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在北方为什么没有?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08-06)150

明末清初,认为北方没有因为“剃发令”而引起反抗,那只是一种错觉。

比如,山东高苑的谢迁起义;山东榆园军的反清斗争;山西大同总兵姜瓖在山西的反清运动;延安营参将王永强陕北起兵反清;甘肃 *** 将领米喇印、丁国栋的抗清运动,等等,数不胜数。

在大顺朝政权统治的短暂时间里,农民没有了沉重的赋税,如释重负,原本到处“土贼蜂起”的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一度出现了“太平景象”。

清军入关以后,公开宣布维护地主豪绅的利益,为了对付李自成、张献忠和南明的敌对武装势力,恢复征粮征赋,新旧官绅有恃无恐的大搞反攻倒算,因而导致了各地自发性的武装反抗烽火连天,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甚至超过了明末崇祯时期。

清廷的“剃发令”一下达,官绅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忍气吞声乞怜于清廷;一部分由依附于清廷转变为公开,或者是秘密的反清。

也正是因为有了北方这些反清武装的斗争,牵制了大量的清军,这才延长了南明政权的生存时间。

那为什么北方的反清一直被忽视,或者说是一直给人一种没有反清斗争的错觉呢?

因为南明的几个政权都是在南方建立的,并且清朝和南明的对峙也主要发生在南方,所以才有了北方没有反清运动的错觉。

关于清初的剃发问题,其实有很多知识盲点,甚至可以说,很多争论完全是鸡同鸭讲。

譬如,很多人讨厌电视里的大辫子戏,并对教科书里宣扬的丑陋的辫子厌恶至极,便以为清初江南反抗清廷是反对留辫子,事实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要说的之一个问题是,清初江南反抗的并非是留辫子,而是薙发,也就是前额剃发。因为按照儒家传统,身上毛发受之父母,是不可以剪剃的。

在古代,只有那些看破红尘的和尚或者犯罪的人,才会剃发,普通人剃发,是被认为是一种极大的侮辱,这才是清初在江南引发反抗的原因。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引起反抗的是薙发,即前额剃发,而不是留辫子!留长发是 *** 的传统习俗,辫子只是绑扎一下,和反抗几乎没有关系。

另外,所谓反抗薙发的嘉定三屠,很大程度上说,薙发也只是诱因,真正引发镇压的,其实是反叛。

而且,嘉定被镇压的烈度并不高,否则也不至于一屠完了还有二屠,二屠完了还有三屠,三屠完了,人还很多。如果真是屠城,一次就够,哪能屠三次呢。

这里,在透露一点小秘密,其实现在提到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清末革命党为了反清而大肆夸大甚至伪造的历史,真实的历史远没有那么严重。

就说问题里说的, *** 真因为薙发问题而引发了大范围的反抗吗?答案是否定的,根本就没有。

原因很简单,清廷根本没有在全国范围里强力推行这一政策,而事实上,以农业社会的治理机制,清廷权力最多也只及于县,县以下基本靠士绅治理,也做不到强力薙发。

也就是说,目前宣传的嘉定三屠,其本质就是造反,所谓反抗薙发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并非事实本身。

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在北方为什么没有?

认真说,在清朝以后,中国人薙发留辫其实有一个过程,也就是说,首先是从读书人开始的,因为读书人是求官的,求官必须服从朝廷政令,因而这一群体最早薙发留辫。

然后,这一风气蔓延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在士人的带领下,薙发留辫才最终变成普通人的习俗。

如果不相信,可以看一下《康熙耕织图》,从中就可看到,很多农夫在康熙面前也还是老样子,卷着长发,并没有薙发留辫,这还是在康熙时期并且就在康熙面前!

哪有不薙发留辫就得杀头的说法?!分明是革命党没知识,胡说八道嘛!

换言之,薙发留辫是一个习俗,更是一个过程,可能经过了上百年才形成,直到乾隆年间才最终定型,成为绝大多数国人接受的习俗。

这个解释,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请不要被无知的革命党和历史民科们误导,谢谢!

科班出身,保证不坑你。要坑,也绝不商量!

在清朝(后金)以前,金人南下的时候,也是攻占一座城池,就勒令所有居民髡发。如有不从者,必死。当时的东北居民无论如何不能接受髡发这种行为,于是争相反抗。有镇江(辽宁丹东)、复州(辽宁瓦房店)、海州(辽宁阜新)、金州(大连)、盖州(营口),宁死不剃头。

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在北方为什么没有?

金朝已经占据了这些城市,譬如镇江,属于辽东,还群起杀了金人的使臣。于是金朝下令大将乌尔古岱等人,率领军队前往查验。说只要把为首的几个人交出来就没事,只要剃了头,各归各家,什么事都没有。可是镇江人没听那一套,拒不配合,于是金兵立即开始了大屠杀,拒绝剃发的百姓纷纷投死鸭绿江。

那么一些人张嘴就说,啊,北方人不反抗。

奴性。

你是真知道啊还是假知道?

对得起殉难的满城百姓么?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必须要说,即,金人在东北时,拒绝剃发的东北人民可以往南跑。江南之屠时,里头也有落难的百姓。可是一旦过了江,整个明朝都消失了,逃无可逃的时候,就不会跑了。明明可以往山东明朝统治区跑,不必投鸭绿江,那就不投。除非已无退路,如镇江百姓投鸭绿江。

金人到北京,说是替明朝除贼,干掉李自成,逢迎明朝太子进京。百姓来迎接,结果发现来的是金人王爷多尔衮。错愕之间,多日后下令剃发,北京人不肯,又下令不剃发者杀,于是北京百姓纷纷外逃。关闭城门内困百姓,反抗的已死,还有消极反抗的,更改剃发样式,同样是死。

金人到山东,遭遇民间武装顽强反抗,名曰榆园军。清顺治二年(1645),先后攻克曹州(今山东荷泽)、濮州(今范县西南)、定陶、城武(今成武)四城,拥立明代忠义王建都曹州为鲁王,改元天正元年,连克巨野、东明。清朝调集了两省重兵围攻两月,没见效,顺治四年,山东义军大破大名府,最终到顺治十二年,金人采取决黄河大堤的方式围困榆园,后义军大部死难。

整个东北,普通百姓的反抗未成系列,但不是没反抗,反抗形式是死难或者逃亡。山东、山西、河北等地,被纠集起来的百姓,则拥戴明朝皇子,形成军队,重创金人,坚持十余年。而到了南方,有士人牵头的城市,多满城殉难。

譬如江阴有阎应元、陈明遇,扬州的士子,均形成了一股绳。殉难者有骨气,未殉难者呢?被困闭在城内而没有牵头人的,不得已而髡发者也很多,有迟疑者会被砍死,这种情况下,多半是家族中为诗书之家,有满门闭门自焚而死的。

许多儒生和士子,躲避到深山中不问世事,以明朝遗老自居。还有的积极牵动消极反抗行动,金人规定必须剃发,那么整个清朝,所有百姓正月里就偏不剃发,号曰“思旧”,后被讹传为“死舅”。

总之,不要因为地域优越感就去想当然地去挑动纷争。北方的反抗是很激烈的,也不是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不要靠想象去抹黑那些殉难的古人。不要在这种事上搞地域黑,这很恶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08/266457.html

“清廷剃发令在南方引起强烈反抗,在北方为什么没有?” 的相关文章

崔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饱受爱戴,位列三公

崔林:三国时期曹魏大臣,饱受爱戴,位列三公

崔林(?-244年),字德儒,清河郡东武城人。汉末三国时期曹魏大臣,中尉崔琰从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出身清河崔氏。在曹操平定冀州时被授为坞县县长,迁冀州别驾、丞相掾属。曹操成为魏王后,担任魏国御史中丞。魏文帝即位后,历任尚书、幽州刺史、河间太守、鸿胪卿。...

郑颢是谁?他为何会娶万寿公主为妾?

郑颢是谁?他为何会娶万寿公主为妾?

郑颢是唐朝人士,货真价实的贵门之子,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俗话说人生有两大喜事让人难忘,一个是“洞房花烛夜”,一个是“金榜题名时”。大中四年(850年),状元郑颢与万寿公主成婚,成为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可在这大喜的日子里,郑颢却闷闷不乐,对宰相媒人白敏中恨之入骨。为何郑颢会怨恨让...

汉水之战,赵云说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是什么意思?

汉水之战,赵云说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是什么意思?

赵云,汉末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刘备五虎上将中,赵云一向以沉稳著称,和关羽的傲、张飞的猛,有明显不同。汉水之战,赵云勇救黄忠,以少胜多,曹操都败在赵云手下。五子良将中的徐晃和张郃甚至都不敢和赵云交手。赵云救回黄忠之后,曹操率兵追来,赵云说了一句很霸气...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为人恪守正直,礼贤下士

董允: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为人恪守正直,礼贤下士

董允(?~246年),字休昭,南郡枝江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掌军中郎将董和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其父董和跟随刘璋,担任益州太守。刘备册立太子刘禅,以为太子洗马,后为黄门侍郎。延熙六年(公元243年),加辅国将军。延熙七年(公元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担...

秦始皇穿的龙袍是黑色的 后世皇帝为何没有人敢穿

秦始皇穿的龙袍是黑色的 后世皇帝为何没有人敢穿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穿的黑色龙袍,为什么后世皇帝不沿用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秦始皇嬴政,身上的话题总是讲不尽!他扫灭六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朝代,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筑长城,有人说他是暴君,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是非功过自留待后世评说!秦始皇剧照相信大家看过的影...

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灭掉赵国会怎样?

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灭掉赵国会怎样?

历史上,白起曾经提出一股作气灭赵的建议,当时秦王未采纳。那么白起当年要是“不受君命”,直接在长平之战后灭掉赵国会怎样?历史会改写吗?秦国攻击韩国野王,使得上党郡变成了一块“飞地”,韩国为了破财免灾,向秦国请求割地求和,将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但是上党郡郡守冯亭不尊王命,主动献城给赵国。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

孙贲:东汉末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贲:东汉末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孙贲(?—210年或219年),字伯阳,吴郡富春人,孙坚同母兄长孙羌之子,孙策和孙权的堂兄,东汉末年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孙贲父母早死,弟弟孙辅还是婴孩,孙贲独力养育孙辅。孙贲初时为郡督邮守长,孙坚于长沙起兵,孙贲弃官跟随孙坚。孙坚后战死,孙贲统领孙坚部众...

顾邵: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博览群书,以善于识人为名

顾邵: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博览群书,以善于识人为名

顾邵,字孝则,吴郡吴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大臣,丞相顾雍长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博览群书,与舅舅陆绩齐名,胜过陆逊、张敦、卜静等人。名声广扬,远近闻名,孙权将孙策之女许配于他。以善于识人为名,官至豫章太守。人物生平顾邵博览群书,少年时与舅舅陆绩齐名,胜过陆逊、张敦、...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