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一向以知人善用,他都看错了哪些人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07)180

三国时期可谓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刘备、曹操、孙权所代表蜀、魏、吴,三方割据博弈,等待机会一举统一国。人才对于国事的命运相当重要,如果把今天的眼光投射到历史当中,三国的战场,更像是人才选拔之争,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三人之中,刘备一向以知人善用而闻名,“桃园三结义”收获了张飞、关羽两枚大将,“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也曾破格任用魏延,并早已看出马谡难敌大用,但一生慧眼的刘备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在他一生中看错了三个人,这恐怕就是他最终遗失战局的主要原因。

刘备一向以知人善用,他都看错了哪些人呢?

不看能力看关系,用错糜芳

糜芳的哥哥糜竺位居群臣之右,甚至地位超过了诸葛亮,妹妹是刘备的糜夫人,在刘备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当年曹操有意相拉拢糜竺,但他散尽家财也不愿跟随,这份情谊,让刘备深记于心,所以在刘备看来,接受糜芳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虽是一家兄弟,但是能力却有天壤之别,刘备似乎完全忽略了这点,直接给糜芳一个很高的职务——南郡太守。南郡就是现在的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松滋及湖南津市一带。读过《三国演绎》的人都知道,荆州乃军事要地,诸葛亮曾经说过:“欲得天下,必先得荆州。”

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左右天下大局的地方,刘备把它给了资质平庸的糜芳。而他结拜的兄弟呢?关羽的职务只是襄阳太守,张飞的职务也只不过是巴西太守,颇得他赏识的魏延也只是汉中太守。对于糜芳,刘备的感性完全占领了理性。

面对刘备的重视,身受重任的糜芳是怎么做的呢?湘水划界后,刘备的势力被缩小到只有南郡、零陵郡、武陵郡这三个郡,南郡可以说就是刘备的心头肉了,但是当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南郡的时候,糜芳竟然选择直接投降,连打都不想打就拱手想让了,这么愚蠢的做法直接让所有人的前期努力统统白费。

刘备一向以知人善用,他都看错了哪些人呢?

但凡糜芳稍微用点心,就会知道南郡其实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当年周瑜为取这块地,几乎动用了自己所有的力量,不仅如此,张飞、关羽两枚大将纷纷出手协助,依然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其攻克,如果糜芳能稍微再坚持一下,等到只有一江之隔的关羽前来救援,刘备痛失要地的悲剧根本不会发生。

任人唯亲不唯能,给了刘备致命一击,从本质上也对军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刘备日后的败局奠定了基础。

不看人品看心情,留下吕布

让刘备第二个看走眼的就是吕布了,吕布败给曹操后前来投靠刘备,所有人极力反对,吕布这个人虽然骁勇善战,但却势利多变,民间也有这样的评价“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他原来是丁原的部下,把丁原认作义父,后来把丁原杀了归顺董卓,又与董卓“誓为父子情”,但在他的心里只有利用关系,后来他又把董卓杀了,就这么个屡弑其主的人,刘备还是执意把他留下来。

而刘备留下吕布的原因更令人啼笑皆非,他不忍看吕布流离失所,就是因为这种不忍心导致刘备在与袁术的作战过程时,吕布趁机夺取了徐州。当时袁术给他了他二十万斛大米,希望他能一起攻打刘备,吕布很快就答应了,袁术见他收下大米,非常安心,但谁能想到他转身就用辕门射戟逼退了袁术的三万大军,打得袁术措手不及,本以为他这次能尽心辅佐刘备,但他却逼得刘备投靠了曹操。

在吕布的人生经历里,就没有相信过谁,原则感极低,忠诚度几乎没有,吕布无非是凭借自己过人的本事,骗取他人的信任,等到一朝得势,就立刻掉头痛下杀手。

在刘备之前,丁原、董卓、王允、袁术、袁绍、张杨都是很好的案例,多次循环吕布的“作案”轨迹,心心相惜——心生嫌隙——报复打击,就这样刘备还是收留了他,养虎为患,刘备的仁慈最终伤害了自己。

不看能力看颜值,轻视庞统

细观历史,刘备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除了有一统天下的豪情,还是一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一般人可能只会考虑,这个人能力行不行,对我是不是真心的,我用不用得上,但是刘备不同,从上面两个人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我信任的大哥的弟弟,我不忍心看他流落街头,于是这两个人就稀里糊涂到了刘备身边。

然而有个人却莫名其妙被如此仁慈的刘备拒绝了,这个人就是庞统。

赤壁之战后,庞统找到了刘备,刘备却不是很想要他,原因竟然是庞统长得太丑。没有给他安排什么用要岗位,只让他当了一个小小地耒阳县令,庞统觉得刘备轻视了他,所以在平时的政务上并不很上心,这种跟老板赌气的行为,并没有引起刘备的反思,反而直接把庞统罢免了。

这一罢免,鲁肃和诸葛亮就急了,纷纷出来劝说,告诉刘备庞统是有大才之人,千万不能小看了他,在大家的规劝下,刘备才勉强同意对庞统重视起来。

在和庞统的深入交流后,他果然发现了庞统的才能,日后庞统在他心中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都说“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但要是没有鲁肃和诸葛亮的鼎力相劝,恐怕刘备多的就不是一个得力的帮手,而是一个难搞的对手了。

结语:

在三国领袖里,刘备是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和其他两个人比起来,他更像一位有情有义的大哥,但这对于刘备来说其实是把双刃剑。做人的口碑好,当然来投靠的人才就会非常多,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都被他一举收割,可见他的人缘是非常厉害的。

但对他来说同样也是弊端,因为情义二字让他不会拒绝,容易感情用事,刘备的几个关键性的败局几乎都是在为感情用事买单。而导致他感情用事的很大原因,就是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主次不分,这让他对事物评价的依据产生了偏差,结果当然不会好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他身上带有浓重的感 *** 彩,让他无愧“英雄”二字,三次看走眼虽然无形之中注定了他日后的败局,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依然是令人赞叹的一代霸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0/214064.html

“刘备一向以知人善用,他都看错了哪些人呢?” 的相关文章

梁适:北宋仁宗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梁适:北宋仁宗时期宰相,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梁适(公元1000年~公元1070年),字仲贤,山东东平(须城)人,北宋太傅、仁宗皇佑年间宰相。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父梁颢为翰林大学士,适以父荫为官。但是为证明自己实力,在景祐元年考取进士。主管淮阳军后,上奏皇帝减少朝庭硬派给京东路百姓的丝绸一百三十万。虽然“...

潼关之战中哥舒翰最后为何会输?原因是什么?

潼关之战中哥舒翰最后为何会输?原因是什么?

潼关之战是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爆发的安史之乱中的一场战争。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这是唐朝时期,北境民间对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意思是说,只要有哥舒翰镇守边将,北方的那些入侵者,连往唐朝的疆域看一眼都不敢。哥舒翰简直就是战神!甚至连大名鼎...

苏轼是什么人?他被贬黄州是因为i什么

苏轼是什么人?他被贬黄州是因为i什么

苏轼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词豪放派创始人,也作婉约诗词。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古城黄州,因苏东坡而闻名天下。黄州对于苏轼来说,是人生的一段重要时光。在这里,他的心态得到进一步的锤炼,直至旷达。在这里,他的文学造诣达到顶峰。在这里,他能感受生活的另一番乐趣。...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童贯战西夏,平定方腊起义 最后为什么会成为奸臣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北宋被封王的太监,平方腊、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还被称作奸臣?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历史上权倾朝野的太监可不少,比如东汉灵帝时期的张让、明朝武宗时期的“立皇帝”刘瑾,靠才华吃饭的太监也不是没有,比如蔡伦发明了“蔡侯纸”、郑和七下西洋。以上这些人可谓是...

历史上年羹尧真的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历史上年羹尧真的是个嚣张跋扈之人吗?

年羹尧是中国清朝名将,妹妹年世兰是雍正的华贵妃。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当年羹尧居功自傲、目空一切,没有把雍正皇帝放在眼里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悲惨的结局。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你爬得多高,摔得就有多惨。”康熙精心栽培年羹尧,最后还是被雍正杀了。那么年羹尧从封疆大吏到康熙面前...

历史上朱厚照为何会早逝?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历史上朱厚照为何会早逝?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在位期间年号正德。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明朝正德16年3月13日深夜,北京紫禁城西北的豹房外,在一条幽深昏暗的长廊尽头,两个太监正倚靠在柱子上打盹,他们是奉旨前来照看久病的明武宗朱厚照的。在服侍完朱厚照宽衣就寝后,两人赶紧趁着这个空档小憩一...

历史上明熹宗朱由校的生母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上明熹宗朱由校的生母是谁?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长子,年号天启。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要说昏君,明熹宗朱由校不仅榜上有名,还很";奇葩";,人生经历也称得上";神奇";,不妨说道说道。一、";咸鱼翻身";的庶长子原来他是父亲明光宗朱常洛的庶长子。...

曹操的儿子那么多 曹操为何会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

曹操的儿子那么多 曹操为何会选择曹丕作为继承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最后选了曹丕做继承人?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曹操之所以选曹丕做继承人,主要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曹丕嫡长子的身份,二是因为曹丕本人其实非常优秀。历史上真实的曹丕,其实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奇才。他不光政治斗争水平很高,而且执政能力...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