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言官制度上做了哪些调整?明初时期的言官有多厉害?
说到明朝的言官,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专门设立了有助于言官发展的制度。
言官并不是朱元璋首创的,在历史上,这群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手握大权,敢于直言,甚至可以与皇帝对辩,将生死置之度外。
那么,朱元璋在言官制度上做了哪些工作?
都察御史与六科给事中
首先,朱元璋仿照元朝的制度,设立了御史台。后来,在洪武15年,改为都察院,其长官为都御史并且与六部尚书并称为七卿。
在都察院下一共有13道都察御史,对应的是当时13个省区。在全国范围内,总共有御史100多人。虽然人数上不多,但他们大权在手,作为天子的耳目,专门负责纠察百官,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就是都察院的负责人。
这就是明朝初年的言官队伍。后来,由于他们权力非常大,朱元璋对他们也有一些顾虑,于是又设置了六科给事中,对应着中央的六部。
六科给事中,承担着重要的言官责任。
主德阙违,朝政失得,百官贤佞, 各科或单疏专达,或公疏联署奏闻。
对于朝政中出现的问题,他们大胆直言,不惧特权。对于皇帝发出来的赦令,如果他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甚至可以退回。由皇帝交代给各衙门的事情,也由他们来督办。
每到年底的时候,对官员的考核也是由给事中们来进行的。可见,他们的权责范围非常广。此外,在皇帝临朝时,他们还需要轮流值班,侍从皇帝,规谏其言行。
选什么人做言官,大有讲究
既然言官的权力这么大,选什么人做言官就很重要了。在这一点上,朱元璋非常有自己的考虑。
首先,为了防止言官权力过大,他给这些官员设置的品级都很低,只有七品官。这种以小制大的方式,对于言官来说也是一种制衡。七品芝麻官,地位很低,所以他们行事也不敢太张扬。
其次,作为言官,需要具有刚正不阿的品质,要能够与不良行为作斗争。因此,朱元璋在选择言官的时候,专门挑选了苦读史书的书呆子们。他们的脑袋里,大多装着各种大道理,做起事来一板一眼,同时也有些一根筋、非常地认死理。在朱元璋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做好监察的工作。
慢慢地,在这群“掉书袋”的言官中形成了非常强势的传统。他们嘴上的功夫,令其他官员非常忌惮。毕竟他们都是饱读诗书的人,就连骂起人来都可以引经据典。
原来,朱元璋也吃到过言官的苦头
朱元璋重视言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他经历了非常艰难的抗元战争,需要稳固自己的统治。都说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对于朱元璋来说,他需要一帮言官来帮助他维护中央集权。同时,言官队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自己处理政务。
不过,朱元璋周密设置的言官制度,也曾让自己吃了苦头。
事情是这样的:
有一次,御史周观政在巡城的时候发现,几个太监正领着一帮女乐往奉天门内走去。按照当时的要求,女乐是不能入内的。
于是,周观政立刻上前制止。没想到太监说,自己是奉皇帝命令来带女乐们入城的。
这下子周观政就愤怒了,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违背规矩。于是他就硬生生地拦着女乐。无奈之下,太监只得去回禀朱元璋,告诉他是御史拦下了女乐队伍。
朱元璋听后,苦笑不得,但是也没有办法,只好让女乐回去了。不过,他心中咽不下这口气,就让人传话给周观政让他回家歇着。
可谁知,周观政并不吃这一套,他坚持地认为是朱元璋错了,一定得他承认错误才可以。
这就是朱元璋选出来的言官,他们的眼中揉不得沙子,不管是谁犯错了,他们就会严格地指出来。没办法最后朱元璋只好出来认错。周观政这才作罢。
由此看来,言官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可否认,在明朝初年,朱元璋非常重视他们,也能够纳谏。相比于武将的敢打敢杀,对于言官来说,他们的存在就是能用嘴解决的问题,绝不用手。
但从长远来看,言官制度能够发挥作用,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皇帝的态度,另一个是官场整体的风气,最后就是言官队伍本身的质量。
可以看到,后来的明朝,无论是皇帝纳谏的意愿,还是官场整体的风气抑或是言官的队伍,都在走下坡路,也就不奇怪言官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