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大部分都吃不上官家饭 那么他们都靠什么生活
对古代读书人生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的读书人想要养活自己,当然更好是有个正当的职业,首选就是做官,甭管官是大是小,至少自己和家人吃饭的问题可以解决了,而且吃的可是好饭,精米白面,大鱼大肉什么的,那是没什么问题的。可是,毕竟不可能是个读书人就能当官走仕途,科举考试一层一层的选拔,着实太难了,要么花点钱买个小官做做,那前提是你手上也得有存款呀。所以,大部分的读书人,是吃不上官家这口饭的。
读书人的几种赚钱途径
既然官家饭指望不上了,那就得自己想办法赚钱,在古代作为读书人,最常见的赚钱手段也就是教书了,教书收费这个模式,可是孔夫子创立的,孔夫子的学生那么多,他各个都收费。但你想靠教书养活自己,好歹也得考个秀才什么的,至少在乡里乡间有点说服力,乡里的有钱人家也放心将孩子交给你,若是一点功名都没有的,你想教也没人来找你学不是嘛。所以呀,到那个时候该下地种田还得种。对了,还有一种职业叫做师爷,专门给官老爷出谋划策的,据说这个职业也很滋润,但是多半被绍兴的读书人给包了,别的地方的人想插足可谓难上加难。
郑板桥
当然了,作为读书人,在读书之余还可以经商。明清两代,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不再属于贱业,而且获利容易,因此,读书人下海的很多。江浙地区,很多号称耕读传家的家族,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结束后,往往会让几个儿子分工,有的读书赶考,有的进店铺开始学做生意。乾隆时的杭州人杭世骏,做官做的憨了一点,给皇帝提意见说皇帝过于偏向满人,结果丢官回家吃老米。拿着仅有的一点积蓄开了一家旧货店讨生活。乾隆南巡时还召见了他,估计看他这人也确实实诚,没有给他官复原职,但此人从此可以挂出招牌,奉旨卖废铜烂铁,生意估计应该好一些了。
郑板桥
还有一种相对轻松点的赚钱 *** ,那就是卖文。卖文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的卖字,还有一种是写书编书来贩卖。在当时的宋朝,出版业可是非常发达的,那时的百姓都非常喜爱读书,但是出版商想出书,就得有人来写书,那读书人就有用武之地了。文字功底扎实的就自己写,就是现在所说的原创,那水平差的人,就把别人的文章各种摘抄,然后从新组合成自己的东西,再题一个吸引眼球的书名,也是一样热卖,这就和现今很多书商的手段如出一辙。
而卖字的,也一样分个水平高低,如果你的字写得好,那就是论幅来卖,一幅字可是值不少银子的,想当年苏轼写的一幅字直接就换得了几十斤上好的羊肉,这可是让一家人大饱口福了。那水平低的人,写的字没人要,所以只能帮雕版商在刻板上写字,写上一堆字,也只能换来少许的几文银子。
郑板桥竹石图
郑板桥为何卖画卖得如此有底气?
还有一个门路,那就是卖画,画都是论幅来卖,只是价格高低悬殊太大,按规矩,卖字画都是有价目表的。就像店铺里卖东西,都是明码标价的。只是卖字画,一般不按种类来算价格,他们按画的尺寸大小来算,越大,价位也就越高。而在清朝卖字画为生的人中,数郑板桥最为出名。说起郑板桥,他当年可是进士出身,当过县太爷,后来丢了官,开始靠卖字画为生,他写的那个四字名言“难得糊涂”到现在都还是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其中的寓意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
难得糊涂
郑板桥卖画非常有个性,无论买家是多大的官,或者是多么富有的商人,但凡想要他的字画,必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得对他客客气气的,稍有不尊重,他可以做到一字不写,一笔不画!那时候就流传了一个故事,有一老板因为得罪了郑板桥,导致求画而不得,又听说郑板桥喜欢吃狗肉,于是化妆成街边狗肉贩,做好一锅喷香的狗肉,外加一壶上好老酒,在郑板桥必经之路等着他,待其酒足饭饱,画自然也就到手了。这样的故事,充分说明了一个人,想要养活自己,过硬的本事是何等的重要,在古代是如此,在现代更是如此,实力决定了竞争力,从古至今的读书人千千万,而养活自己的途径同样千万条,你的努力决定着你的人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