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大臣拥立朱祁钰上位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7-10)70

大臣拥立朱祁钰上位的原因是什么?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明英宗此时已然陷入人生低谷,同时生活又给他扎上一刀:

他更大的依仗——身后的大明朝廷在他被俘虏后,直接将他的弟弟推上了皇位,他被迫成为了所谓的太上皇。

要知道,此时的他深陷敌营,皇帝的身份是他更大的保护,一旦他失去了这层利用价值,那么他的性命随时可以被瓦剌人取走。

当时大臣们为什么要采取这种不合乎常理的做法呢?

大臣拥立朱祁钰上位的原因是什么?

一、现实状况——进退维谷,腹背受敌

皇帝被俘虏,对于国家而言可不是少了一个人那么简单。

一是军心民心不稳,士气大损

皇帝已然成为肉票,大明臣民处处受压制

当时的瓦剌虽说是兵强马壮,但是他们也惧怕用强直接攻城池会带来大失元气的损伤。他们瞅了一眼手中的明英宗,陡然计上心来——你不是皇帝吗,整个大明谁敢不听你的话?你让部下直接投降,谁敢抗旨不遵?

不过,有着这一个无比值钱的肉票,拉着他到处溜达,瓦剌人依旧能在诚惶诚恐的大明臣民手中敲诈获得大笔金银财宝,稳赚不赔。而且在双方的交锋之中,大明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不敢反击不敢反抗,纵使臣民们有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也只能是画地为牢,不敢轻举妄动。

因此,只有让英宗失去这层皇帝的价值,让贪得无厌的瓦剌人无法从中攫取利益,大明才能够化被动为主动,改变局势谋得生存。

另立皇帝,让英宗成为太上皇,使得瓦剌人手中的筹码大幅降低,在此时乃是上上之选。

二、前车之鉴——宋靖康之耻

然而,宋徽宗的这个年轻的儿子软弱寡断,遇到事情也拿不出主意,只会偏听谗言,缺乏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个合格的继任者。

宋徽宗这父子俩都一样,面对敌军时候自己只想逃,只想通过讲和的方式解决战争,没有奋死拼搏的魄力,将百姓社稷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最终,在这样软弱无能的统治中心的带领下,大宋节节败退,徽钦二圣直接被俘,昔日的千金万贵的王公贵族大多受尽屈辱而死,而退守到长江之南的南宋朝廷再要想收复北地更是难上加难,最终还是被一口吞灭,山河破碎。

大明的臣子们从这段历史之中达成了两个共识:一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能够带领上下臣民决一死战;二是誓死不退,坚守京师,背水一战才有翻盘的可能。

应该拥护谁为皇帝的问题,在此时已然明朗——

当时的太子才两岁,如果要让他主导政事自然少不了太后皇后的辅佐,这就意味着大小事的决定权落到了这两后手中。

可是,并不是所有女性都有吕武之才,这两后从小受的便是深闺中的教育,对政事哪里能够清楚明白?何况在英宗被俘的消息传来之后,这两后除了哭哭啼啼求神拜佛,做不出更好的举动,国家大小事哪里能指望的上她们?幼小的太子在这层考量之下无法登上帝位。

而更佳人选则是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

他年轻有为,气度不凡,而且有监国的经验,能够镇的住臣子,是带领臣子们上下一心抗击敌军的不二人选。虽然太子尚在,拥护朱祁钰上位不合礼法,但是事急从权,这一个抉择直接影响到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于是,在这危难关头,他接下了大臣们的请求,即位称帝,史称景泰帝。此时的帝位,更是一份天大的责任沉甸甸的压在朱祁钰的心头。

漂亮的京师保卫战

朝廷一切回归正轨

,国家的机器再度运转起来,让人看到了不尽的希望。

瓦剌这下就急了。原本筹码在手以为胜券在握,能够成功复制金朝的胜利,没想到这明朝竟然是这样的应对策略,让他们心里发慌。

为了尽快获得胜利,瓦剌又想出一个招数:以归还英宗的借口率兵直接围攻京师。正统十四年的十月十一日,瓦剌兵临京师城下,

在土木之变发生后至瓦剌抵达京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在景泰帝的带领下,在明臣于谦的筹谋策划之下,整个明朝廷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他们先将人心稳住,

不仅用重罚压制了南迁降敌等言论,而且处决了当时怂恿英宗不顾一切前往亲征的宦官大臣,舆论控制住了,人心也就齐了,内部局势便稳住了。

接着,以十分积极的态度去部署城防:

日夜训练军队,短时间内战斗力迅速提升;用重赏鼓励民间力量将远在京郊粮仓的粮食运送到京城中来,确保京师中粮草充足,不至于一被围攻立马缴械投降:迅速从各地调来兵力,顺应形势的需要重新整合军队,任用良将,把守各个重要关口;发动群众短时间内完成城墙加固的工作,为京师的安全加强保障。

曾经土木之变,大明几十万精锐毁于一旦,京城防守随之疲软;但是就在这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京城防守力量充裕,士气强盛且都身强体壮。短时间内扭转局势,既离不开筹谋者的布局谋略,也离不开这又快又强的执行力。

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核心的指挥调度,若换做不谙世事的小太子和耳根子软的太后、皇后执掌政权,则万万达不到如此迅猛的效果。

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在这般危难的关头,正是这位青年人的临危受命,毅然决然的承担下这天大的责任!

结语: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京师保卫战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明的可贵可敬之处。面对可能发展为万劫不复的灾难时,

大明不退

,能够迅速调整自身状态,以极佳的士气迎敌。君臣一心,保家卫国,从不苟且偷生。正是这种不退的气节,大明得以置之死地而后生。

纵观大明两百多年国祚,从未以金钱换和平,从未以割让土地换得安稳,更从未派遣弱女子前往和亲。

就算到最后再回天无力之时,崇祯皇帝依旧没想过讲和,没想过屈服,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将自己的性命与脚下的土地紧紧相连,与黎民百姓紧紧相依,可谓君王死社稷,这种铁骨,与宋的卑躬屈膝形成强有力的对比,也在青史上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7/198751.html

“大臣拥立朱祁钰上位的原因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被立为太子后,嘉庆为何会去祭拜永琏?

被立为太子后,嘉庆为何会去祭拜永琏?

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年号“嘉庆”。说起这个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乾隆六十年,85岁的乾隆正式宣布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据《清史稿》记载,在永琰被立不久,在乾隆的指示下,永琰去祭拜了一个年仅9岁就去世的哥哥。他的哥哥是谁?乾隆为什么要永琰这样做呢?永琰祭拜的哥哥叫永琏。永琏出生...

年羹尧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年羹尧死后他的妻儿都是什么下场?

年羹尧,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古代封建王朝,皇权始终是不容侵犯之姿,做臣子的一定要踏实本分,否则等到你触犯皇帝“逆鳞”之时,就会招致祸患而浑然不知。《史记》有云: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

刘虞为何会败给公孙瓒?哪些原因导致的?

刘虞为何会败给公孙瓒?哪些原因导致的?

刘虞可以说是真正忠心汉室的宗室重臣。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初平四年(193年),幽州牧刘虞率十万大军讨伐不听号令的旧部公孙瓒,结果却被公孙瓒率领的几百精兵击败。刘虞爱民如子,深受幽州百姓爱戴,统领十万大军为何还打不过只有几百人的公孙瓒呢一,出身名门刘...

关羽丢失荆州后在做什么 关羽为何在荆州绕圈子

关羽丢失荆州后在做什么 关羽为何在荆州绕圈子

对关羽失荆州不迅速撤往益州,为何故意在荆州绕圈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亲领大军进犯汉中,曹操派夏侯渊、张郃率兵与之相持。转年,黄忠斩夏侯渊于定军山,曹魏军队不振,处于劣势,自汉中撤军。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占领汉中,称汉中...

秦国拒绝孔子入境却统一了六国 这里边有什么因果存在

秦国拒绝孔子入境却统一了六国 这里边有什么因果存在

对为什么秦国拒绝孔子入境,但却能一统六国?难道有什么因果关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有明文记载的是孔子去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齐国这八个国家,其余列国都没有去过。《论语。第十二章》:“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 李世民为何13年都没有立后

长孙皇后去世之后 李世民为何13年都没有立后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为何14年不立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她是中国历史上圣母一般的人物, 她就是李世民的结发妻子, 高宗李治的亲生母亲, 文德皇后长孙氏 ,小字观音婢, 只是你知道, 长孙皇后协助李世民, 诛杀亲兄弟及其家人, 为何还被称为一代...

赵德恭:魏悼王赵廷美长子,曾历任多处地方官职

赵德恭:魏悼王赵廷美长子,曾历任多处地方官职

赵德恭(962年―1006年),字复礼,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北宋宗室大臣,宋太祖赵匡胤、太宗赵炅之侄,魏悼王赵廷美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太平兴国四年(979),始拜贵州防御使。父亲赵廷美受迫害流放房州,赵德恭受牵连免官。赵廷美死后,出任峰州刺史。雍熙元年...

项伯在鸿门宴上得到什么好处 项羽为何要投靠刘邦

项伯在鸿门宴上得到什么好处 项羽为何要投靠刘邦

还不了解:项羽和刘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却在鸿门宴上投靠了刘邦,他到底得到了啥好处?秦朝末年天下各地爆发了大规模地农民起义,最后刘邦和项羽率领的起义军脱颖而出,成了秦朝灭亡之后,争夺天下的主力,史称楚汉之争。楚汉之争最终以汉取得胜利而收尾,在大...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