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会怎么样呢?

中国历史7年前 (2018-05-07)120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的国家,无论做什么事儿都不能违背“礼”,如果违背了那一定会遭人唾弃。中国的“礼”从3000年以前的周朝,就开始完善起来。而且从周朝开始,中国人对“礼”的要求是方方面面的,这其中还包括打仗,就算是两军交战也得守“礼”。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会怎么样呢?

因为在古代人眼里,打仗自然有打仗的规矩。比如宋襄公率军和楚国作战时,一定要等楚国大军渡过河,扎稳阵脚,再和他们打,这就是战争礼仪的表现。

战争是反人性的,同时也是残酷的,那为什么还要给战争制订规范呢?其实是因为春秋初期时的战争,说白了就是一家人内斗,所有的诸侯国在名义上都归周天子领导。就因为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一家人在窝里斗,所有用规则来处理争端是更好解决战争的方式。

古代为了避免战争,在开战之前都会派出使者进行沟通,能讲和则是讲和,如果真的无法讲和才会发生战争,所以各国对于使者都是非常尊重的,而且派出的外交使者也是不可侵犯的。

即使是两国处于战争状态,使者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虽然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处于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各个诸侯王违背周天子的圣旨频繁交战,争夺地盘。但在春秋早期,诸侯之间还会讲究一些战争礼仪,比如打仗都是将军摆好阵型才开战,基本不采取偷袭的手段。

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因为战争打多了,仇恨自然也就多了,战争开始充满了诡谲性和突然性,开始讲究兵法、谋略,反正只要能取得胜利,什么阴谋诡计都使用,那个时期的战争根本没有任何礼仪可以讲。就连杀降、屠城、伤害平民这种事也是经常发生。

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虽然还存在,但也不再是绝对的“了。此时使节的地位,完全建立在自己一方的军事实力基础上。

此时的“不斩来使”,已经不是在考虑礼节的问题,更多是因为斩杀使者会中断一条信息来源。比如三国时期,使者已经成了一种重要的情报来源,使者可能是来刺探情报的,但也可能会泄露情报,如司马懿就是通过蜀汉使者,得知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推断出来他活不了多长时间了。

而且聪明的军事家常常会将计就计,故意向使者释放一些假消息,让使者上当,比如周瑜就曾经利用曹操的使者蒋干传递假消息,致使曹操斩了自己麾下两员水军将领,最终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斩杀来使的做法,多数都是对外战争,目的只有一个,这个做法就是告诉外来侵略者我们不可能投降,我们要血战到底。如南宋晚期,王坚守卫钓鱼城,为了表示己方绝不投降,将蒙古大汗蒙哥派来劝降使者当场斩杀。

不仅宋朝杀过使者,清朝也曾杀过使者,结果不但使自己付出了巨大代价,还震惊了全世界。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出兵北京城,清 *** 无奈,只好派出使者与英法两国进行外交谈判。在谈判时,英国派出了39人参加。清 *** 见英法联军即将发兵攻打北京城,于是满口答应了英法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但却在“礼节”的问题,即英法使者见到皇帝“跪不跪这一点上寸步不让。

清朝钦差大臣表示:“这是中国,按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可英国使臣却毫不在乎说道:“我又不是中国的臣子,绝对不跪拜”。双方争辩许久,相持不下。清朝钦差上报了朝廷,而清廷给的回复:“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大清皇帝,只有这样谈判才可以继续。”而英国使臣坚决不跪,就这样谈判自然破裂,清廷见英国使臣不跪拜,便将英法两国使臣全部扣押起来。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不仅是中国的礼节,同样也是全世界都心照不宣的战争底线。没想到本来就节节败退的清 *** ,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扣押外交使者这种事,其实这清 *** 这就是在自寻死路。外交使团被扣押,英法联军对北京城发动大规模进攻,没过几天就兵临紫禁城下,咸丰帝一路逃跑,慌慌张张跑到了承德避暑山庄。

当时的恭亲王奕忻负责收拾咸丰皇帝惹下的烂摊子,英法联军进京三天后,清 *** 赶紧与英、法两国进行了谈判,清 *** 答应英法两国很多条件,才使得两国同意退兵。条件的其中一条就是放了两国被扣押的39名使者,恭亲王当然同意了这个条件,可是这39名使者,只有19人生还,其余的都死了,其中一人还被大卸八块。

外交使团的惨状让英法联军愤怒了,他们心中想的是既然大清朝廷如此野蛮,所以必须要给其施以更大的打击,只有这样才能给其一个深刻的教训。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会怎么样呢?

于是在公元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一把大火将圆明园付诸一炬。随后,清廷为了平息英法联军的怒火,不仅地满足了英法两方的全部要求,同时支付了三十万两白银赔款

战争是政治最激烈的一种体现方式,而外交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如果外交得当,则可解决很多问题,甚至可以避免战争,使百姓不在生灵涂炭。所以说,外交人员是神圣不容侵犯的,如果对外交人员不敬,或者斩杀其外交人员,那肯定不用说别的了,直接就会开战。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5/187635.html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如果斩了会怎么样呢?” 的相关文章

樊哙如果还活着的话 樊哙会和吕后篡夺刘氏江山吗

樊哙如果还活着的话 樊哙会和吕后篡夺刘氏江山吗

还不知道:如果樊哙活着,他会不会与吕后篡夺刘氏天下?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95年,刘邦重病不起,一日,他将陈平招来,要他速去把樊哙给杀了。陈平一听,心想其中必有蹊跷。当时燕王卢绾造反,樊哙正在军前平定叛乱。陈平受命抵达军营后,没敢杀樊哙,但也没让樊哙跑了,...

孝庄遗嘱让康熙37年不肯下葬 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孝庄遗嘱让康熙37年不肯下葬 上面到底写了什么

对康熙为何将孝庄停尸37年不肯下葬?她的“遗嘱”究竟写了什么?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孝庄秘史》这部影视剧,同时也在其他的一些清朝的宫廷剧中了解到孝庄太后这个人物,不得不承认,她可谓是清王朝一位传奇人物,先后辅佐了两位帝王管理清朝的江山基业,别看在表...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南宋时期学者,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

黄震,字东发,号文洁,慈溪(今属浙江)人。南宋学者。宝祐四年进士,历仕史馆检阅、广德军通判,有文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黄震生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字东发,人称於越先生,今掌起镇黄家村人。他一生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正气浩然,屡遭挫折,均坚贞不屈...

骆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学者,任内有政绩

骆统: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学者,任内有政绩

骆统(193年-228年),字公绪。会稽郡乌伤县人。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学者,陈国相骆俊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骆统二十岁时已任乌程国相,任内有政绩,使得国中民户过万。又迁为功曹,行骑都尉。曾劝孙权尊贤纳士,省役息民。后出任为建忠中郎将。将军凌统逝世后,统领...

谢鲲:晋朝时期官员、名士,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谢鲲:晋朝时期官员、名士,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谢鲲(281年~324年),字幼舆,陈郡阳夏县人。晋朝时期名士、官员,“江左八达”之一。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是国子祭酒谢衡的长子,太常卿谢裒的兄长,太保谢安的伯父。年少知名,生性豁达,喜读《老子》《易经》,成为名士王衍所亲善的“四友”之一。西晋末年,授太傅(司马越)参...

王悦:东晋丞相王导嫡长子,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悦:东晋丞相王导嫡长子,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悦(生卒年不详),字长豫,琅琊临沂人,东晋官员,丞相王导嫡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王悦,字长豫,可能生于洛阳。二十岁左右,就有很好的名声,侍奉双亲口头应承,神情和顺,深得父亲王导偏爱。王悦年少时,做过太子司马绍的东宫侍讲之一。晋明帝司马绍即位,担任...

曹丕称帝后猛攻东吴 曹丕为何不对蜀汉下手

曹丕称帝后猛攻东吴 曹丕为何不对蜀汉下手

还不知道:曹丕称帝后,为何猛攻东吴,而对蜀汉不管不问?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221年,夷陵之战爆发,急于报仇的刘备被陆逊的一把火烧得大败而归。但奇怪的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却没有找蜀汉的麻烦,反而选择攻打实力强劲的东吴,这又是为何呢?孙权出尔反尔夷陵之战前夕,孙权知道...

宁国公主:唐肃宗李亨次女,她为何能回到唐朝?

宁国公主:唐肃宗李亨次女,她为何能回到唐朝?

宁国公主,李氏,名字不详,唐朝时期公主,唐肃宗李亨次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她先后嫁给荥阳郑巽、河东薛康衡,很快做了寡妇。乾元元年(758年),嫁给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有功的回纥英武可汗,成为可敦(王后)。第二年,可汗去世,她返回长安。唐德宗即位后,改封萧国公主,...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