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为巩固统治,颁发一条政策,却不想一直沿用至今
很多人认为隋文帝杨坚是所有开国皇帝里面开国最轻松的一位,凭借着自己是小皇帝的外祖父,得到了帝位。其实这种看法并不中肯,杨坚只是没有亲自上战场打仗而已,政治斗争的艰辛远超汉唐宋明的开国皇帝。
杨坚最初是西魏、北周的大臣,而西魏、北周的顶层权力结构是著名的“八柱国”,即八个更大的门阀贵族把持了军政大权。这八柱国中有四个鲜卑族门阀,四个汉族门阀。原先,鲜卑族统治者凭武力统一了北朝,但鲜卑族人少,难以统治庞大的中原,于是被迫允许汉族门阀组织武装助战。一些汉族势力趁机崛起,形成了著名的关陇集团,八柱国中的四个汉族门阀都出自这个集团。由于各种原因,关陇集团的势力很快盖过了鲜卑贵族,所以到后来,推一个 *** 来当皇帝的呼声越来越高。
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八柱国之一的鲜卑贵族的下属,但杨家也有一定实力,并且与鲜卑、汉族两边的许多贵族联姻,成为非常好的协调者、黏合剂。到最后,杨坚的女儿当了皇后,他以国舅摄政,鲜、汉两边的贵族都认可了他的身份,最终水到渠成地拥立他当了皇帝。
按说,当了皇帝的杨坚应该代表的是鲜卑与汉族的共同利益,但他有自己的想法。
隋朝结束了漫长的南北朝乱世,人们不愿再回到那种门阀贵族天天打仗,老百姓灾难深重的境况中。隋文帝本人也不愿门阀世族过于强大,从而影响自己执政,因此他决心要铲除世族门阀这个产生权臣的社会根源。而要做到这个,首先要做的就是切断权臣的人事权,选拔新的人才为己所用,最终,杨坚决定以考试选拔人才。
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诏令民间推举人才,称为“举人”。他还专门强调,“举人”来自民间,不分门第,选拔的标准是要有真才实学。按规定,每州每年“贡举”三人,入京再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为官。
后来,隋文帝将贡举分为十科,其中有“孝悌有闻”等考察德行的科目,也有“学业优敏”等强调文学、行政管理才能的科目,还有“膂力骄壮”等选拔将才的科目。由于科举制草创,“膂力骄壮”等科目怎么看都不像正规国家考试的样子,隋炀帝继位后又进一步规范了这些考试制度,“贡举”和“分科取士”合称“科举”。
科举一开,大批平民源源不断地进入官员队伍,冲散了原有的官场格局。这对门阀子弟来说非常可怕—他们如果不能通过考试便无法获得官职,这一制度注定了门阀势力的凋落。门阀贵族们非常清楚科举制的危险性,不少人想趁自己实力还在,尽快推翻这个王朝。
由于门阀势力的离心以及其他原因,隋朝建立后不久,中国再次陷入战乱,鲜卑、汉族门阀重新选择,最终关陇集团中的另一位、八柱国之一李虎的后代李渊建立了唐朝。但由于平民阶层和众多科举受益者的强烈要求,以及唐朝皇帝也不愿见到门阀势力坐大的心理,唐朝没有贸然废除科举制度,只是在平民和贵族的利益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平衡。从此,科举制度流传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