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储乃是国之本,为何清朝皇帝不爱立太子呢?
在古代,太子是国之根本,是国之未来。一个皇帝登基以后,一般都会立马做两件事,一件事是修建他的陵寝,一件事是选好太子。修建陵寝,是为了他百年之后的“人生”考虑。选好太子,则是为国家的未来考虑。
选太子这件事,之所以着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太子是需要培养的。毕竟太子是将来的接班人。要接好班,就必须要有治国理政的能力。而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除了要系统地教给他文化知识以外,还要见习。皇帝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要让太子站在旁边看。有一些皇帝还会有意给太子一些机会,让她自己处理朝政。二是太子的确定可以确保稳定。如果太子不确定,皇帝的所有儿子们,都会参与竞争。一参与竞争,必然有大臣依附不同的皇子。同时,地方上以及边关地区看见皇帝没有接班人,肯定也会有想法。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引起朝廷的动荡不安。之所以说是“国之本”,道理就在这里。
不过,历史上有一个朝代,近三百年的时间,却只有一个太子。这个朝代就是清朝。清朝为什么三百年只确定了一个太子呢?
最早努尔哈赤建立后金,还不算一个王朝,只能算一个部落。照理说,部落也应该确定接班人,偏偏努尔哈赤没有确定。他在朝堂上采用的,是所有的孩子们共同讨论决策,当时叫做“九王议政”。不久他又骤然去世了。他去世后,皇太极联合其它皇子,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当了大汗。接着皇太极称帝。从这时候开始,清王朝才算建立了。
不过皇太极也没有确立继承人,就又骤然去世了。他去世后,经过一番争斗,他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摄政。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
顺治皇帝生前也没有确立太子,不过他立下了遗诏,让康熙接班继承皇位。所以,严格地说,康熙是没当过太子就当皇帝的。
康熙上台,他的次子胤礽出生一年后,他就正式立胤礽为太子。康熙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是康熙想学习 *** 皇帝的做法,尽快确立太子,以固“国之本”。
但由于康熙在确立太子以后,在培养太子上,并没有完全按照 *** 皇帝的做法来。也并没有给予太子应有的权力和尊严。同时,其他的皇子,康熙也没有安顿好,让他们都呆在京城,没有去就藩。也因此,皇子们就在京城和太子争斗。最终就酿成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到雍正当了皇帝以后,“九子夺嫡”的悲剧,还一直在延续。雍正为了能坐稳皇位,还坚持不懈地和他的兄弟们斗争着。正是因为有这样惨痛的教训,所以雍正才脑洞大开,搞了一个“秘密建储制度”。皇帝生前把继承人的名字写出来,两份,一份自己保管,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皇帝去世后,从匾额后面把诏书拿出来,和皇帝的遗诏对照着宣读。
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没有太子了。因为把诏书一念,那个皇子就得登基了。
不过,虽然雍正采用了这种方式确立继承人。但是,从他开始,就不断地泄密。比如他连续两年都让皇四子弘历代替他去祭拜康熙,而这也相当于告诉了众人,弘历就是他确定的继承人。而这也引得雍正的第三子弘时很不满,和雍正的关系搞得很僵。秘密建储,形同虚设。
而且实际上也没有消弭皇子们的争斗。皇子们依然争斗不休。只不过这种争斗是在暗中进行的,做样子给皇帝看。此后最典型的,就是道光的两个儿子奕詝和奕訢。奕詝本来天资愚钝,但是他的老师让他演了两场好戏,结果道光皇帝误以为这个孩子有“仁爱之心”,又有“孝悌之心”,所以最终把他确立为继承人。
也就是说,实际上雍正搞的秘密建储,不确立太子的做法,并没有解决预先确立太子产生的矛盾。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产生了新的矛盾。这个新的矛盾就是强固了皇权,却弱化了东宫。而弱化东宫,也就使得太子的培养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果道光皇帝预先把奕詝立为太子,那么他就知道奕詝究竟是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没有能力,就可以换人,不换人也可以加强培养,补足短板。但是因为秘密建储,实际上无法发现皇子的不足,也没办法对他们进行培养。
同时,这种做法,还为后来慈禧当权铺平了道路。不预先确立太子,慈禧因此可以在权力宝座上为所欲为,统治中国半个世纪。
这就是整个清朝太子(或者“继承人”)的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