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鲁隐公是个仁义的君主,为何后世对他评价却不好呢?

中国历史6年前 (2019-04-19)160

鲁隐公(前七二二年—前七一二年在位),姬姓,名息。鲁国第十三代国君。鲁惠公之子。

鲁国首任国君伯禽是当年定立周朝规章礼仪的周公旦的长子,所以鲁国一向被认为是与周王室最亲且最有地位的诸侯国。是所有诸侯国中保留周礼最完整的”礼仪之邦“,鲁国的国史也是最完备的。正因如此,这片土地终能产生孔子这样的旷世奇才,并根据鲁国国史改编成为流传千古的《春秋》经文。鲁隐公出名的更大原因就是因为:孔子所作之《春秋》起鲁隐公元年(前七二二年)。由于《春秋》以鲁国国史为基础而编,故当时的国际大事都是以鲁国纪年来记录的。鲁隐公也因为其纪年年号常被提及而出名了。

虽然《春秋》始于隐公元年,但隐公在位的十一年间,《春秋》里真正记录隐公的事迹却很少,大部份时候,隐公不过是一个编年史的代号而已。

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按周朝的传统礼法,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只因惠公死时太子姬允(即后来的桓公)还太小,于是隐公上台执政,却不是正式继承侯位,而是摄政,意思是等太子成人之后,就要把政权还给太子。

关于鲁隐公即位时的年纪以及当时太子姬允的年纪,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鲁隐公二年,将长女伯姬嫁给纪国国君来看,即位时的年龄应该在三十五至四十岁左右。而从鲁桓公三年迎娶文姜来看,太子姬允当时的年纪应该在六、七岁的样子。

应该说,鲁隐公是个老实厚道的人。他摄政十一年,初时,多次拒绝参与郑、卫、宋、陈等几个诸侯国的恩怨报复。使鲁国在周边的一片混战中保持了难得的和平。而且他也算比较遵从礼法,虽然摄政了十几年,却并没有侵吞太子政权的意思。

隐公朝一共十一年。这段时间国际局势的纷争,主要发生在郑国、宋国和大周 *** 。而鲁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都比较和平。鲁惠公晚年时,鲁曾与宋战。隐公即位后,立刻与宋国和好,恢复了传统的盟好关系。鲁隐公六年,又与新兴的郑国修好。在中原大国宋国和郑国的争斗中,鲁国一直保持中立。直到鲁隐公九年,因为宋国的外交失误,鲁国才开始倾向于郑国。

鲁隐公时期,鲁国与周边的小国的关系也是比较和睦的。隐公即位之初,就和邾国签订盟约。隐公二年将女儿嫁给纪国国君。隐公八年,和莒国会盟于浮来。隐公十一年,滕国,薛国国君来朝,还对应该谁先参拜鲁君的问题发生争执,最后靠鲁隐公居中调解才罢。这些都反映了鲁隐公在睦邻友好的对外关系上,他宽厚的人格为鲁国人民赢得了安静与和平。

隐公三年,”中央 *** “的周平王死了。隐公没有奔丧,虽然可以解释为隐公跟从父辈的决定,不承认这个失德的中央 *** 的立场。但毕竟平王当政已经五十一年,无论当初甚么手段继位,应该算是一个稳定的中央 *** 了。隐公不去奔丧,国际舆论自然说他是目中无君。他的国际威望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隐公五年,这一年隐公做了两件让臣子们轻蔑的事儿。一件是这年春天,隐公又不顾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劝阻,大老远的非要跑到边境棠地(近宋鲁边界)去看渔民捕鱼。按当时礼法,打鱼是贱业,身为诸侯王去看这个热闹,实在是大大的掉价儿,”非礼也“。何况还是不远万里跑到边境去看热闹,所以《春秋》曰:”公矢鱼于棠“,有讥讽之意。就是隐公矢志不渝的坚决要到棠地去看老百姓打渔摸虾。大有隐公约等于渔民之意。

另一件事儿是这年的秋天,隐公主持了鲁太子生母陵寝的落成典礼,典礼上跳了个六佾之舞(执羽的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礼法,之一,隐公只是摄政,鲁太子亲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该主持这个典礼。第二,这个舞跳得也不对,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隐公身为诸侯却搞了个六佾,就是谮礼。因此《春秋》里记录”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两个字都是讥讽隐公带头开始不守规矩。从此,鲁国开始礼崩乐坏,到后来连鲁国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里跳八佾之舞了。

虽然六佾之舞违反礼法,但总体上说,隐公还是非常尊从传统礼法的,尤其是在鲁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传统的国家。比如,隐公三年,其生母声子死了,隐公虽然已经是国君,但仍然以庶母之礼葬之,远比不上惠公的嫡妻仲子去世时的排场。

鲁隐公是个仁义的君主,为何后世对他评价却不好呢?

隐公因为做了这两件让臣民瞧不起的事,再加上自身的懦弱,声望如江河日下,对国家的约束力就越来越不行了。

隐公虽然摄政了十一年,却并没有侵吞太子政权的意思,而隐公之死也正坏在这个无心侵权上。

鲁隐公是个仁义的君主,为何后世对他评价却不好呢?

十一年冬,鲁大夫羽父(即公子姬挥)自作聪明地跟隐公商量:”太子已经长大啦,我帮你把太子干掉,事成之后,你提升我为首相怎么样?“隐公一听这个犯上做乱的点子,吓了一跳,马上说:”我在乡下早已盖好养老的宅子了,现在太子长大了,我也老了,正准备告老还乡呢。“

隐公此答到底是真的无心犯上,还是担心羽父是太子的间谍,我们不得而知。反正羽父本来是一脑门子热情地来献殷勤的,听隐公这么一答,吓得屁滚尿流。心里说:”好家伙,这姬息老头子要是真让位给太子,太子知道我曾出过这么一个馊主意,还不要了我的狗命?先下手为强吧。“

羽父调头跑到太子那儿说:”太子啊,你哥哥当皇上十几年啦,已经当上瘾了,不但不想交权,还打算害死你呢。“太子一听,也吓得不轻。羽父于是又自告奋勇:”只要你答应上台之后许我个首相,我就替你把你哥哥除掉。“

太子一听何乐而不为?可巧隐公没当政时,曾被郑国俘虏,贿赂了郑国大夫尹氏才得以脱身,所以隐公把尹氏的家神供一座园子里,时不常地去祭拜一下,祭拜完就住在附近大臣蒍氏家里。羽父就趁隐公去祭拜时把隐公给杀了,并嫁祸给蒍氏,继而灭蒍氏家族以灭口。

隐公的死,在《春秋》里只有平淡的一句”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没有人能看出他其实是被弑。

而在《史记》中:”挥使人弑隐公于蒍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鲁隐公确实是被人谋杀了。俗话说:”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十八年后,桓公也和他的哥哥隐公一样,被人夺妻弑命,死的和隐公一样凄惨。

按照古代《谥法》:”不屍其位曰隐“。基本反映了后世对鲁隐公的评价:执政平庸,但没有野心。

鲁隐公的一生,虽没能够使鲁国强大起来,但他能够从国泰民安,养民生息的战略思想出发,不劳民不扩张,几十年举国无战事。在列国争雄战火连绵的漩涡之中,鲁隐公能率领臣民,游离事外,独善其国,确实是位难能可贵、仁义恤民的君王。

不过鲁隐公没有大过失却不得善终,后世评价除了苛责桓公,笔伐羽父外,基本都认为他是咎由自取。清?高士奇的批评尤其锋利中肯(见《左传纪事本末》卷五)。他认为:鲁隐公之失,不在于让位,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惠公去世时,太子姬允已经六、七岁了。隐公此时之上策应该是学其祖宗周公辅佐成王之故事,”抱负以临群臣,听国政“。这样,自己 *** 国相,行摄政之事就名正言顺了,以后想归政于太子也比较容易。即使有奸人想从中挑拨,也难以找到藉口。而现在,隐公成了事实上的国君,不管国人、大臣还是国际舆论,都得承认这个事实,并且不知道他对太子的真实打算。虽然他有退隐的准备,但仍不足以安抚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绝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阴谋。所以,隐公有心让位,或有其事。但贪恋权位,犹豫不决,则是祸根。加上自己驾驭政治的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如何约束下属,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他最终沉没也就理所当然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4/247550.html

“鲁隐公是个仁义的君主,为何后世对他评价却不好呢?”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徐达的?有何深意

历史上朱元璋是如何评价徐达的?有何深意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年号“洪武”。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徐达算得上是朱元璋功臣里面,功劳最大的。虽然徐达在朱元璋第一次封“公”的六个人中,排在李善长之后,位居第二。但是死后被追封为“王”的六个人中,徐达则排在“六王”之首。徐达...

和珅被嘉庆收拾之后 和珅的儿子为何能幸免于难

和珅被嘉庆收拾之后 和珅的儿子为何能幸免于难

史上最大贪官和珅倒台,他唯一的儿子,为何却幸免于难?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799年,89岁乾隆驾崩,就在他的灵柩前,和珅束手就擒,紧接着被搜出8亿两白银!而乾隆65岁才生的小女儿,哭成了泪人儿,去给公爹和珅求情,才勉强保他一个全尸。没想到,丈夫...

朱棣明明比朱允炆更有能力 朱元璋为何还要传位给朱允炆

朱棣明明比朱允炆更有能力 朱元璋为何还要传位给朱允炆

你真的了解明明四子朱棣更有能力,为何朱元璋非要传位给15岁的孙子朱允炆?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如果站在朱棣的角度去想,他应该也挺疑惑的,太子朱标去世后,剩下的那些兄弟哪个能力比他强?结果老爸朱元璋硬是隔代传位,扶持15岁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这让骄傲的朱棣如何能心服口服?太子朱标13岁...

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兄逼父得到的 世人对李世民评价为何那么高

李世民的皇位是杀兄逼父得到的 世人对李世民评价为何那么高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篡权夺位的李世民,为何受到世人景仰,还对他评价如此之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李世民,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是继唐高祖李渊之后的第二位皇帝,世人称其为唐太宗。李世民少年参军,战功显赫,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军事家,可见其才能的卓越。唐太宗李世民虽才能出众,...

步骘:三国时期重臣,驻守西陵二十年,深得人心

步骘:三国时期重臣,驻守西陵二十年,深得人心

步骘(zhì)(?-247年),字子山,临淮郡淮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早年避难,进入江东,担任讨虏将军(孙权)主记。历任海盐县长、车骑东曹掾、徐州治中、鄱阳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出任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交州刺史。平定交州有功,加位平戎将军...

唐玄宗时期后宫有四万宫女 她们是怎么进入宫廷的

唐玄宗时期后宫有四万宫女 她们是怎么进入宫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唐玄宗时期,有宫女四万人,这些宫女的来源都有哪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古代后宫制度源远流长,后宫妇女人数众多,汉魏时期已然。到了唐朝,宫女人数也不少,太宗时期,据李百药《请放宫人封事》,“窃闻大安宫及掖庭内,无用宫人动有数万”。这仅仅是长安宫...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珣出身琅琊王氏,初任大司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累迁琅邪王友、中军(桓冲)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傅谢安当政,授秘书监。以...

历史上雍正最宠信的三大朝廷重臣,乾隆为什么都要除掉?

历史上雍正最宠信的三大朝廷重臣,乾隆为什么都要除掉?

历史上雍正最宠信的三大朝廷重臣,乾隆为什么都要除掉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其实这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王上任之后打击上一任皇帝的臣子都快成了基本操作了。首先我们先来讲一下大家最为熟悉的李卫。李卫算是雍正捡回来的,因为雍正觉得这个人正直有正义感而且不拘小节,就把李卫带到自己的身边,李卫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