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晋朝历史上有明君吗?
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朝代的更迭是很常见的事情,一般朝代更迭可以通过退位让贤、子承父业和战争的方式来完成,最常见的是父子或兄弟间继承;而退位让贤则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皇帝选择能当大任之人来接替自己的位置;战争则是在天下局势较为混乱之时,由有志之士领导起义或者贵族间分揽皇权来完成。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 *** 数百年。”便可以体现风云突变之事态。然而在古代的朝代中,有这样一个朝代,它存在感稀薄,在史实材料和文学作品中都很少展现;隋朝只有短短37年的寿命,而它延续的时间是隋朝的好几倍,却让整个社会倒退,政治、经济、军事处于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文人志士们提到它,甚至无法从中举出励精图治的领导人。
晋朝生于三国的末期,是由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取魏政权建立的。司马一氏骨子里就带着谋逆叛变的血脉,以至于司马懿、司马昭和晋武帝司马炎都有谋反的心思,最著名的那句歇后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便是出自于此。司马炎继承了司马家光荣而伟大的篡权任务,在咸熙二年(266年)逼宫,使得魏元帝退位。
因此,晋朝的开始就注定它要饱受弊病。魏时期,虽然曹氏也不是善类,终究依靠自己的实力来取得天下。司马炎却实实在在靠卖弄权势,可见其心志,并比不得曹孟德。司马炎是司马昭的嫡长子,在他之下还有一个弟弟名司马攸。司马攸为人亲和,自幼饱读诗书,因此众多大臣都对他赞不绝口,而司马炎与弟弟相比,就不那么受欢迎。
司马昭也曾经有过想要让幼子继承爵位的想法,但是终究长幼有序,他又觉得十分对不起自己的长子,因此在最后薨逝前,司马昭还是将世子之位交付于司马炎。即便司马炎后来成为了晋王,进而夺取天下,他也依旧提防自己的亲弟弟。
其实对于自己的弟弟,他抱着很复杂的感情。于公,弟弟对他的皇权有着很大的威胁;于私,他又很尊敬自己的弟弟。《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中记载:“攸以礼自拘,鲜有过事。就人借书,必手刊其谬,然后反之。加以至性过人,有触其讳者,辄泫然流涕。虽武帝亦敬惮之,每引之同处,必择言而后发。”
不过司马攸却并没有谋反之心,因为司马炎即位后,励精图治,称得上是一位好皇帝。早在开国之初,他就下了诏书:“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思想,指的是以制度约束民众,但不过分的干预民众。因此,依法治国也就成为司马炎治理国家的方针,其中代表的法典是《泰始律》。
他制定“互调式”来调节建国初期经济的不景气,并且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调查,明确了户籍管理制度,在这样的治理下,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繁荣,史称太康盛世。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司马炎终究不如他的弟弟稳重,在他取得了这些成就后,逐渐放松了管理,并且养成骄奢淫逸的习性,之前所有取得的业绩全部化为灰烬。
因此,若说他是个明君,其实也只能称作半个;在他染病即将离世时,立长子的决定更是将晋朝之后百年的命运打入一个无法逃脱的深渊。他的长子司马衷是一个智力不健全的残疾人,从小便痴痴呆呆,然而司马炎的皇位便是由于他父亲“长幼有序”的观念才得来,因此他只能立自己的长子,不然很容易招致小人的谗言。
司马衷即位后,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由于司马衷被贾后垄断政权,再加上之前司马炎所设士族门阀制度,士族之势逐渐兴起,并威胁到中央,朝堂陷入一阵混乱的风波中,各个王族蠢蠢欲动,在晋国内战争连绵不止。
在此期间,备受瞩目的琅琊王司马睿脱颖而出,斩断了西晋的后路,并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司马睿凭一己之力,将八王之乱掀起的惊涛骇浪平复,本来将要有一番作为的他,因过于信任宰相王导,导致皇权逐渐被剥离,最后郁郁而终。
晋朝在位的皇帝,基本都没有长久的政权。人们常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晋王朝开始于众多舆论和纷扰中,又结束在战乱,期间虽也有政治清明、社稷安然的景象,然而都坚持不了多久。因此它即便延续了百年的历史,却只在历史中留下位数不多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