以这种方式,完美解决这个难题,也足见其胸襟和智慧。更足见此时明王朝,依然畅通的言路与刚正的士风。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609/84325.html

“明宪宗只是单纯帮叔叔朱祁钰 *** 吗?” 的相关文章

卫子夫只是卑微的歌女出身,她是如何拿下汉武帝的?

卫子夫只是卑微的歌女出身,她是如何拿下汉武帝的?

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代雄主,但其实邂逅卫子夫时的刘彻,并没有掌握实权。那么卫子夫只是卑微的歌女出身,她是如何拿下汉武帝的?后来又是如何坐上皇后宝座的呢?刘彻出生年月,历史上有争议。他大约是十六岁左右继位当上皇帝的。十六岁,放到现在,还只是个少年,放到古代,却可以算是成人了。问题是刘彻有个年老德劭、目盲...

李神通:唐朝宗室名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李神通:唐朝宗室名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李神通(577年~630年),本名李寿,字神通,陇西成纪人,唐朝宗室名将,唐太祖李虎的孙子,隋朝海州刺史李亮长子,唐高祖李渊的堂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大业十三年(617年),得知堂兄李渊晋阳起兵,跟随平阳公主割据鄠县响应。进入长安后,拜光禄大夫、宗正卿、郑国...

朱文正是什么人?朱元璋将他幽禁至死的原因是什么?

朱文正是什么人?朱元璋将他幽禁至死的原因是什么?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朱元璋的亲侄儿,。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有人说,想把事情看彻底,就应该多读历史,想让自己更优秀,还是要多读史书。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做法,其实不自觉地都在效法古人。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将相,他们的一生都在你我的指尖划过,...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对沮授为何不一脚踢开袁绍另谋出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沮授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少有大志,多谋略”,曹操曾感叹说,如果他能得到沮授,则天下不足虑。东晋史学家孙盛甚至认为,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沮授之谋是否能与西汉开国谋士张良和陈平相提并论,我们暂且不说...

康熙和乾隆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气 雍正为何不如两人

康熙和乾隆在历史上都很有名气 雍正为何不如两人

雍正的名气为何不如康熙乾隆?分析发现有三个原因很重要,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从康熙中期以后一直到乾隆晚年,这个盛世持续的时间长达百余年之久。也正因为如此,康熙和乾隆的名字在历史上就比较响亮,而处在当中的雍正却显...

李陵作为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人 李陵为何会站在汉朝对立面

李陵作为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人 李陵为何会站在汉朝对立面

还不知道:飞将军的后人李陵,为什么站在了汉朝的对立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李陵所在的李家世代为将,祖上是秦国名将李信,他的爷爷也是汉朝著名的飞将军李广。李陵无论脾气,或者心性,简直就是李广的克隆版。李广射箭天下无双,李陵亦是射箭高手,这是其一。李广浑身是胆,天不...

皇太极后宫明明有三千佳丽 皇太极为何对海兰珠情有独钟

皇太极后宫明明有三千佳丽 皇太极为何对海兰珠情有独钟

还不知道:皇太极为何对海兰珠情有独钟?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封建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很长的一个时间段,随着封建王朝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皇权得到了空前强化,帝王具备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因为自身的方方面面有带着政治因素,哪怕是婚姻也不例外,封建王朝皇帝的婚姻往往是以利益...

东周时期的齐国为何有两个齐桓公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东周时期的齐国为何有两个齐桓公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还不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为什么有两个齐桓公?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谥号,是我国古代在帝王公侯去世后,根据其生平为其制定的一种尊号。谥号始于西周,是周礼中的一部分。古代常见谥号有“文”“武”“襄”“烈”“孝”“穆”等等,如西周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汉有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