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唐朝为什么还重用胡人军队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07-22)90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唐代皇帝为何如此重用胡人大军?

中国古代有句古话,叫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正是在这种强烈的防备心理下,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一般不会让异族人在朝廷之中担当大权。

但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例外,唐代中后期以后,朝廷对胡人的重用,尤其是在边疆大军上,对于内附胡人的信重,几乎要超过对于国内的府兵。其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天宝末年,胡将安禄山反叛,将大唐盛世的表象,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

那么,难道李隆基不了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吗,他为什么非要重用胡人大军?

一、 大唐王室之鲜卑族血脉,对于胡人的防备,在历朝历代之中都是最弱的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于胡人的防备,实际上并非是出自什么民族仇恨,而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地主家大少爷,看邻居家穷人的防备,主要是怕他们冲上来抢粮食。如果说不用担心自己粮食被抢的话,那么你长什么样,对于华夏民族来说不重要,大家都可以做朋友。

大唐建立在隋朝的基础之上,其统治集团的核心,最早是关陇贵族。而所谓的关陇贵族,在南北朝后期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之中,早就与胡人融合了。作为唐代皇室的李世民家族,本身就有一部分鲜卑血统。

换句话说,在常年与草原胡人比邻而居的过程之中,关陇贵族对胡人的防备,远远没有其他朝代的统治者那么强烈。

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唐朝为什么还重用胡人军队

这也正是李世民后来被称为“天可汗”的原因所在,胡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把李氏皇族当成他们部落的首领一样的存在的。

而到了唐代中后期以后,虽然中原文化日渐繁荣,与草原游牧文化又拉开了距离,但因为开放的文化政策已经形成,在社会氛围和包容的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皇子们,对于胡人的防备自己也继承了先祖的作风,并不强烈。

从这个角度讲,不是唐代的皇帝们重用胡人大军,不防备他们,而是当时的社会之中,上上下下大部分人都不将胡人视作威胁,所以信重他们,只是出于利益导向。那么重用胡人大军,对于李氏皇族来说,有什么样的利益呢?

二、 唐代中期以后皇帝重用胡人大军,那是因为府兵们用不起导致的

打仗就是打钱,越强大的大军,所要耗费的钱越多。其实中后期的唐代,跟现在美国非常相似。虽然是天下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经过唐初的发展之后,国家逐渐稳定下来。国家稳定了,人命就值钱了。

唐代之所以建立,靠的是强大的府兵制,府兵制下,其实兵员还是义务兵,也就是说国家是不给大军发军饷的,士兵们之所以英勇作战,是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不用交税的田地。换句话说,他们是为了土地去打仗的。

但是到了唐代中后期以后,作为府兵制核心的关中各地,能够用来分封给士兵们的土地已经没有了,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府兵制也就慢慢的陷入到解体的边缘了。

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唐朝为什么还重用胡人军队

皇帝再想动员府兵们打仗,那你就得出真金白银了。而且因为社会逐渐稳定下来,除了实在走投无路的人之外,谁又愿意去当兵卖命呢!

总之,种种原因叠加在一起,就造成一个社会现象,那就是唐人的命更值钱了,大家都不愿意拿着命去换前程,只愿意平平安安的在家里种地。

在这种社会现实之下,皇帝选择廉价且有勇有谋的胡人们去镇守边疆,开疆拓土,也就是没有选择之下的选择了。

三、 实际上从整个唐代来看,虽然有安禄山造反,但胡人大军的忠诚度,整体上还是比较靠谱的

西方政治家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封建王朝时期的忠诚也是一样的。在人民没有“国家”的概念之前,天下是一家一姓之天下,臣子包括大军,实际上都是给别人打工的而已。

所谓的忠诚,本质上是建立在俸禄和利益之上的。这种现象在开国的时候不太明显,因为开国时往往士兵们本身与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为国杀敌,就是为自己杀敌。

但是到了王朝中后期,底层的士兵和国家利益的牵扯已经被断掉,他们加入大军,也不过就是为了吃饭活命而已。既然如此,那么士兵到底是胡人,还是 *** ,其实对于大军的忠诚度是没有多少影响的。

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唐朝为什么还重用胡人军队

反正不管是什么人,当兵总不是为了送死,而是为了领军饷吃饭而已。实际上在唐代几百年的历史上,虽然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样由胡人领导的起义,但这并不能说明当时的胡人忠诚度就不如 *** 。

实际上纵观唐代历史,造反最多的恰恰是唐代皇室他们互相之间。换句话说, *** 造反的次数,远比胡人造反的次数要多。

只不过安史之乱正好爆发在唐代已经走向下坡路的节点上,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较大,所以才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 结语

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唐朝为什么还重用胡人军队

综上所述,唐代皇室对胡人大军的防备心较轻,一是由于他们的背景,和当时的文化氛围所决定的,也不是只有皇室对胡人大军没有防备心,大部分统治者包括老百姓,也不见得有多么防备胡人,否则也不可能在长安,帝国的中心给他们划定土地,使他们得以定居了!

同时,皇室重用胡人大军,也是不得已之下的产物,在唐人自己的大军体系,府兵体系基本瓦解以后,用唐代人打仗,代价实在太高了,所以皇帝只能任用胡人军将,把他们当成是军事农民工来使用。

而从历史的纵轴上看,实际上唐代的胡人大军们,与当时的 *** 大军在忠诚度上没有太大差别,造成恶劣影响,那是特殊背景之下,特殊的人物造成的,跟什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根本没有关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807/200704.html

“都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唐朝为什么还重用胡人军队” 的相关文章

刘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形象如何?

刘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形象如何?

刘墉,清朝乾隆时期重臣、书法家。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刘家从其曾祖父刘必显开始,每代都有人高中科举,并在朝为官,被历任皇帝所倚重,至刘墉这一代时,已是4代进士了。刘必显是顺治九年的进士,一度官至户部员外郎。其膝下有4子。其中老二刘果在...

都说有卧龙凤雏可安天下 刘备为什么没有能夺得天下

都说有卧龙凤雏可安天下 刘备为什么没有能夺得天下

对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任何一个时代,想要成就一番霸业,除了要有高瞻远瞩的预想、计划之外,还离不开人才的辅佐。三国时期,无论是曹操、刘备是孙权,都十分注重对于人才的招揽以及培养。尤其是刘备,麾下更是有卧龙凤雏两大人才。水镜先生司马微更曾说过...

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隋炀帝的一生都有哪些作为?后世评价为何不好?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麽。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大家有没有想过,“史书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是不是很有意思?很典型的一个例子,隋朝隋炀帝杀兄弑父、荒淫无度,身背骂名千年,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呢,非也!可为啥隋炀帝的种种不堪会流传这么久远呢?你...

朱高炽的弟弟敢争夺皇位 朱瞻基的弟弟们为何都很安分

朱高炽的弟弟敢争夺皇位 朱瞻基的弟弟们为何都很安分

还不知道:为什么朱高炽的弟弟敢夺位,而朱瞻基的九个弟弟皆安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很多网友看《大明风华》还以为朱高炽就朱瞻基一个儿子,张氏一个妃子,但是其实历史上,朱高炽有八个妃嫔,十个儿子。张氏是朱高炽的妻子,所生子女为嫡出,他为朱高炽生下了三个儿子,分别是朱...

刘邦泗水亭长是什么级别的官员 泗水亭长是村长吗

刘邦泗水亭长是什么级别的官员 泗水亭长是村长吗

还不知道:刘邦当的“泗水亭长”到底是多大官?是村长?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四百多个帝王,其中朱元璋和刘邦都是农民皇帝。朱元璋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民,一贫如洗,他被迫当了和尚,四处游荡,最终参加了起义,建立了大明。刘邦可不像朱元璋,刘邦虽然也是农家子弟,但是刘家也...

都知道魏忠贤势力极大 崇祯是怎么轻易除掉魏忠贤的

都知道魏忠贤势力极大 崇祯是怎么轻易除掉魏忠贤的

还不知道: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有言:“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战的时候 司马懿为何要杀曹爽三族

司马懿在高平陵之战的时候 司马懿为何要杀曹爽三族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为何一定要将曹爽诛灭三族?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249年,曹爽被司马懿灭三族,曹爽大骂道:“司马懿,你这个大骗子,骗我交出兵权却要灭我三族。都怪我太过天真,悔不听桓范之言落到如此下场!”话音一落,刽子手手起刀落,曹爽瞬间身首分离...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李莲英作为一个宦官 慈禧太后为何如此宠信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李莲英是宦官,为何会被慈禧宠信一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导言有一次,洋人问李莲英“你一个太监,为何慈禧离不开你”,李莲英还没回答,慈禧就对李莲英说道“小李子,哀家需要牙签”。李莲英慌忙从衣兜里掏出来一根牙签,接着慈禧又需要掏耳勺,修指甲的剪刀,还有...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