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之一个称霸的不是齐桓公 而是郑庄公
春秋时期,中国的牛人太多。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这些霸王们,史学家们大书特书,但是汉字君今天要告诉大家,春秋时期更先称霸的绝对不是这些人,而是名字不太响亮的郑庄公,曾经作为诸侯霸王,带着泱泱大国齐国四处干仗。当然,如果没有郑庄公的攻伐,大周天子还不能如此窝囊,让后世的齐桓公等成为春秋五霸,合众联恒…… 郑国和周朝原本是一个祖宗!
*** 配图
武王伐纣,建立了大周朝,大周朝分封姬姓同宗及王侯将相到各地建国。其实,当时的国与现在的县差不多,实际上还是隶属于中央的一个地方 *** 。与现在不同的是,各个地方 *** 可以世袭制。
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就是周厉王的小儿子,所以都是姬姓。
郑国真正牛逼是从保护周平王东迁的时候,郑国一直保卫左右, 很得平王信任。而此时的周朝,遭犬戎之乱而东迁,已经到了不靠诸侯国的救护就不能自保的地步,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望。犬戎之乱又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人们对周朝的迷信,向社会公开展现了礼仪制度的虚弱和强力的重要。
在当时,要想号召列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依靠周室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鉴于这些情况,郑庄公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坚决地放置于郑国, 以极大的精力经营自己的国家,终使郑国成为东周初期崭露头角的诸侯国。
郑庄公要发展自己的国家,首先遇到的是地理条件的制约。郑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发展的严重障碍。
鉴于这种情况,郑庄公把向外用武的目标定于宋国,这是在当时情况下的更佳战略。为了实现对于宋国的军事胜利,郑庄公实行了以下的战略方针:之一,和齐、鲁建立稳定的同盟关系。齐、鲁处在宋国的东北部,建立了和齐、鲁的同盟关系,就形成了对宋的牵制和包围,他几次和齐、鲁二君约会,在攻取宋国的郜、防二邑后将其送给鲁国,都是为了巩固三国的同盟关系。第二,假借王命伐宋,号召列国。郑是一个新起的小国,在诸侯中未孚众望,但郑庄公是周朝卿士,具有特殊的身份,于是庄公宣称宋公久缺朝贡,自己以卿士的身份,承王命率兵讨伐。郑国通过这种方式纠合了更多的国家,又形成了对宋国的舆论压力,事后还对不追随出兵的许、郧(今山东宁阳东北)小国以“抗命”的罪名予以教训,几乎灭掉许国。第三,扶植宋国内部的反对势力。宋国前君主的儿子公子冯出奔到郑,宋国曾为此出兵讨之,郑庄公对公子冯采取保护措施,厚相招待。宋国在一次内乱后,国人欲迎立公子冯为君,公子冯临行前,泣拜于郑庄公之前表示,自己返国后,“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
*** 配图
在郑庄公的执政期内,郑国确实取得了对宋国的胜利,但郑国又从来无力吃掉宋国,这种和平胜利是郑对于宋所能取得的惟一形式的大胜利,这里,不利的政治地理环境起了决定的作用:郑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又几乎无险可守,即使某一天有力吃掉宋国,那相邻的大国也绝不会坐视其崛起,必然要以武装干涉的形式使郑回到自顾不暇的地步。事实上,到了春秋中后期,南北大国为了争霸天下而斗武,就把郑国沦到了争霸的夹缝中而常常使之喘息不定,北晋南楚各怕对方吃掉自己或伤害自己,需要一个避免正面接触的缓冲地带,因而各需郑国以屏障的角色存在于自己身边,但它们又要打击对方、 *** 于天下,因而郑就成了经常的用兵之地。郑庄公之后有几世执政,常常是朝晋暮楚,实在是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得已所为。而这是郑庄公本人所不曾料及的。
郑国和大周互换人质
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郑庄公还有一个如何对待周天子的棘手问题。
作为周朝卿士,他应当尽忠于王室,他是诸侯瞩目和敬重的人物,但他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放在对本国的经营上,要兼并、扩张,要破坏周朝既定的实力划分,甚而要凭实力号召列国,那必然和周室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看着郑国欺负周边小国家,大周就去质问郑庄公了,庄公东拉西扯为自己找理由,最后说这样吧,你要是不信任我,我把太子放到你那做人质,相反呢,你也把太子送到郑国来,不做人质,做看守关,随时看我做啥事,如果做了一些不对的事,也好便于向大周汇报。就这样,双方互换太子。
时间一长,周桓王就开始感觉不得劲,我堂堂的宗主国,竟然和一个下属国家交换人质,多没名啊,特别生气。而此时的郑庄公也在酝酿该打击下王室的气焰,抬高自己在诸侯国的身份和地位。郑庄公考虑到主动出击打周王室,不太合适,容易让其他国家数说,所以就想了一计。临到秋天,郑庄公就到周朝割其麦子,这时候的周朝已经羸弱不堪,大臣说咱打不过郑庄公,咱就忍了吧,周桓王一听那就忍了吧。但是,郑庄公继续到周地割庄稼,周桓王一看这还了得,于是联合了三个国家打击郑国。这三个国家基本就是打酱油的,狐假虎威,原本是想到郑国抢点东西就走,一看郑庄公真打仗了,三个国家就撤了,这个时候就剩下周桓王了。王室的兵卒基本都是仪仗队兵,踢正步很牛逼,一遇到打仗,基本就废废了。
*** 配图
周桓王大败回国,郑庄公又主动谢罪。但是,这一仗影响很坏,暴露了周王室的腐败和无能,毫无战斗力,导致以后霸王频出,都敢叫板周王室。
曾经的春秋霸王为啥后来不行了?
这一仗,周天子威信扫地,郑庄公声威大振。宋、卫、陈等宿敌都来求和,郑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盛的诸侯国。前701年,郑庄公与齐、卫、宋等大国诸侯结盟,俨然已是诸侯霸主。
郑庄公又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其过人的政治才能,也是他在春秋列国纷争中能小霸中原的重要原因所在。
郑庄公英雄一世,但也有两个重要的政治失误。
一个重要失误是生前没有对太子忽(即郑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郑国立即陷入昭公和厉公(公子突)之争,使郑国形成两君并立的混乱局面,为害甚久。
另一重要失误是重用高渠弥,这为郑国留下了严重后患。前695年,庄公想立高渠弥为卿,时为太子的昭公反对,庄公不听,执意用高渠弥任大臣。及昭公为君,高渠弥害怕昭公借机杀己,便乘跟昭公出城打猎之机,射杀昭公,并与权臣祭仲合谋改立昭公弟子亹为君。
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