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宋武帝刘裕如果坚持北伐,他能统一天下吗?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7-30)110

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宋武帝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南宋词豪辛弃疾有一首压轴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有一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是当年宋武帝刘裕北伐时的盛况。

不过,刘裕实际上只是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胜利,并没有完全北伐成功。

公元417年,刘裕从东晋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出师北伐,目标是割据关中一带的后秦。同时,刘裕留下心腹刘穆之坐镇建康,处理军国大事。很快,刘裕就灭掉了后秦,收复了西汉旧都长安。但是噩耗随即传来:刘穆之突然病逝。

当时,刘裕在朝中的地位不是特别稳固,很多人不服刘裕,多赖刘穆之从中斡旋,刘裕才可以放心地去北伐。但刘穆之一死,朝中无人,刘裕必须回师,北伐大业就此中断,刚占领不久的关中,也被大夏国的赫连勃勃夺走了。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刘穆之不死,刘裕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北伐,他真的能统一天下吗?

首先,咱来看看刘裕消灭后秦之后,天下还有几块势力。

实力最强的,自然就是刘裕控制的东晋,还有西北的凉州,也就是现在的甘肃附近,张掖以西是西凉,也就是唐朝皇帝乱认祖宗的那个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地盘;西凉以东,是匈奴枭雄沮渠蒙逊控制的北凉;北凉以东,现在的内蒙古西南部、宁夏、陕西北部,就是著名的赫连勃勃的大夏国。

宋武帝刘裕如果坚持北伐,他能统一天下吗?

不过,这三个小国加在一起都无法与刘裕的东晋相比。

东晋当时的疆域,北边的东线抵达黄河,西线已控制关中,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云南、贵州,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兵源和战争资源都没有问题。

西凉只有酒泉、敦煌少数几个郡,人口稀少,北凉也一样,也就武威、张掖等少数几个郡,而大夏国干脆就是一个游击队,骑着马,打到哪儿算哪儿。

刘裕如果坐镇长安,刘穆之在江南筹集的兵源、粮草、战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关中,刘裕就是和西凉、北凉、大夏国打消耗战,不用动刀兵,这三个小国都撑不了多久,早晚是刘裕的囊中之物。

刘裕基本上能控制河西地区,但是,他统一天下的梦想,可能也就此终止了。因为接下来,刘裕要面对东晋最强悍,也是最难对付的敌人——鲜卑拓跋氏建立的北魏。

西晋后期,鲜卑拓跋氏在内蒙古中南部建立了代国,公元376年,前秦天王苻坚出兵灭了代国,但十几年后,前秦在淝水之战惨败,迅速崩溃,而代王拓跋什翼健的孙子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北魏的立国之战,发生于公元395年,就是著名的参合陂之战。是役,北魏全歼当时最强对手后燕的主力,后燕从此衰弱,最终为北魏所灭。就在刘裕北伐后秦的时候,北魏已占领山西、河北、京津、豫北地区,以及“本部”内蒙古中部。

论面积,北魏自然不如东晋,但如果比起战争资源,北魏一点也不逊于东晋。就人口而论,河北、山西都是人口稠密地区,尤其是河北,比如冀州、赵郡、魏郡、常山郡、中山郡,当时都是经济发达地区。

如果比木材、竹子、盐铁,可能东晋资源要多于北魏,但是,东晋缺少一种冷兵器时代极为重要的战争资源——马匹。而北魏则可以说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马匹。

北魏控制着内蒙古中部,这里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马匹多到数不清。刘裕虽然也有一部分骑兵,但和北魏几乎取之不竭的骑兵资源相比,可以说不值一提。

另外,北魏正值建国以来的上升期,皇帝是拓跋嗣,非常聪明,会用人,将相士兵乐为之用,而且文有北魏版的诸葛亮——崔浩,武有长孙嵩、穆崇、奚斤、叔孙建、于栗磾,这些人的实力,不在东晋那帮强将檀道济、王镇恶、沈田子、沈林子等人之下。

而且,面对气势汹汹的刘裕,北魏上下其实并没有把他当回事。刘裕刚伐后秦时,齐郡太守王懿降魏,上书给拓跋嗣说:“刘裕现在洛阳,只要魏军出兵截断刘裕回江东的归路,刘裕可一举擒之。”但拓跋嗣暂时还没有与刘裕开战的打算,但也肯定了王懿的想法。

这说明,魏军是有实力切断刘裕归路的,一旦真这么做了,不说晋军一定会败,至少在军心上会受到很大影响。毕竟,晋军都是江东子弟,军心一旦散了,仗就不好打了。

还有一件事,北魏本来不打算放刘裕过黄河,但被刘裕敲打了一下,学乖了,同意刘裕借道伐秦。但是,拓跋嗣也给大将长孙嵩下令:挑选精兵强将,做好与晋军决战的准备。如果刘裕真的要伐秦,长孙嵩就率军南下进攻徐州,切断刘裕的归路。

拓跋嗣之所以按兵不动,是错误地学了魏文帝曹丕的“坐山观虎斗”。三国时,刘备伐吴,曹魏不趁机攻吴,而是让二虎相争,然后魏收渔翁之利。拓跋嗣也是这么考虑的,让晋、秦大战,等到两败俱伤时,北魏再出来收拾残局。拓跋嗣相信,只要晋、秦两败俱伤,他就能随时割下刘裕的头。

拓跋嗣这么想,绝不是异想天开,他是有足够的实力的。

刘裕灭掉西凉、北凉和大夏国后,从理论上,他可以从西线(黄河南北走向)与南线(黄河东西走向)同时进攻北魏。但是,北魏的兵力,是可以做到两线作战的。如果刘裕下决心要灭魏,势必要和魏打持久战,同时必然会消耗东晋大量的国力。东晋的国力能支撑多久,以及东晋人对战争的忍耐力有多久,这都是未知数。

其实,刘裕在江东的统治并不牢固,即使有与上层士族关系不错的刘穆之坐镇,还是有很多人不服刘裕。这些人对灭魏统一天下没什么兴趣,但他们绝对不能接受灭魏而导致自己的利益受损,否则,必然在东晋内部给刘裕添乱,这是刘裕无法承受的。

所以,综合来看,刘裕要消灭北魏,北伐成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907/265303.html

“宋武帝刘裕如果坚持北伐,他能统一天下吗?” 的相关文章

刘长作为汉文帝的弟弟 汉文帝为何容不下他

刘长作为汉文帝的弟弟 汉文帝为何容不下他

对汉文帝为什么容不下兄弟刘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前174年,汉文帝把弟弟刘长谪徙蜀郡。途中,刘长被装在囚车中没有自由,有人送来饭菜他拒绝食用,不久便饿死。后来有人编歌谣嘲笑汉文帝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谷,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那么,汉文帝真的容不下兄弟...

刘备真的不待见刘封吗 刘封的能力又是什么样的

刘备真的不待见刘封吗 刘封的能力又是什么样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努力向前的刘封,到底受不受刘备待见?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二次占据徐州时,彻底与曹操闹掰,刘备连续杀了曹操好几元大将,此时二人已成为敌人,在曹操强有力的攻击下,刘备到处逃窜。刘关张正式相聚之前。关羽率先找到刘备,并且带刘备去古城与张飞相聚。在路...

庄青翟是如何成为汉朝宰相的?他与张汤之间有何恩怨

庄青翟是如何成为汉朝宰相的?他与张汤之间有何恩怨

丞相,是古代职位最高的官,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称誉,在一般人眼中是地位尊崇的。庄青翟,西汉大臣,他的爷爷庄不识以舍人身份跟从刘邦起事于沛县。以骑将职务进入汉中,后以将军身份参与攻打英布。汉高祖六年,获封武强侯。庄青翟承袭了爵位并在汉武帝时期任御史大夫、太子少傅。前119年四月,丞相李蔡坐盗孝景...

孙权不知道杀关羽带来的后果吗 孙权为什么还要那么做

孙权不知道杀关羽带来的后果吗 孙权为什么还要那么做

对孙权为什么会杀关羽难道他不知道这件事情带来的后果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时,诸侯割据!孙权作为当时诸侯中最年轻的一个十八岁就统领了江东,谋略才智非常人能比,连曹操都赞称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的能力自然是出类拔萃,但是也做过错误的决定!襄樊战役...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西晋时期名臣,曾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东吴

王浑(223年~297年),字玄冲,太原郡晋阳县人。魏晋时期名臣,曹魏司空王昶的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浑早年为大将军曹爽的掾吏,高平陵政变后,循例免官,出任怀县县令、散骑侍郎等职,袭封京陵县侯。西晋王朝建立后,加号扬烈将军,历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豫州刺史等职,积...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80年,身为代王的刘恒,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望着眼前巍峨的长安城,刘恒不禁心生感慨。十五年前,他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当时还...

李善长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朱元璋为何要杀他?

李善长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朱元璋为何要杀他?

李善长从朱元璋刚发迹时就跟随他,更是辅佐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李善长,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元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时开始辅佐朱元璋,成为朱元璋麾下的首席文臣。吴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称吴王是在公元1364年,直到小明王...

有哪些与王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有哪些与王敦相关的轶事典故?他的一生有哪些成就?

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治书侍御史王基的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善于清谈,迎娶襄城公主,授驸马都尉,历任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支持晋惠帝复位,授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卿、侍中,...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