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朱棣讨伐的黄子澄,是一个怎样的人?
齐泰与黄子澄,同在靖难之役中,被朱棣讨伐。如今,一个被捧在了天上,把另外一个贬在了地上,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1东角门之言
作为洪武18年会试之一的黄子澄,真的不能算是一个天才。相比那些十几、二十岁就拿了之一的人来说,已经35岁才取得会试之一,也只能说明,他的学问作的确实很扎实。
以殿试第三名的成绩入仕,由编修到修撰,再到东宫伴读,黄子澄的仕途之路,比他的考试之路要坦荡得多。
而这,都源自于朱元璋对他的看好。
将这个老成的黄子澄,放在东宫伴读的位置上,这是朱元璋给未来的储君留的财富。
朱允炆对这位父亲的伴读似乎也很信任,在他还是皇太孙的时候,便敢向其讨教诸王不法可奈何的问题。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朱标是一个仁厚的人,他的弟弟们如果犯了错,他会向朱元璋求情。但是朱允炆,却显然没有继承他父亲的这种仁厚,对他的这些叔父们从一开始便保持着防备。
很遗憾,仁厚的朱标英年早逝,无缘于皇位。与他磨合了数年的伴读黄子澄,便被朱元璋打包,交付给了朱允炆。
继任者朱允炆,继位后不久,便提醒黄子澄:“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
当年讨论诸王不法可奈何的时候,是在东角门谈得,因此,新帝只说了东角门,黄子澄便知道,朱允炆是为防止重蹈汉时七国之乱的覆辙,打算开始削藩了。
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
2灭诸王
当初东角门朱允炆与黄子澄,在讨论诸王拥兵谋反的时候,黄子澄是这样说的。他说:诸王的兵只够自守,倘若有变,天子帅举国兵马来平乱,没有哪个能支撑得下去的。这事最关键的,还是要占理。
黄子澄的这番言论,在给了朱允炆底气的同时,也成了黄子澄之后处理削藩问题的准则。
黄子澄对齐泰说:其它王多不法,削之有名。
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
于是,他借着有人举报周王朱橚不法,令李景隆把他给捉了。
因这件事牵连到湘、代诸府。最终,黄子澄帮助朱允炆废周王朱橚及岷王朱楩为庶人;幽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因惧怕被问责,自焚而死。
削藩闹到这份上,效果是有了,可理却被弄丢了。毕竟都是皇亲贵胄,犯了错虽然该罚,可也不能如此咄咄逼人,愣是把人给逼死啊!
3伐燕
在周王一事上,朱棣曾经上书为胞弟申救,虽然朱允炆看了后,为之恻然,但黄子澄却以“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为由,极力反对。
朱允炆到底是个懦弱的人,行事风格并不似他爷爷朱元璋那样雷厉风行。虽想要伐燕,却顾头顾尾,迟疑不决,最终,他放弃了在朱棣没有准备时,对朱棣的发难。
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 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乃止。
之后,在针对燕王的削藩政策上,黄子澄、齐泰拿出了这样的方案:命都督宋忠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宋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调重兵于北方,控制山海关、北平等地。
在没有拿出确凿证据,证明朱棣要谋反的情况下,他们这样的安排,虽然是未雨绸缪,但于情理来说,总有逼迫之嫌。
称病笃,乞三子归。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
因此,朱棣称病危,欲乞三位留京为质的儿子回去的时候,黄子澄同意了。他觉得,这样的安排,能够打消朱棣的疑虑。
朱棣混迹于行伍多年,对明军的调度再敏感不过了。哪会因为放了他儿子回来,就轻信这些人不会拿他开刀。更何况,此时的他已经谋划多时了。
一边是朱允炆一干人的逼迫,一边是身边人的怂恿,朱棣终于在一切都准备妥当后,做出了起师的决定。
4误国
朱棣一开始,就将矛头指向了齐泰、黄子澄,他说这些人是奸臣,蛊惑圣心,陷害诸王,他要“清君侧”。
然后他打败了耿炳文,干败了李景隆,一路挥军南下。
事实证明,黄子澄对局势的预测实在是太过乐观了,他觉得打仗就是拼的人多,因此在耿炳文败后,立马就推荐了李景隆。
让这个虎父犬子的家伙带着近十倍于燕王的大军北上,结果却是惨败。黄子澄觉得在这事上,他做了误国的决定。
帝急召景隆还,赦不诛。子澄恸哭,请正其罪。帝不听。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黄子澄为了弥补过错,他极力主张杀了李景隆。只是他的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建文帝的支持,打了败仗的李景隆,在监牢里没住几天就被放了。
虽然盛庸临危受命,抵挡了朱棣一阵子,但是,结局最终还是黄子澄预料的那样,大势已去。
黄子澄与齐泰在外,奉密令募兵的期间,朱棣大军杀到,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将燕军放入了城中。黄子澄未至京,南京城便已经沦陷。
5后记
南京城破后,黄子澄先后找了善航海、杨任,意图乞兵谋举事。善航海拒绝了他,杨任和他被人告密,捉拿回了南京,俱被处死。
为人告,俱被执。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
黄子澄只是一个把学问做得很扎实的书生,他没有接触过战争,在军事上也没有天分,面对靖难期间的复杂局势,他以书生意气妄图帮助君王削藩成功,这才是他更大的误国。
黄子澄在靖难中表现出的“仁厚”,明显的用错了地方。但这也不能怪他,作为朱标的伴读,他本来是应该辅佐朱标的。
黄子澄若跟随在兄弟中颇有威望的朱标,那么,他的这种仁厚,必定能够帮助到朱标。而不会,像历史记录的这样,秀才遇到兵,处处受制。
黄子澄虽然不是天才,甚至还是庸才,但靖难真的不该被骂,他只是做了不擅长的事情而已。
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朱允炆用错了人,输了江山,不知可曾怪罪过黄子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