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胸襟最宽广的皇帝?无人可以超越他
治世多能臣,乱世有隐士,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规律。国家发展,社会安定,贤达之士愿意通过为国效力而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相反,乱世时社会动荡不安,在枭雄趁机并起、时势造英雄的同时,许多所谓的有识之士也会选择隐居山川湖泽,明哲保身。
西汉末年到东汉初年,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最混乱的乱世之一。当时的社会,除了有蝗灾、地震等天灾外,更有人祸。王莽篡汉及其不顾实际的复古变革,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刘秀与刘玄、王郎、张步、公孙述等军阀割据势力连年混战,兵祸不断。
身处如此乱世,有些人顺应时代,趁势而起,如上面提到的刘秀、王郎、公孙述等人,以及他们手下的一大批文臣武将。也有些人则采取避世的态度,隐居起来。如太原人周党、会稽人严光等。
建武五年,刘秀下诏征召天下隐居之士,希望这些“隐君子”们能够出山辅佐自己,成就中兴汉室的伟业。
在此之前,刘秀先后消灭了邯郸的王郎、河北的铜马军、尤来军、关中的赤眉军、齐地的张步等割据势力和农民起义军,势力逐步强盛,已有重新统一天下、中兴汉室的打好趋势。
但令人意料不到的是,周党、严光等隐居之士仍然不愿出山辅佐刘秀。
周党晋见刘秀时,只是稍微伏下了身子,却不叩头拜谒,也不通报姓名,态度极其傲慢无礼。他还对刘秀明言,自己只想恪守隐居山林、不愿入朝为官的志向。
严光原本是刘秀的同窗同学,他听说刘秀称帝后,马上就隐姓没名,隐居在桐庐富春江畔,当一个身披羊裘的垂钓翁。
刘秀念旧思贤,命人画出严光的形貌,去全国查访。好不容易找到严光,刘秀与其同车出行,夜宿一床,推心置腹,诚心实意邀请严光出山辅佐自己,并许以谏议大夫之职。
然而,严光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数次拒绝了。刘秀无奈,最后只好让严光仍然回富春山隐居,耕读垂钓。
当时还有一个叫王良的隐士,起先倒是 *** 了。刘秀让担任沛郡太守、大司徒司直,他也谦恭节俭,只用布做的被子和瓦质的器具,从来不让妻子儿女进官署,堪称道德楷模。
后来,王良因病返回故乡,一年后又被征召。他走到荥阳,就顺便去拜访朋友。不料那位朋友不但不肯见他,还让人传话给王良,说:“不有忠言奇谋而取大位,何其往来屑屑不惮烦也!”言下之意就是,王良有德无才却占据高位,简直就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王良被朋友一顿无情的奚落,感到十分惭愧,从此以后就不再接受刘秀的征召,到死都隐居在家乡。
对于这些不肯 *** 的隐士,刘秀的博士范升颇为不满,认为太原周党、东海王良、山阳王成等承蒙刘秀厚恩,派使者多次聘请才肯应招。到宫廷晋见刘秀时,周党不顾礼仪,仅伏身不叩头,行动随便迟缓。既不知趣,又骄横无理。
范升还认为,周党等人“文不能演义,武不能死君”,却沽名钓誉,期望谋求三公高位。所以,他向刘秀表示,愿意与周党、王良等人进行一场关于治国理政的辩论。如果周党等不是沽名钓誉之辈,他甘愿担当“虚妄之罪”;而周党等若真是沽名钓誉以谋求高位之辈,则刘秀应该对他们处以“大不敬”之罪。
周党等是否有真才实学我们不得而知,范升这话也难免让人有“文人相轻”之感,但如果仅从王良的“有德无才”来看,却也多少道出了部分事实。
靠沽名钓誉以谋求高位的人,历来为人们所厌恶,但凡稍微贤明一点的帝王,更容不得他们,因为这种人一旦爬上高位,就会贻害无穷。西汉末年的王莽其实就是这类人,可惜汉成帝看不出来,后来的汉哀帝、汉平帝又都太年轻,无能为力,从而导致了王莽篡汉。
这是近在眼前的前车之鉴,如果刘秀是一个胸襟狭隘的家伙,结合周党等隐士胆敢不应招,或应招了又散漫无礼,此刻听了范升的那一番话,恐怕真就要动刀子了。
不过,我们也说了,这只是“如果”。因为刘秀在听了范升的话后,就特意下了一道诏书,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宾之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太原周党不受朕禄,亦各有志焉。其赐帛四十匹,罢之。”
这道诏书的大概意思是:自古以来,再如何英明的君王,圣贤的天子,都未必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同,都会遇到某些不服从的士人。伯夷、叔齐不吃周王朝的粮食,太原人周党不接受我的俸禄,也是人各有志。赐给周党帛四十匹,送他回故乡。
这样的胸襟,这样的气度,实在令人赞叹不已。可惜的是,历史上如刘秀这般胸襟宽广、气度恢弘的帝王,又实在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