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被武则天诬陷与亲姥姥 *** 的风流小生是谁?

中国历史5年前 (2019-11-05)310

武后提出的罪状书,首要的一条就吓人一跳,说武敏之“烝于荣国夫人”,什么叫“烝”,与长辈女性通奸谓之烝。杨老太太是武敏之的亲姥姥,都七老八十了,能与自己的亲外孙 *** ?真是匪夷所思!

武氏兄弟因为与武则天不和而相继消殒,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武后是否考虑过继续援引外戚的问题呢?当然有过。

被武则天诬陷与亲姥姥乱伦的风流小生是谁?

*** 配图

早在两位亲哥哥因忧惧而死之后,武则天就想到了这一点。从父亲武士彟那里承袭下来的周国公一爵,现在空出来了,她决定不交给哥哥的儿子去继承,而是要交给姐姐的儿子、外甥贺兰敏之来做。

她把贺兰敏之叫到寝宫,和他密谈了这个想法,决定让贺兰敏之改为母姓,也就是改叫武敏之,袭周公爵,加弘文馆学士、散骑常侍。

这是武则天精心策划的移花接木之策。文水武氏一脉,她从内心反感之;自己所生的儿子,先天就是李唐正统的维护者(无论他们主观上想如何);想要在血缘亲族内找到依靠力量甚至后备军,就只有考虑母亲杨氏的这一脉。

历史的诡异处就在这里,就目前来看,任何政治势力都不足以挡住武则天上升的脚步了,然而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祖宗礼法”,却把这位女强人始终堵在了一个死胡同里——她物色不到合适的接班人。

这个贺兰敏之,是个初唐的绝佳人物,翩翩公子一个。他的命运,由于和武则天搅在了一起而暴起暴亡、倏忽而逝,也是颇令人感慨的。

他的文才,着实不错。据说,2007年江苏省的高考语文卷,文言文的试题就来自他亲撰的笔记小说《三十国春秋》。

贺兰敏之仕途之所以顺利,据推测,与武后之母杨老太太喜爱这个外孙有关,同时也与高宗宠爱他母亲韩国夫人和他姐姐贺兰氏有关。

武则天对他显然也颇为看好,想把他培养成政治新秀。当初的拥立功臣都已老去,朝中一定要有能接替的新贵才行。虽然武则天与姐姐韩国夫人之间关系微妙,民间对韩国夫人的暴死也有流言飞语,但武则天吃准了贺兰敏之不会不为利益所动。

她猜对了!贺兰敏之对武则天的器重果然大为感激,竟叩头谢恩至流血。从此朝夕跟随,“坐为师友,入作腹心”,成了武后跟前的大红人。

俊美少年,文采斐然,官运亨通,上级独宠。这些好运气要是集中在一个人身上,怕不是好事——他要担不起!

被武则天诬陷与亲姥姥乱伦的风流小生是谁?

*** 配图

中国的辩证法,其实两句话就可以概括,一句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是真理,摧你的不仅有不如你者,有时还有亲手把你提拔起来的人。另外还有一句“否极泰来”,那就多少像是安慰言辞了。否极了,就是死嘛,哪会有大善人能让你“泰来”?

贺兰敏之改叫武敏之以后,终于在一件事上被彻底“摧”了,这就是姐姐贺兰氏之死。

贺兰氏被离奇毒死,武敏之进宫来吊唁,高宗泪流满面地对他说:“如何死得如此仓促?你可知道些什么?”

武敏之不答,只是号哭。

有眼线立刻将此情况密报武则天,武则天思之再三,怒道:“此儿疑我!”从此,武敏之就在武则天那里失宠了。

但是武则天并未立刻变脸,她欲擒故纵,一直看着武敏之蹦跳了四年——你自诩风流倜傥,我看是鸟为食亡。显贵子弟没受过磨难,一旦骤登高位,没有能把握得住自己的!

到了咸亨元年(670年),荣国夫人杨老太太死了,转过年,武则天这才动手。她正式上表,提出了一份武敏之违法乱纪的罪状。其中有的罪行,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简直骇人听闻!

武后提出的罪状书,首要的一条就吓人一跳,说武敏之“烝于荣国夫人”,什么叫“烝”,与长辈女性通奸谓之烝。杨老太太是武敏之的亲姥姥,都七老八十了,能与自己的亲外孙 *** ?真是匪夷所思!

但这一条《旧唐书》言之凿凿,《资治通鉴》也予以采信。后世史家多有为此感到迷惑的。有的干脆回避不提这事,有的指为五代时史家编造,还有比较谨慎的,说是实无证据,恐怕是武则天以牺牲自己母亲名誉的手法,来坑害武敏之。但这一说也似乎太玄,总之是特大疑案一桩!

其二,司卫少卿杨思俭(这位也是武后的娘家人)有一女儿,貌美,已由武后选定为太子妃,不日即将成婚。武敏之垂涎其貌,竟将她“逼淫”,也就是给 *** 了。

其三,在荣国夫人府“逼淫”太平公主的贴身宫女。

被武则天诬陷与亲姥姥乱伦的风流小生是谁?

*** 配图

其四,在荣国夫人的丧期内,擅自脱去孝服,在家载歌载舞。

提出这份罪状的时候,是在咸亨二年(671年),高宗按理说应该对武敏之还有着一份顾念之情,但是很快有诏下,将武敏之流放到雷州(在今广东),恢复其本姓贺兰氏。

估计贺兰敏之确实有过不检点之处,因为多才与风流往往是伴生物,不奇怪,但恐怕远没有罪状里说的那么吓人。武后的这些指控,极有可能是夸大,而高宗,大约也是迫于武后的压力才进行了制裁。总之,这流氓分子的帽子,贺兰敏之就算戴上了。直到今天的一些文艺作品里,贺兰敏之还往往以恶少形象出现,十分不堪。

冤就冤吧,自古多才而被嫉的不止他一个。可是,他实在是太冤了,流放走到韶州(在今广东韶关一带),莫名其妙就死在当地官府里了,史籍上有说是“以马缰自缢而死”的(见《旧唐书》),有说是被武后令人用马缰绞死的(见《资治通鉴》)。

朝士中的纨绔子弟,因与贺兰有交往而被流放岭南的,还有一大批。

看来,风流也,富贵也,一个人摊得多了就不是好事也。贺兰敏之即便是什么罪也没有,起码他是太得意忘形了。

光想着有姥姥护着就不怕,眼光未免短浅了一些。

贺兰敏之一死,周国公这顶帽子就找不到人戴了。三年之后,武则天又想用武家的人了,别无选择,便奏请将二哥武元爽的儿子武承嗣从天涯海角召回,袭周国公,任了五品的尚衣奉御,第二个月又越级提为三品的宗正卿(掌皇族事务)。

秋千又荡回来了:武氏一族,还是得用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911/282221.html

“被武则天诬陷与亲姥姥 *** 的风流小生是谁?” 的相关文章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去见李渊时,做了什么样的动作?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去见李渊时,做了什么样的动作?

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资治通鉴》曾记载了“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渊和李世民初次相见的情形。“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今天我们在读这则文字的时候,总觉得非常滑...

和峤: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和峤:曹魏至西晋时期官员,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

和峤(?—公元292年),字长舆,汝南西平人。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曹魏太常和洽之孙,吏部尚书和逌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峤少有风格,常仰慕舅舅夏侯玄的为人,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袭父爵上蔡伯,起家太子舍人。累迁颍川太守,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太傅从事...

诸葛亮临死前真的喊庞德公救命吗 此人到底是谁

诸葛亮临死前真的喊庞德公救命吗 此人到底是谁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临死前大喊庞德公救我,是真的吗?庞德公又何许人也?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直是大家最关注的人,喜欢诸葛亮的人很多,关于他的传说也很多,鲁迅曾说:关羽之义近乎伪,诸葛之智近乎妖,民间也有谚语说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可见诸葛亮的智慧...

乾隆死后为什么选择和令妃合葬 两人是真爱吗

乾隆死后为什么选择和令妃合葬 两人是真爱吗

对乾隆皇帝死后,为何要选令妃合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乾隆三十年,乾隆要第四次南巡,所谓“南巡”就是去江南游玩,顺便找个民间美女调剂一下口味。那拉皇后太了解乾隆了,知道他出去,一定粘花惹草。于是死活不同意,并以“断发”为威胁。在清朝,满人女子断发,是很严重的一种行...

在清朝立国的两百多年时间里 期间为何没有出现宦官专权

在清朝立国的两百多年时间里 期间为何没有出现宦官专权

还不知道:为什么清朝统治200多年没有出现宦官乱局的现象?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中国古代有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那就是宦官,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先秦和西汉时期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宦官才全由阉人担任。宦官作为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又称太监。因为可以长期接...

霍光为何没有选择自己称帝?原因是什么?

霍光为何没有选择自己称帝?原因是什么?

霍光,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西汉权臣。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刘病已无疑算得上是西汉最成功的皇帝之一。他年少当皇帝,身后又无权无势。朝中大臣霍光强势无比,刚废了一个皇帝刘贺,把他扶起来。虽然霍光把他扶起来,但是对他充满了一万分的警惕。他要做得不好,霍光随时...

隆科多为雍正立下大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

隆科多为雍正立下大功 最后为什么会落到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

还不知道:隆科多为雍正登基立下大功,为何会落得个被抄家圈禁而死的下场?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1722年,康熙临终之际,隆科多被任命为顾命大臣。雍正能顺利登基,隆科多功不可没,也因其拥戴有功,隆科多在雍正朝一度位极人臣。但没过几年,他就被自己的亲生儿子告发,落得个抄...

汉景帝为何会请周亚夫吃饭?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汉景帝为何会请周亚夫吃饭?背后有何政治目的?

汉景帝刘启,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有句古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曾是汉代两朝元老,战功赫赫,不论是治理军队,还是官至宰相,都是一位讲原则、讲规矩之人。但恰恰就是因为他的原则性,才出现了汉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