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吴皇后:十四岁嫁给宋高宗,携手共度五十九年

中国历史8年前 (2016-10-01)18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吴皇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宋高宗赵构的皇后吴氏,是开封人。在吴氏十四岁的时候,就进入到了皇宫之中侍奉康王赵构,而赵构在继承皇位之后,更是封吴氏为义郡夫人。后来,吴氏又先后晋封为才人、婉仪、贵妃。最终,在1143年的时候,吴氏被册立为皇后。

吴氏的一生,经历了宋朝的四位皇帝,在后位上也长达五十五年,是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后之一。而且,吴氏还是一位高寿皇后,直到83岁才去世,谥号是宪圣慈烈皇后,攒祔于永思陵。

话说,在吴氏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她的父亲吴近就做了一个怪梦:他梦到了一个亭子,亭子上有一块横匾,上面写着两个大字“侍康”,这两个字写的非常的苍劲有力。在亭子的周围还长满了芍药花,但却只有一朵是盛开的,在那朵芍药花的下面竟然卧着一只白羊。

吴近醒来之后,感到十分惊异,对这个梦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没过多久,吴氏的母亲就生下了吴氏,相传,当晚就有一道红光从室内露出。之后,在吴氏十四岁的时候,就被选入皇宫侍奉赵构,那时的赵构还只是康王。而此时,吴氏的父亲吴近才明白自己梦中的含义。

后世之人称吴氏是上天派来的皇后,其实,这不是世人的胡说八道,而是有一定根据的。据史料记载:宋高宗赵构出生在东京开封,当时,就有红光照遍了整个宫室。这与吴氏出生之时的景象不谋而合,乃是天意所为。

俗话说,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就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吴氏不仅占着天时、地利、人和,她还十分上进好学。吴氏虽然只是女子,但是,从小就喜读诗文,人也十分聪慧。

此时的宋朝,内忧外患,外有金兵追击,内部也时常发生兵变,吴氏就身穿军装,跟随在宋高宗左右,颇有胆略。

有一次,吴氏跟着宋高宗到了四明的时候,宫内的卫士突然发生了兵变,闯进宫的士兵问吴氏:“宋高宗在哪里?”吴氏说:“宋高宗现在应该在书房休息。”说完,她还给这个士兵指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待那位士兵走了之后,吴氏就立马派人把他抓了起来。

现在看这个故事,不是宋高宗穿的太过朴素,就是这个士兵实在太过愚笨。不过,由此也可以看出吴氏确实是一个有胆识的女子。

后来,宋高宗就封了吴氏为义郡夫人,这也是吴氏走向皇后的第。

吴皇后:十四岁嫁给宋高宗,携手共度五十九年

金兵南征,宋高宗无奈只能乘船入海,吴氏就侍奉其左右。正在行驶之中,突然有一条白鱼跳到了船上。吴氏赶忙说:“陛下,这是周人白鱼的祥兆啊。”宋高宗听了十分高兴。那时,北宋刚刚灭亡,金兵就大举南下,宋高宗非常的恐慌无助,这也导致君臣只好乘船入海。而那个时候,他们已在温州沿海漂泊了四月有余。

然而,吴氏所说的“周人白鱼”的祥兆,正是上天给予他们的预示:金兵马上就要退兵了,他们很快就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了。这件事不管是不是真的,最起码,在沮丧失望的时候,吴氏给了他们一丝希望,给她吃了一颗定心丸。

后来,回到了越地,吴氏就被晋封为才人。

宋高宗的一生只有一个孩子,名为赵旉。但是,在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由于,宋高宗在逃难的时候受到了惊吓,患上了不孕不育之症,所以,后宫之中就再也没有人为其生儿育女了。

后来,张贤妃收养了宗室的赵伯琮为养子,吴氏也收养了宗室的赵璩为养子。

俗话说,人生在世,世事难料,随着赵伯琮的养母张贤妃的病逝,赵伯琮也交给了吴氏抚养。虽然,一个孩子抚养时间长,一个孩子抚养时间短,但是,吴氏对他们却是一视同仁,从来没有过任何的偏袒,都是视如己出。

因为,赵伯琮十分聪慧,性格也十分勤敏,皇帝和吴氏都非常喜欢他,就封他为普安郡王。在立太子的时候,吴氏已经成为了宋朝的皇后,而她也力荐赵伯琮。宋高宗知道后,就下定决心,立伯琮为太子,并将其改名为:赵慎。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慎,史称:宋孝宗。

吴皇后:十四岁嫁给宋高宗,携手共度五十九年

吴氏不仅聪明机智,还很有才华。从小就博览群书的吴氏,对于宋高宗的帮助也是巨大的,而一直侍奉在宋高宗身边的吴氏,更是增长了许多的见识,做事不仅谨慎,还非常的果断。

宋高宗的生母韦贤妃被迎回之后,他才得知自己的邢皇后已经去世,而那个时候,皇后的位置已经空了十六年。虽然,宋高宗对百姓并没有多少爱心,但是,作为丈夫他对自己的邢皇后,对自己的这位结发妻子,还是非常尽心的。

面对如此痴情的宋高宗,吴氏不但没有吃醋,反而十分豁达。她对归来的韦太后非常孝顺,亲自伺候太后的起居,恪守一个儿媳的本分。为此,韦太后也十分满意自己的这个儿媳妇,经常在宋高宗面前夸赞吴氏,说她:“做事稳妥,有母仪之风。”

后来,宋朝的大臣就提出:“后宫之主的位置空缺太久,正所谓后宫不可一日无主,是时候挑选一位品德贤淑的后宫之主,来管理后宫的一切事务了。”

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面对如此乖巧懂事的儿媳,韦太后是非常愿意吴氏成为一朝皇后的。而且,在宋高宗的后宫之中,不管是品德,还是贤淑,吴氏都是更佳的人选。最终,在韦太后的一番劝说之下,宋高宗在1143年正式册封吴氏为皇后。

并且,宋高宗对吴家“追王三代,亲属由后官者三十五人”。到了1183年(淳熙十年),因吴太上皇后七十寿辰,孝宗对吴太上皇后的亲属“推恩有差”。直至1197年(庆元三年)十月,太皇太后吴氏病逝了。

从1128年吴氏嫁给赵构开始,到1187年赵构病逝,吴氏与赵构一起携手走完了五十九年,五十年算是一个“金婚”,这在中国皇室的婚姻史上,算是一个奇迹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610/86868.html

“吴皇后:十四岁嫁给宋高宗,携手共度五十九年” 的相关文章

裴秀在地图学上做出哪些贡献?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裴秀在地图学上做出哪些贡献?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郡闻喜县人, 魏晋时期名臣、地图学家,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出身河东裴氏,少年时便颇有名气,后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袭爵清阳亭侯,又迁黄门侍郎。高平陵之变后,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罢免。...

崔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饱受爱戴,位列三公

崔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饱受爱戴,位列三公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清河崔氏。在曹操平定冀州时被授为坞县县长,迁冀州别驾、丞相掾属。曹操成为魏王后,担任魏国御史中丞。魏文帝即位后,历任尚书、幽州刺史、河间太守、鸿胪卿。...

历史上康熙跪拜朱元璋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上康熙跪拜朱元璋在史书上是如何记载的?

康熙,清朝第四位皇帝,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看过清廷剧《康熙王朝》的都知道,里面有这样一个桥段,那就是康熙向朱元璋行三叩九拜之礼。可能你会觉得这是狗血剧情,是编剧老师随意杜撰的。其实不然,在历史上,康熙跪拜朱元璋的确...

麋芳和傅士仁跟随刘备几十年 最后为何在刘备巅峰时叛逃

麋芳和傅士仁跟随刘备几十年 最后为何在刘备巅峰时叛逃

还不知道:麋芳、傅士仁跟随刘备25年,为何在刘备势力最鼎盛时期叛逃?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糜芳最终选择背叛刘备,投降东吴,其中的罪魁祸首正是刘备的义弟、义薄云天的“武圣”关羽!需知道,糜芳与刘备的关系可是相当的铁,按理说是不应叛蜀投吴的。了解三国历史的网友应该都知...

给多尔衮平反,乾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给多尔衮平反,乾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多尔衮去世才两个月,顺治皇帝就给他定了十四大罪状,追夺他的一切封典,把他开除出宗籍,同时还对他残忍地进行掘墓鞭尸。如此一来,多尔衮便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不过,在乾隆四十三年的时候,乾隆帝发布诏令,为多尔衮翻案。重...

邓艾两万残兵诸葛瞻都打不过 诸葛瞻为什么会失败

邓艾两万残兵诸葛瞻都打不过 诸葛瞻为什么会失败

还不知道:诸葛瞻带了那么多的士兵,为什么还打不过邓艾的2万残兵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公元263年的时候,曹魏亲自带十八万兵去攻击蜀汉,当时邓艾的手下一共有三万多的士兵,他们一路从陇西出发,后来到了阴平桥头就停留了下来,在这里开始养精蓄锐,让自己的士兵得到更好...

南宋名将韩世忠曾经怼过秦桧,为什么他能善终?

南宋名将韩世忠曾经怼过秦桧,为什么他能善终?

众所周知宋朝一向有忌惮武将的传统,南宋名将韩世忠又是武将,又曾经怼过秦桧,为什么他能善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当时国家不安、边境不靖,赵构又必需要武将来替他保家卫国。要不然金人打过来了,他连半壁江山也保不住,说不定连命也丢了。难道这是他愿意的?杀岳飞是金人议和的条件之一。但这并不是根...

徐懋功的一生对唐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徐懋功的一生对唐朝做出了哪些贡献?

徐懋功,唐初大将,出身于土豪,仗义疏财,富有军事指挥才能。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徐懋功是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为唐朝安定河北,平定江南,横扫漠北立下巨大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名将。徐懋功对大唐一直忠心耿耿,没有过错,但唐太宗却在临死之前将徐懋功贬黜。那唐太宗为何要贬黜徐懋功呢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