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为什么废了丞相之位,他是如何考虑的?

中国历史6年前 (2018-10-29)150

洪武十三年正月,左丞相胡惟庸获罪被诛,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中书省的丞相,仿照周朝六卿制度,提升六部的地位,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更高长官尚书全部升为正二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往下看。

“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

丞相制在古代延续一千七百多年,朱元璋为何决定废除丞相制?

洪武元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

随后,朱元璋立即着手设立全国机构,当时北伐元朝的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他没有时间深思熟虑,便以自称吴王时的机构为基础,建立起统治机构。

吴王的机构设置是从江南行中书省发展来的,江南行省是龙凤政权的地方机构,而龙凤政权的机构设置模仿元朝,因此朱元璋登基之初设立的机构基本上采用元制,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整和变动。

元朝的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中书令往往由太子兼任,是个虚职,而右、左丞相掌握实权,位列群臣之首,统领文武百官,辅佐天子,处理全国政务,统管军政、民政、财政。

“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正一品,银印,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职官志》)

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很少设丞相,大多设平章政事两名,从一品;右丞一名,左丞一名,正二品;参知政事二名,从二品。

朱元璋为什么废了丞相之位,他是如何考虑的?

行中书省的权力很大,“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职官志》)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占集庆路,改为应天府,不久被小明王封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小明王提升朱元璋为江南行省左丞相。

朱元璋虽然接受小明王任命的官职,尊奉小明王韩林儿为皇帝,在军中使用龙凤年号,但他做事从来不禀报小明王节制,保持了实际上的独立,“事皆不禀其节制”(《鸿猷录》)。

朱元璋能在江南从容发展势力,因为有北方红巾军的掩护,“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之捍蔽也”(《国初群雄事事略》)。

不过,朱元璋也逐渐认识到其中的弊端,如果部下纷纷效仿,不听管束,怎么办?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自称吴王,几天后他对徐达等大臣说:“元氏昏乱,纪纲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致天下骚乱,今将相大臣辅相于我,当鉴其失,宜协心为治,以成功业”(《明太祖实录》)。

当时战事频繁,朱元璋没有时间变革机构。

元末骁将王保保先与孛罗帖木儿争夺地盘,后来又与关的李思齐、张良弼、孔兴、脱列伯混战,对元顺帝的命令置若罔闻。

或许,这些情况都引起朱元璋的深思。

而且,朱元璋登基之前也在考虑换丞相。朱元璋自称吴王后,便封李善长为中书省右相国,后来朱元璋逐渐觉得李善长不是理想的丞相人选,而杨宪联合夏煜等人攻击李善长没有当宰相的才能。

朱元璋为什么废了丞相之位,他是如何考虑的?

朱元璋询问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认为李善长是有功勋的旧臣,能调和诸将。

后来,朱元璋登基后,还是任命李善长为中书省左丞相,位于百官之首,但是不久又萌生了换相的念头,询问刘伯温对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看法,但是刘伯温认为这三个人全都不合适。

不过,朱元璋还是先后让他们三人主持中书省政务。

朱元璋还曾想让谋士陈遇主持中书省政务,不过陈遇力辞不就。

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获罪被诛,朱元璋始终没有找到与他配合良好的中书省丞相,或许这也是他决心废除丞相制的原因之一。

洪武三年,儒士严礼等人提出臣民不得越过中书省直接向皇帝上奏,遭到朱元璋的严厉驳斥。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太祖实录》)。

可见,朱元璋认为君主应亲自处理朝政,防止大臣擅权自专。或许,朱元璋此时已经有了废除丞相制的初步想法。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810/217916.html

“朱元璋为什么废了丞相之位,他是如何考虑的?” 的相关文章

王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善于军事,曾参与平定淮南三叛

王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善于军事,曾参与平定淮南三叛

王基(190年-261年),字伯舆,东莱郡曲城县人。三国时期魏国将领,追封北海太守王豹的儿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基文武兼备,才德过人。东汉末年,起家东莱郡吏。魏文帝时,举孝廉出身,授郎中、青州(王凌)别驾,迁秘书郎。得到尚书仆射司马懿推荐,迁中书侍郎。...

荀爽: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尊崇儒学,重视礼制

荀爽: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尊崇儒学,重视礼制

荀爽(128年~190年),一名谞,字慈明 。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人。东汉末年大臣、经学家,名士荀淑第六子。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荀爽出身“颍川荀氏”,其兄弟八人俱有才名,有“荀氏八龙”之称。荀爽排名第六,更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之评。他自幼聪敏好学...

刘璿:三国时期蜀汉宗室,他为何被乱兵所杀?

刘璿:三国时期蜀汉宗室,他为何被乱兵所杀?

刘璿(224年―264年),字文衡,涿郡涿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宗室,蜀汉昭烈帝刘备长孙,后主刘禅长子,北地王刘谌长兄,母王贵人。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刘璿生于建兴二年(224年),延熙元年(238年),立为太子。咸熙元年(264年),蜀汉大将...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司马懿既然看穿了空城计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城

对司马懿早就识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没有攻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诸葛亮塑造得神乎其神,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似乎诸葛亮是个神通广大的神人。其实,历史上诸葛亮也是个普通人,只是在治国理政和带兵打仗方面非常有才能而已。他的宿敌司马...

法雄:东汉时期大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法雄:东汉时期大臣,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法雄(?一117年),字文强,右扶风郿县人,东汉时期大臣,齐襄王田法章之后。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仕本郡功曹,除平氏县长,迁宛陵县令。永初年间,征为青州刺史,联合王宗并力击破张伯路等。录囚徒,察颜色,多得真伪。官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绶而去。迁南郡太守,断狱省少,...

彭羕:东汉末年官吏,他为何被逮捕处死?

彭羕:东汉末年官吏,他为何被逮捕处死?

彭羕(184年-220年),字永年,广汉(今四川广汉北)人。东汉末年官吏。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彭羕起初在益州任书佐,但后来其他人向益州牧刘璋诽谤他,刘璋于是以“髡钳”(剃去头发和胡须,并戴上刑具)处罚他,并且贬奴隶。此时刘备入蜀,彭羕想投靠刘备,于是去见庞统。庞统和他会...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诸葛亮临死前一句话知道刘禅是在装傻 诸葛亮到底问了什么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诸葛亮临死前,阿斗问了一句话,诸葛亮方醒悟:原来你在装傻!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三国时期,随着刘备的去世,蜀汉的前程交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shan)身上。从电视剧来看,后人常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说他是个庸碌无能的人,那么他本人是如何想的呢?在公...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孙峻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孙峻(219年-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人。三国时期吴国宗室、权臣,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散骑侍郎孙恭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峻年少时骁勇果敢精明强干,初任武卫都尉兼侍中,孙权病危时,与诸葛恪共受遗诏辅政,孙亮即位之后,升...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