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被覆体,以女子取暖,盘点古代取暖方式
不是所有的朝代,都像我们这个时代一样,冬季充满阴霾、雾霾、重度雾霾。但是冬天的风雪,却无关朝代经久寒冷!在古代连秋裤都没有,古人又如何取暖渡过严冬?
烧炭火取暖
在古代, *** 丝人家用土炕或泥制的盆装烧火做饭剩下的灶灰来取暖。若王思聪生活在古代,他家便是用木炭来取暖,他家不仅取暖的材料比人家高档,连装木炭的器具也都得更加精致和考究,不同器具有不同的分工,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
烧炭火取暖也是宫中最主要的取暖方式。和帝王家比,土豪思聪家用的木炭都弱爆了。帝王家用“西凉国进炭百条,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 。
裘衣、粗麻衣服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孟尝君之一次见秦王,进献了狐白裘,狐裘非常珍贵,狐白裘则是取自狐腋下的纯白皮毛,集腋成裘,更是狐裘中的上品。
其实,裘并不是古代贵族的专利,它根据材质的不同贫富皆宜,算是古代最常见的冬季服饰。有钱人家穿狐皮、貂皮、豹皮所制的裘衣,轻薄保暖。贫苦人家取暖就只能选择鹿裘、羊裘、狗裘。
《周礼》中还特别规定,因为裘属于亵衣,穿的顺序为:内衣-裘-裼-袭,一定要在裘外面罩上裼衣防止兽毛外露。
纸被覆体
唐代就有用纸做的被子。诗人徐夤在《纸被》诗中写道:“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绵”。称赞纸被比丝绵还要暖和,但是盖纸被并非诗中所言那般浪漫,纯粹是因为读书人囊中羞涩盖不起丝绒绵被,所以“赤眉豪客见皆笑,却问儒生直几钱”,被腰包鼓胀的土豪们讥笑。
苏轼对纸被的保养很有研究,在《物类相感志》中写道:“纸被旧而毛起者将破,用黄蜀葵梗五七根,捶碎水浸涎刷之,则如新。或用木槿针叶捣水刷之亦妙。”用植物材料兑水刷洗纸被,既环保无污染,又省钱。
汤婆暖脚
脚婆也被称作汤婆或者锡夫人,是用铜或者锡制成的扁形瓶状的暖水袋,是如今塑料热水袋的前身。黄庭坚在《山谷集》里有《戏咏暖足瓶》,称“少姬暖足卧,或能起心兵。千金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感慨让女仆同床而眠,不如买个脚婆能让人心无杂念的安睡。
洪迈的《夷坚志》记载,南宋时有官员在四川购置一个铁制的汤瓶,“价钱七百五十”,卖主称价格绝对实惠,谁买谁回家偷着乐,自己纯属赔本赚吆喝。
数九、画九
北方流行“窝冬”,除了家人、朋友围坐火盆聊天之外,还有另外的寒中作乐方式——数九。
“一九二九,缩脚缩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七九八九,摇脚摆手;九九八十一,老农田中犁。”数九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为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与数九差不多的冬日消遣方式还有画九。一入冬,有些人就开始画素梅,从冬至起,每日染红一朵梅花,谓之“九九消寒图”。也有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的,谓之“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格满则寒消,春暖而花开。
花椒房 保暖一级棒
在秦汉时,冬天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房间已出现“温调房”。 当时一般皇家贵族都有这样的房间。 有一种说法是“以椒为泥涂室”。当时花椒已被视为一种防寒保暖材料,捣碎和泥,制成墙壁保温层。房间墙壁还挂有锦绣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西域进贡毛毯,设火齐屏风,还用大雁羽毛做成幔帐。
另外,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还想到了更科学的 *** 为皇宫供暖。其中一种就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
取暖神器,炉不撒手
手炉用来暖手。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甚至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熏炉是用陶土或铜铁制成的贮火器具,宫里使用的一般为铜质,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铁 *** ,室内使用。
炭气逼人,分炭按尊卑
清乾隆年间的冬天,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地位不同,长幼尊卑有别,给予的温暖也就不同。
荒唐放纵,以女子取暖
和前面相比,古代一些达官贵人的取暖方式真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他们想出用女子来取暖的 *** 。
岐王,也就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杜甫《江南逢李龟年》里的那句“岐王宅里寻常见”说的就是他。每到冬天冻手时他不去烤火,而是叫来年轻美貌的宫女,把手伸进她的怀里贴身取暖,美其名为“香肌暖手”。
同是唐玄宗弟弟的申王,每到冬日有风雪苦寒的时候,就让宫女们密密地围坐在他的周围来抵御寒气,并称之为“妓围”。当然,申王身体硕大,没有十几二十个宫女是遮挡不住的。
与申王的“妓围”有的一拼的是杨国忠,也就是杨贵妃的哥哥,他的“肉阵”。每到冬天,杨国忠出行的时候,就从婢妾里选取身形肥大者,排成一行走在他前面,为他遮风,称为“肉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