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之前的君主被如何对待的?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在此背景下,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伴随着周王室权威的下滑,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由此,非常明显的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才让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就三家分晋来说,是晋国分为魏国、韩国、赵国这三个诸侯国,因为都出自春秋时期的大国晋国,所以魏赵韩三国,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三晋。与此相对应的是,田氏代齐,则是田氏齐国取代了姜氏齐国,虽然君主变化了,不过国号没有变化,依然被人们称之为齐国。那么,问题来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后,原先晋国、齐国的君主,都是什么结局?换而言之,对于三晋和田氏,是如何对待原先的君主呢?
一
一方面,就晋国君主来说。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 [3] 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作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强国之一。对此,在笔者看来,晋国在春秋时期的崛起和强大,离不开众多卿大夫的奋斗。
也即相对于秦国、齐国、楚国等诸侯国,晋国几乎没有什么宗室力量,从而促使其比较重用卿大夫。在此基础上,这些卿大夫自然是积极努力,以此获得晋国君主的封赏。不过,卿大夫势力的壮大,同样对晋国君主造成了比较直接的威胁。而晋国又没有宗室力量来制约这些卿大夫,从而最终引发了三家分晋的结局。公元前458年(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鞅、韩不信、魏侈共同瓜分了范吉射、中行寅的领地,这让晋国六卿的格局变成了四卿相争。对此,晋出公很生气,求告齐国、鲁国,想借机讨伐四卿,四卿于是反击攻打晋出公,晋出公在逃亡齐国的半路上死去。
二
公元前453年(晋哀公四年),在晋阳之战中,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杀死了智伯,吞并了他的全部土地。公元前434年(晋哀公十八年),晋哀公去世,他的儿子幽公柳立。公元前433年(晋幽公元年),晋公室仅剩下绛、曲沃两邑作为奉祀的地方,晋国所有领土全部入了韩、赵、魏三家之手,晋幽公反而要去朝见韩、赵、魏三家。对此,在晋阳之战后,三家分晋的趋势,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对于晋国君主来说,更大的目标应该是如何获得一个比较体面的结局。
公元前416年(晋幽公十八年),晋幽公被盗所杀。晋幽公死后,魏文侯以兵诛晋乱,立晋幽公的儿子公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意味着三晋已经掌握了晋国君主的废立大权,如同东汉末年的董卓一样。公元前403年(晋烈公十三年),周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389年,(烈公二十七年)烈公死。子孝公颀继位。公元前378年(孝公十七年),孝公死,子静公俱酒继位。其中,就晋静公来说,可以说是晋国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76年(晋静公二年),赵、韩、魏瓜分了公室仅存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平民,晋国最终灭亡。从一国之君,最终被废为平民,晋国最后一位君主晋静公的结局,无疑是比较凄凉的。
三
另一方面,对于田氏代齐后的原先齐国君主,同样没有什么好的下场。齐国(前1044年—前221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位于今天山东省大部。齐国的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姜子牙)。在春秋时期,齐国同样是一个大国,被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国语·郑语》和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共同评价为春秋四大国之一。
和晋国不同的是,齐国虽然被田氏取代,不过,齐国原先是有宗室力量的。齐国一向由天子二守的国氏、高氏两公室辅政,其后有鲍氏(鲍叔牙之后)、崔氏(齐丁公嫡子季子之后)、庆氏(公子无亏之子庆克之后)、晏氏(晏弱之后)、高氏(惠公子公子祁之后)、栾氏(惠公子公子坚之后)等卿大夫掌政。但是,到了春秋末期,田氏逐渐消灭了齐国的公室和其他卿大夫势力,最终在齐国一家独大。
四
最后,公元前481年,田恒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进一步把持齐国大权,又以“修公行赏”争取民心。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听到这一消息之后,非常气愤,他请见鲁哀公及三桓,请求鲁国出兵讨伐田恒,但没有得到支持。公元前456年,齐平公卒,子宣公继嗣位。齐宣公五十一年(前405年),宣公吕积卒,子康公吕贷继位。就齐康公来说,是姜氏齐国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391年,田和废齐康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一定程度上,在被周王室册封为诸侯后,田氏代齐的所有过程已经走完了,姜氏齐国划上了一个句话,田氏齐国则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就齐康公来说,结局同样比较凄凉。周安王十一年(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后来唯一的食邑也被收回,齐康公只好在钭坡上挖洞为灶,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对此,在笔者看来,三晋和田氏虽然没有对原先的君主赶尽杀绝,不过,他们都没有厚待原先的君主,不管是齐康公还是晋静公,最后都是被放逐或者废为平民。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三国时期,汉献帝、后主刘禅、魏元帝曹奂等亡国之君,往往都获得了厚待。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