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最后的猛士军团--归义军往事
大漠戈壁,月牙鸣沙,汉唐雄风席卷着西域,丝路驼铃飘荡在边关。
敦煌城外东南50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莫高窟,已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
洞窟中,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仿佛在倾诉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类技艺的出神入化,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数不尽的传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这样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展现一位将军出巡的盛景:
画中有百余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军乐和歌舞为主的仪仗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八名骑兵头戴毡帽,腰系革带,击鼓吹角;随后是高举牙旗的骑兵和演奏琵乐器的乐队;紧接着是舞伎两队,一队身着汉装,一队穿吐蕃服饰,翩翩起舞。
壁画的中心人物则身穿红袍,骑白马,正要纵马过桥,前有将士护卫,后有仆从相随。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壁画中的这位主角,名叫张议潮。这幅画,正是表现其率军抗击吐蕃,收复河西十一州的雄壮气势。
1
安史之乱后,朝廷抽调西北兵平叛,遂使边州无备,吐蕃趁机侵占河西、陇右地区。
自乾元元年(758年)起,廓州、凉州、兰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继陷落。
诗人张籍的一首《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凉州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愤慨的张籍在诗中发出呼吁:难道就有没有像李广、李蔡兄弟那样的名将,来收复凉州,带领百姓们重回汉家故土吗?
▲吐蕃士兵。
当吐蕃攻打沙州时,尽管当时和朝廷的联系已经中断,城中军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今敦煌)刺史周鼎,一边固守城池,一边向回鹘求救。可是,始终盼不来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诸将,主张焚毁城郭,率众东逃。
都知兵马使阎朝,见主将已然意志消沉,不惜承担罪名,将周鼎缢杀。
结果,沙州军民非但没有责备阎朝,反而支持他自领州事,集结在他旗下,共同抗敌。
在内缺粮草,外无救兵的坏境下,阎朝带领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长达10年之久。
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弹尽粮绝,城中军民处于绝境。为保他们安全,阎朝与蕃将相约,不得伤害、驱逐百姓,这才出城投降。顽抗多年的阎朝,投降后被吐蕃人下毒暗杀。
沙州,至此陷落。
2
17年后,贞元十五年(799年),一个注定将改变这个地区命运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张议潮。
张氏家族是沙州豪门,世代为州将,张议潮之父张谦逸更是官运亨通,官至工部尚书。
然而,作为一个成长在“沦陷区”的官二代,张议潮感受不到家族带来的荣耀。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几天膏粱锦绣,目之所及,尽是国仇家恨。
吐蕃显然没有大唐那样开放的民族意识,为实现文化专制,他们不许百姓穿汉家服饰,说汉话。
吐蕃人“贵壮贱老”,将壮丁掳为奴婢,命他们耕田放牧,劳作不休。对年老者,动辄“断手凿目”,弃之街道。
史载,贞元年间,吐蕃军队曾在河西俘获一万多 *** ,带回其部落为奴。当经过一段峡谷时,俘虏们停下脚步,向东边的故乡辞别。有几百人直接哭晕过去,还有人宁死不屈,跳崖而死。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在如此恐怖的统治下,每逢新春佳节,河西各州百姓仍偷偷穿起汉家服饰,祭祀祖先,向东遥拜。
开成年间(836一840年),唐朝使者途径河西。当地百姓见到唐朝使者,夹道迎接,放声哭泣,问道:“皇帝犹念陷蕃生灵否?”尽管他们乡音已改,仍心念大唐,盼望着王师早日归来。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亲眼目睹同胞惨状的少年张议潮,手抄一首当时广为传唱的《无名歌》,以表同情:
“……君不见城外空墙匡,将军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栖惶处,段段茅花如柳絮。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该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在吐蕃不断侵略下,河西各州的困境。深受奴役的百姓在贫瘠土地上耕作,生活困顿的同时,还忍受着繁重的赋役。他们不堪重负,试图逃离家园。
此地的断垣残壁,只能供军官们栽种草木,城外茅花如柳絮飞扬,格外凄凉,连燕子也不愿在这样残破的空城筑巢栖息。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年轻的张议潮立下志向,他要带领河西各州的百姓,收复失地。
张议潮平日学习兵法,苦练剑术。现在很多小孩的偶像是娱乐明星,而当时少年张议潮崇拜的却是孙武、白起等千古名将。他对经史子集毫无兴趣,只专心研读《六韬》、《玉钤篇》等古代兵书,吸取其中精髓,只盼望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
吐蕃打下河西诸州后,膨胀了。
吐蕃人统治该地数十年,毫无作为,只知残酷压榨,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姓对他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
吐蕃的外交更是一塌糊涂,他们四面树敌,唐朝、回鹘都与之有过节。
与此同时,盛极一时的吐蕃也在不断走向衰退,国内发生了大规模内乱。
吐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却缓过劲儿来了。
会昌四年(844年)春,朝廷得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
三年后,河东节度使于盐州吐蕃军。次年,凤翔节度使又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等地。朝廷似乎在为河西的百姓们传达一个信号:你们不再孤立无援,有国家为你们撑腰。
沙州的张议潮听闻这些好消息,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他等得太久了,仿佛这一生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
▲敦煌沙州乐园中的张议潮雕像。
大中二年(848年),做好周密计划的张议潮见时机成熟,与当地名门望族、豪杰义士联合,发动起义。
张议潮振臂一呼,全城 *** 响应号召,纷至沓来,誓与吐蕃决一死战。
张议潮自幼饱读兵书,胸怀韬略。史载,他亲率起义军与吐蕃交战,“启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突破重围。八阵指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创设的八阵图,烧牛之策则是战国时期田单的火牛阵。此处可能是溢美之词,却透露出张议潮初入战场时的从容与老到。
两军短兵相接,疏于防范的吐蕃守军最终败下阵来。他们大惊失色,没想到这么多年来犹如待宰羔羊的黎民百姓,竟也拿起了屠刀。吐蕃人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张议潮义军成功将吐蕃驱逐出故乡,并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刚掌握吐蕃大权的权臣尚恐热得知张议潮起义的消息,怒不可遏,带领军队再一次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
一路上若遇到青壮,吐蕃军毫不迟疑将他们斩杀,又对老弱妇孺施以割鼻断足的酷刑,甚至以槊刺杀婴儿为戏,并将当地房屋焚烧殆尽。吐蕃人烧杀劫掠,绵延千里,令人发指。
尚恐热似乎想以此举震慑河西居民,没想到适得其反。他们残暴的行径,激起民怨,越来越多的百姓挺身而出,投入到张议潮的义军中。
张议潮一鼓作气,修缮甲兵,且耕且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
故土沦陷数十年,当地的 *** 终于翻身做主。
▲张议潮收复的河西十一州。
4
张议潮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却不愿割地称王。收复沙州时,他做的之一件事,是派人向长安告捷。
可是,由于凉州等地还在吐蕃手里,使者东行受阻,贸然前往,定然九死一生。
支持张议潮起义的,还有当地的佛教势力。高僧洪辩心生一计,派弟子悟真担任张议潮的入朝使者。僧人的身份正好可以作为掩护,摆脱吐蕃人的盘问。
悟真一路向东,走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他辨不清方向,不知前路在何方,也不知自己此生能否到达长安。
一如当年为弘扬佛法,奋不顾身的玄奘,悟真舍生忘死,只希望把河西军民英勇抗争吐蕃一事告知朝廷,让天下人知道,在沦陷区生活了数十年的百姓们,依然不忘自己是大唐的子民。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悟真迂道东北,被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发现。在他的协助下,悟真终于到达长安。
多年来一直身陷吐蕃人统治的僧人,历经艰难险阻,站在了唐朝的中央,他告诉人们,河西的百姓们,起义了。
与唐朝取得联系后,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起义诸将李明达、李明振等二十九人正式入朝告捷,并献上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布效忠唐朝。
从河西来的几队使者,早已在长安城引起轰动。平生更爱读《贞观政要》,时时以李世民为榜样的唐宣宗李忱,得知张议潮的英雄事迹,感慨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
当年冬天,唐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从此,归义军之名,威震八方。
5
此时,屡战屡败的吐蕃军集结到东边的凉州,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大中十二年(858年),张议潮统兵七千,奔赴凉州。
这次战斗,不同以往,集结兵力的吐蕃军被逼入绝境,同仇敌忾。归义军四处征战,略显疲惫,兵力上还处于下风。
张议潮指挥若定,命归义军分兵两道,列阵以待,人人手持白刃,气宇轩昂,精锐骑兵在前突击。吐蕃军困兽犹斗,毫不退让,双方拼死相争,一番血战之后,五十里之内,横尸遍野。吐蕃军兵力雄厚,归义军一时难以攻破城池。
随后,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张议潮才得以攻克凉州。至此,历经百年血雨腥风的河陇地区,全部由唐朝收复。
时人赞曰: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张议潮率河西诸州来归,唐朝无暇接手,遂将河西托付给他,给了归义军高度的行政自由。
张议潮身兼数职,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稳定河西局势。同时,他重建唐制,传播 *** 文化,终于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驱逐吐蕃后,张议潮又积极抵御其他少数民族的进犯,让周边各族人知道,“社会我潮哥,人狠话不多”。
有一次,吐谷浑意图劫掠沙州。张议潮主动出击,行至半路,与吐谷浑军狭路相逢。吐谷浑不敢交战,迅速逃归。张议潮带兵追击千里,一直深入到吐谷浑境内。
沙州以北的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聚集着回鹘与吐蕃残部,频频袭击 *** ,抢夺牲畜。
为对付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56年)六月,张议潮亲率甲兵,围攻盘踞在纳职的回鹘军。回鹘军一时措手不及,抛弃鞍马,大败而逃。
据敦煌出土的《张氏勋德记》记载,当时人们对张议潮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6
张议潮为收复河西立下汗马功劳,又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或许,仅是为了那颗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
归义军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政权出现,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此时河西已尽数收复,稳定发展。归义军与朝廷,表面君臣,实则屡生龃龉。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当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在长安去世。噩耗传来,69岁高龄的张议潮千里迢迢赶往长安。
荣新江教授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已示对朝廷的忠诚。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无论是何原因,晚年的张议潮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繁华的长安城。
此地,是大唐的都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车如流水,人潮涌动。身处其中,观花长安道,步随龙辇后,居庙堂之上,为万流景仰。为官者梦寐以求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成就。
张议潮入朝后,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为司徒,并赐宣阳坊宅第,给予优厚礼遇。
五年后,年逾古稀的张议潮卒于长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愿。
7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朝廷的介入,归义军竟自己走向覆灭。一出同室操戈的闹剧,最终毁了张议潮一生的事业。
张议潮入朝后,河西军务交给其侄子张淮深。经过张氏叔侄的惨淡经营,河西走廊一片蓬勃复兴之象。
危机往往潜伏在繁荣之中,大顺元年(890年),张议潮的女婿,沙州刺史索勋突然发动政变。
顿生肘腋之变,张淮深防不胜防,一家人死于乱军之中。
索勋遂自立为节度使。景福元年(892年),朝廷不得不承认他为归义军节度使。
索勋背恩忘义,背叛张家,小姨子之一个反对。张议潮的第十四女,同时也是其老部下李明振之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率将士诛杀索勋。随后,拥立张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从此,归义军的情况急转直下,犹如大唐的国运。
907年,朱温称帝,张承奉无主可依,自称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随后便淹没在历史的漫漫黄沙中。
▲大唐的终结者“朱全忠”。
曾经纵横驰骋的归义军,逐渐被人淡忘,在等待人们唤醒关于他们的记忆。正如莫高窟第156窟的那幅壁画,还在诉说他们的前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