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为何要把庞籍的妻子当做母亲一样孝敬呢?
司马光刚刚20岁就一举考中进士甲科,旋即被任命为奉礼郎、大理评事等。他无论在哪里,都显得训练有素,“居处有法,动作有礼”。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极有希望的政治新星。
枢密副使庞籍看上了他,就想当一回伯乐。他认为玉不琢,不成器,要有大出息,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因此就力荐他出任并州通判,负责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工作。显然,司马光是被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他的努力和政绩自不用说,他对庞籍的感激更是不用说。但当时的并州可不像今天的太原这样稳定繁荣,而是处于与西夏国的交界地带,实打实的高危边疆,经常爆发冲突,战火熊熊。倒不是司马光等人要开疆拓土,而是西夏人经常侵扰,稍不留神,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针对西夏的布防一直是北宋的重中之重,丝毫不敢马虎,名将狄青、范仲淹等都曾治理过这里,但都没有找到治本之策。经过长期观察,司马光有了好主意:在靠近西夏边境线上北宋一侧,修筑两个坚固无比的城堡,成犄角之势,有效钳制西夏人的攻势;另外,再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实现兵民一体护边防,使危机四伏的边境线变成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他把自己的想法报给了具体负责安全的枢密副使庞籍,庞籍对此连声叫好,暗喜自己没有看错人。于是庞籍就派将军郭恩去组织实施。郭恩在战场上确实是一员勇将,但是,这可并不是简单地去筑两个工事就得了,而是去完成一个富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任务。因为你弄这个玩意儿,西夏人怎会不知它的厉害,他们怎么会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眼看着让你制住他们?因此,对方拿出奇兵,一举消灭了郭恩的军队。显然,北宋统帅部所用非人,没有从战略高度来做这件事,致使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次失利顿时震动了北宋上下,追究责任的结果就是庞籍被免职。司马光本来是好心,事成之后,国家可免去战乱之苦,同时省却好多粮饷军费,还能使自己的恩人立上一功。没想到最后却是这个结局。司马光非常内疚,甚至寝食不安,三次上书朝廷请求辞职,承担责任,但都没有得到允许。事情过去多年,但司马光却一直没有忘记。庞籍死后,司马光便拜他的妻子为母亲,问安至勤,奉养甚恭,恪尽孝道,若干年如一日,直到她度过幸福的晚年无疾而终。司马光对庞籍的儿子也像对自己的亲兄弟一样,手足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