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头号开国功臣徐达,他的儿子为何没善终?
明朝头号开国功臣徐达,他的儿子为何没善终?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功臣,为明朝的创建和统一立下盖世功勋,由此官至右丞相,封魏国公,可谓位极人臣。徐达薨逝后,被朝廷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其身后事也是备极荣哀。按照常人的理解,既然徐达受到朝廷如此厚待,他的子孙应该也差不到哪里去,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次子徐增寿,最终竟被建文帝一剑砍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徐达是明朝头号开国元勋
徐增寿是徐达第四子,魏国公徐辉祖、仁孝徐皇后(明成祖朱棣之妻)的同母弟,袭父荫官至左都督。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初,燕王朱棣派三个儿子入京面圣,此时已察觉姐夫有谋反之心的徐辉祖,便向皇帝建议扣押朱棣的次子朱高煦,并声称他这个外甥将来必定会成为大患。可惜建文帝优柔寡断,最后还是放走了朱高煦,但不久之后,他便为自己的决定深感懊悔。
与兄长徐辉祖的表现截然相反,徐增寿对姐夫一家百般维护,竭力为他掩饰谋反的事实。某次,建文帝将徐增寿召来,向他询问朱棣是否有谋反的意图。徐增寿听后,赶紧跪在地上连连叩头,并语气坚决地回禀道:“燕王与先帝是骨肉兄弟(此处的“先帝”是指建文帝之父朱标,曾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况且富贵至极,为什么还要造反呢?请陛下勿信小人谗言!”建文帝听后大为感慨,果然放松了对朱棣的警觉。
徐增寿勾结朱棣,意图将来谋取富贵
然而建文帝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朱棣果然以“清君侧”为名义,在北平举兵造反,“靖难之役”(1398-1402年)就此爆发。建文帝听闻燕王造反的消息后,非常懊悔当初没有听从徐辉祖的建议,将朱棣的儿子扣为人质。与此同时,建文帝还对徐增寿心生怀疑,认为他在暗中与朱棣勾结,但由于一时间抓不到把柄,暂时没有对他“动手”。
(徐)增寿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尝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及燕师起,数以京师虚实输于燕。帝觉之,未及问。见《明史·卷一百二十五》。
靖难之役形势图
其实建文帝猜的一点没错,从“靖难之役”开始后,徐增寿便在暗中与姐夫朱棣勾结,利用职务之便,将朝廷的军事行动、百官奏议及京城内外的虚实情况,一股脑地全都透露给对方。朱棣之所以能屡屡击败朝廷军队,徐增寿通风报信的功劳极大,而后者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在进行“风险投资”,一旦自己“押宝”成功,将来必然会爵封公侯、富贵至极,跟哥哥徐辉祖比肩。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等到燕军渡江,向京师逼近时,建文帝此时已经得到徐增寿与朱棣勾结的铁证。不仅如此,在朱棣到达南京城外的龙潭后,徐增寿又即刻派人跟他联系,准备做内应,以迎接燕军入城。不巧消息走露,徐增寿被一群文官围殴,而建文帝很快便获悉此事。
建文帝怒斥徐增寿,并将他杀死
对于这个“吃里爬外”的叛徒,建文帝暴怒不已,命人将徐增寿押来,责问他为何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面对皇帝的诘问,徐增寿无言以对,只能跪在地上叩头求生。建文帝越想越气,抽出腰间的佩剑,一剑便将他砍死在殿庑之下。可笑徐增寿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守卫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大将军李景隆在望见朱棣的麾盖后,没做任何的抵抗,便下令开门迎降。京师陷落后,建文帝举火焚烧宫殿,随后不知所踪,朱棣由此成为帝国的新主人。此时朱棣已获知徐增寿被杀的消息,便也顾不上其他事务,赶紧命人带他到徐增寿停尸之处,然后抚尸痛哭,令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
朱棣登基后,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
朱棣感念徐增寿的功劳,所以在称帝后便将他追封为武阳侯,谥号为忠愍,不久又进封为定国公,并准许他的子孙世袭罔替。定国公世系从徐增寿之子徐景昌算起,共经历8代240年(1404年-1644年),直到明朝国祚中绝。徐增寿做了多年的公侯梦,结果却在子孙身上得以实现,若他泉下有知,大可以瞑目了。
比燕兵渡江,帝召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引文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