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时期朝廷不铸币是因为什么?人们是如何解决缺钱现象的?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266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晋朝这个王朝,名声有点不好,比较散漫,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后来终于惹出了 *** 烦。
一:之一次拜金主义 ***
司马炎做了27年开国皇帝,天下安然无事,可是晋惠帝上台不到两年,就出了大乱子。
他一个痴傻之人坐了皇位,哪里能执政?大政方针还不是一群小人说了算。社会上也乱了,“纲纪大坏,贿赂公行”,“忠贤路绝,谗邪得志”。
有权有势的人仗势欺人,小人们互相援引举荐。老百姓把官场行为叫做“互市”,也就是“交易”。
那是古代中国的之一次拜金主义 *** ,从官到民,全民都为钱而狂。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里年纪最小的一位,叫王戎。他做了官后,极其贪婪,到处收购田地、水磨,产业遍布天下。
这位竹林先生经常手拿筹码,计算自己的财产,日夜不停,以此为人生更大乐趣。
同时,他又是出了名的小抠,家里有棵极好的李子树,他经常摘下李子去市场卖,每次都能卖上大价钱。
可是又怕别人得到种子,他就把李子一个一个钻开,把核拿掉。
南阳人鲁褒有感而发,作了一篇论文《钱神论》讽刺时世,这大概是世界上之一篇关于钱的论文。
实际上,鲁褒才是“孔方兄”一词的发明者。
《钱神论》把钱的“功能”说的活灵活现, 钱这东西,“亲之如兄,字日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
他以“有钱可使鬼”的谚语为例,说只要有钱,“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二:两晋,不铸造货币的朝代
西晋、东晋,史家习惯上合称“两晋”。这个两晋,在中国货币史上很特别,是唯一的一个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
晋朝流行玄学之风,主流意识形态很虚无,士大夫也都荒诞不经。不铸钱,究竟是因为懒,还是国事纷乱顾不上,不清楚了,反正是给中国货币史留下了100多年的空白。
那老百姓用钱怎么办?有啊,就用前朝的老货币。
西晋因为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到了东晋,因为地盘在当年的东吴一带,所以就用东吴旧钱。
东吴旧钱大的特别大,一当千、一当五千的都有,重量起码在10多克以上。
东晋人也很幽默,把这种大钱叫做“比轮”,人人拿着车轮子去买东西。
国家虽然没铸钱,地方上却铸过一种五铢钱,是由一个叫沈充的人主持铸造的,民间都叫“沈郎钱”。
这沈充是何许人也,竟然能有权铸? 史书上说,这个沈充出身江南大族,“少习兵书”,有军事谋略,深得东晋权臣王敦的器重,被推荐做了官。
沈充官职更高时做到了大都督,统率东吴一带的军事,跟周瑜差不多了。他是在东晋建立的第三年铸的钱,民间把他铸的钱又叫做“小五铢”。
这个钱质量很差,铜色发白(掺的锡太多),极薄极小,每枚只重1克。
这种“沈郎钱”,到了唐代,诗人们还经常挖苦它,李贺有诗说:“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李商隐有诤说:“谢家轻絮沈郎钱”,这都是说它太不够分量了。
三:关于铜钱的怪现象
货币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就有点不健康了,有几个现象值得一说。
首先是私毁私铸,民间有一些豪强和不法分子,喜欢把钱毁了重新铸。这可不是为了增加 GDP,而是有利可图。
这里又要普及一下铸造知识了,铜钱的主要材质,有红铜、青铜、黄铜、白铜等等。
红铜是纯铜,青铜是铜锡铅合金,黄铜是铜锌合金,白铜是铜锡合金。
把好好的足值铜钱融化了,多掺进铅和锡,再缩小一点重新铸,钱就平白无故生出另外许多钱了。
这是明目张胆的掺假兑水,可是那时候没有质监局,没人管,三国时候的国家领导人刘备、孙权还带头铸不足值的钱。
如此一来,官钱的减重减值和民间的私铸,两下里就真成了“朋比为奸”。
铸劣钱有利可图,谁还傻乎乎地铸好钱?这就是货币领域里“劣币驱逐良币”的定律。
这样日子一久,劣钱必然充斥市场,没法再流通了,因为大家都不认。
于是官方只好出面整顿,一番整顿下来,扫除了一些劣币,腾出了一定的空间,于是民间私铸又见机而起,兴起新一轮的造假 *** 。
劣币就这样生生不息,越整顿越厉害。
再一个现象是,两晋的君臣太懒散,只顾着用前朝的旧钱方便,可是旧钱,一是有外流、损耗的,二是大款们存钱越来越多,国家老是不铸钱,货币供应量就会严重不足,流通领域怎么办?
这老百姓也有法子。从晋朝时起,民间用钱有时候约定可以缺斤短两,学名叫做“短陌”,也就是不到一百文,可以当成一百文用。
第三个现象是,货币不够用,就学习三国,朝廷的赏赐和俸禄都不用钱,一律用布帛。
发年薪时,大官小官都用车往家里运布匹。两晋皇帝赏赐给臣下的布帛,一般数量都 很惊人,动不动几千几万匹。
权臣桓温一次就曾得赏30万匹,那时候谁家富、谁家贪,一眼就能看出来,他总得造个仓库来装这些布啊。
晋朝的西北地区和当时的北方政权更是彻底,连老百姓都不用钱,就用布匹。
好好的一段布,买粮食剪去一块儿,买肉剪去一块儿,基本就不能用于做衣服了。
这种浪费,连有的官员看了也心疼。北方政权后来也先后铸过铜钱,企图取代布帛,但是推广不开。
四:白银时代开始
过去在西汉的时候,黄金曾经是重要货币,一般作为赏赐或者大宗支付使用,用量很大。
但在两晋时期,黄金在流通领域就不常见了。这是因为社会上奢靡之风渐起,富豪人家都用金子来打造器物首饰,黄金在流通中的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在一些地区干脆就退出了货币序列。
黄金一减少,白银的地位便急剧上升。在两晋时期的典册上,经常会出现以白银来标明物价的情况。
白银虽然从春秋战国时起,就已进入货币序列,但早先的地位并不高。
秦始皇还曾经规定过,白银只能作为器饰收藏,不能作为货币使用。
到了晋代,货币大哥黄金悄然退市,小兄弟白银崭露头角的时候就到了。
白银大量进入日常流通之后,老百姓称银子,使用大单位的“斤”不太方便,以“两”为单位的就多了起来。
《十六国春秋》里就记载过,当时“一斗米值银半斤”、“一斤肉值银一两”。
这个时期的白银货币,形式上是银饼或者银铤(银片),都是需要称重量使用的,一块银子从几两到几十两不等。
至于后来,那白银的风光就更大了,在唐、 宋、明、清都是主要货币,且是硬通货,国际上都认可。
从明朝的万历年间起,连外国的银元都前赴后继地到华夏来助威,那都是后话了。
当然,黄金再怎么说也是大哥,在国内流通中虽然基本退休了,在外贸上人家外商还是蛮欢迎。
从东汉起,咱们老祖宗与大宛、大秦、安 息、龟兹等国做贸易,进口马匹、珠宝、琉璃什么的,还是黄金大哥一人独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