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解读史记留候世家:张良的故事

中国历史8年前 (2017-04-25)190

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今河南禹州)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

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后世敬其谋略出众,称其为“谋圣”。

解读史记留候世家:张良的故事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构成,其中“世家”记录着活跃在帝王身边的贵族、侯王的兴衰史,《留候世家》便是一个典型的事例。留候就是指有着“汉初之一谋臣”之称的张良。

张良、萧何、韩信被史家誉为“汉初三杰”。萧何为刘邦的幕僚长,位列之一功臣,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乐观,最后被刘邦所猜疑,被捕下狱,险些治罪;韩信拥有重兵,战功赫赫,但素来被刘邦所猜忌,最终难逃被诛杀的厄运,可悲可叹;唯有“谋臣中的之一高人”张良,在汉初帝王争霸的历史舞台上成功地扮演了“王者师”的角色,始终受到刘邦的尊重,以至于成为古往今来能够运用政治智慧来保护自己的范例。

司马迁在《留候世家》的记述中,文学色彩并不是多浓厚,前后都是运用了一种平淡朴实的笔法,描述了张良如何从一个拥有报国之志的青年,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汉王出谋划策,争夺天下,然后在政治生涯的鼎盛时期又急流勇退的传奇而又富有智慧的一生。民初史学家李景星在其《四史评议》一书中论曰:“史传例不称字,而《留侯世家》独称字,以高帝常字之也。凡此,皆太史公推重子房处。盖子房乃汉初之一谋臣,又为谋臣中之一高人,其策谋甚多……”又曰:“《留候世家》尤妙在‘老人授书’及‘四皓定太子’两段,全于淡处着笔,虚处传神,使留候的逸情高致一一托出,信乎其为文字中之神品也。”

《圯上逢黄石公》一段,有传奇色彩,但司马迁未加任何修饰,就像给我们讲述一个很亲近很实在的故事。张良桥上遇黄石公,正是自己的理想抱负遭受挫折的时候。他博浪沙击杀秦始皇不成,历经十年磨难,巧遇黄石公,从为老人拾鞋穿鞋,几次相会,到老人赠书,展示出张良的不凡气量和隐忍有容的人格魅力,也说明了张良已经从一个江湖的豪侠之士,变成了一个成熟、深沉、机智识变的不平凡人物,为后来成为“王者师”埋下了伏笔。

解读史记留候世家:张良的故事

《谏止复立六国》是张良政治智慧的一个出色表现。当时刘邦被项羽困在荣城,忧心如焚,急不可待的寻求破楚的良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提出了重新封立六国,想借助六国君臣百姓的力量来削弱楚国。刘邦把握不准,就去征求张良的意见,张良当时就对这一决策进行了否决,并且针锋相对的论证了这一策略的不可行性,同时指出了这一策略失误的八条原因。

张良巧妙地以商汤伐夏桀而仍然封其后人于封地为例,把楚汉相争的严酷现实和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的历史加以对比分析,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果重新封立六国,只能断送汉王创下的伟业。

在这里,张良善于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斗争服务。此外,在向君主谏言时,能把自己置于适当的位置,既雄辩,又不气势张扬,既严肃地指出厉害关系,又不置君主于难堪的境地,这种知彼知己、把握分寸、刚柔相济的主宰形势的能力,无疑具有不可忽略的借鉴作用。

司马迁在《四皓定太子》一段里,把张良的政治智慧又推向了一个层次。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欲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惊恐万状,向张良寻求良策。张良说: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群臣百余人何益?张良冷静地分析了客观形势的变化,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汉高祖为成就帝业,可以采纳他的意见。如今天下安定,处理家庭骨肉之间的事情,汉高祖就不会这么容易的采纳自己的意见了。张良正是基于对客观形势及自己在这一格局中的位置的透彻分析,才决定采用了与上次谏止汉高祖重新分封六国时的不同策略,用间接的手段达到直接的目的,即借助四皓的力量来达到巩固太子地位的目的。

这个目的达到了吗?司马迁运用绘声绘色的描述回答了这个问题。“鸿鹊高飞,一举千里。羽翩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赠缴,尚安所施!”汉高祖面对戚夫人的悲泣,唱起了这支楚歌,这是一首汉高祖无力驾驭局势的无可奈何的挽歌,也是一首别出心裁的张良出色的政治智慧的赞歌。司马迁就是这样通过一个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历史事件,层层推进地凸现了张良出色的政治智慧。

解读史记留候世家:张良的故事

《留候世家》的最后一节便写到了张良急流勇退。张良大半生用智谋为汉王争得天下,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规律,他是深知的。急流勇退从理论上讲,虽是消极的,但它的确是一颗在特定历史时代各种复杂而特殊的政治文化因素相互制约下结出的历史之果。

急流勇退,既要有识时务的睿智,又要毅然决然割舍功名利禄的勇气。所以看似超然的急流勇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割舍名利的痛苦的灵魂挣扎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能够急流勇退的人,既是智者,更是勇者。张良正是这样的智者和勇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1704/122557.html

“解读史记留候世家:张良的故事” 的相关文章

李卫当初养了一个百万人的黑帮 雍正为何对此视而不见

李卫当初养了一个百万人的黑帮 雍正为何对此视而不见

对李卫养着一个百万人的黑帮,满朝文武都怕他,雍正为什么视而不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康熙去世之后,这场“九子夺嫡”的闹剧,已经让整个朝廷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两个派系,内部争斗不断。直到雍正登基,这件事也就结束了。但康熙对太...

孙权差不多熬死了所有劲敌 孙权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孙权差不多熬死了所有劲敌 孙权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几乎耗死了所有劲敌,为何没有一统天下?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绝对有道理。有些历史人物,因为寿命较短而“出师未捷身先死”;有的历史人物,因为寿命较长最终完成了功名大业。三国时期,古人的寿命普遍较短。有些历史名人,根本没有...

汉献帝忙碌奔波了一生 汉献帝为何始终一事无成

汉献帝忙碌奔波了一生 汉献帝为何始终一事无成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时期,汉献帝集团奔忙一生,为何始终一事无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说到三国历史,汉献帝一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此人一生先后扳倒了董卓、李傕、郭汜,甚至就连老奸巨猾的曹操都差点阴沟里翻了船。但是汉献帝跟他那个小朝廷扳倒了一...

朱元璋对朱棣没有怀疑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行动

朱元璋对朱棣没有怀疑吗 朱元璋为何没有采取行动

对朱元璋知晓朱棣的野心吗,为何不除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此后这个出身贫贱的帝王,在其执政的三十一年里相继实行了一系列维系王朝统治、加强皇权的措施。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这一系列明初大案的发生,无不是朱元璋为后来者...

项羽当初没有重用韩信 项羽后面为何又主动找韩信了

项羽当初没有重用韩信 项羽后面为何又主动找韩信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项羽一开始不重用韩信,为什么后来主动找韩信,是害怕韩信了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四年,韩信率军攻下齐地,而后被汉王刘邦立为新的齐王。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使盱眙人武涉往说齐王信曰:“……”——《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羽不是西楚霸王吗?不是横扫天下的...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刘备和孙坚平黄巾军功大小差不多 两人结局为何截然不同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孙坚都是剿灭黄巾有功,孙坚被连连晋封,刘备为何原地踏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184年,刘备、孙坚在剿灭黄巾军的战斗中都立了功,可不久孙坚就被晋封为别郡司马,而刘备等了许久,也没有等到任何消息。两人的军功大小差不多,为何结局却截然不同呢?东汉末...

蔺相如的一生对赵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蔺相如的一生对赵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大臣,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不知道没关系,历史网小编告诉你。赵国将相失和的时候,廉颇瞧不上蔺相如。认为蔺相如并没有什么功绩,仅凭一张嘴,一阵巧言令色,就当到了宰相的高位,而且排位还在他廉颇的前面。廉颇觉得自己为国带病作战,出生入死,最后竟然比不上一个卖买嘴皮子的。所以扬言说,...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刘玄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是如何成为皇帝的?

公元23年,刘玄在绿林军拥戴下,成为皇帝,年号更始。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刘玄是汉朝宗室后代,与刘秀兄弟同为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直系后裔,世代居住舂陵(湖北省枣阳市)。他为给屈死的弟弟报仇,广交宾客豪杰,后因宾客犯法受到连累,鞋底抹油逃匿至平林(今湖北省广水市...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