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辽朝四时捺钵制度历史介绍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0-01)150

捺钵是契丹语的译音,契丹语词,意为辽帝的行营。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

作为一种活动习俗,是指辽帝在一年之中所从事的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1]辽帝保持着先人在游牧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

辽朝四时捺钵制度历史介绍

春捺钵

春捺钵也称春水,意为春渔于水,地点一般在长春州(吉林白城市)东北35里的鸭子河泺,又名鱼儿泺,即今吉林省大安月亮泡。《辽史营卫志》对鸭子河泺的描述是:鸭子河泺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长春州东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埚,多榆柳杏林。

宋人王易《重编燕北录》则说:春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十里就泺甸住坐。正月上旬皇帝的车帐自辽上京出发,到达鸭子河泺以后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钩鱼。钩鱼开始以前先派人于河上、下游截鱼,以防逃散。钩得头鱼,即于大帐置酒设宴,皇帝命前来祝贺的女真各部酋长依次歌舞,上寿助兴。

待冰雪消融,天鹅飞回,乃纵鹰捕鹅猎雁,晨出暮归,从事弋猎。其时皇帝冠巾时服,系玉束带,于上风观望。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天鹅受惊而起,左右围骑举旗猛挥。皇帝得到头鹅以后,首献宗庙,祭祀祖先,然后群臣各献酒果,纵饮作乐。

夏捺钵

夏捺钵的主要地点为吐儿山,位于黑山东北。四月中旬皇帝起牙帐,车驾到达夏捺钵所在即将车马停驻山中,皇帝主持北、南臣僚会议,与北面、南面大臣会商决策军国大政。北面、南面官制在中国历史上是辽人与时俱进的大胆创造,可谓首开一国两制的先例。

北面官制以契丹故有的官制为基础而有所发展,又称国制,主要管理同契丹人相关的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制借鉴唐朝官制而加以变通,又称汉制,主要任务是治理州县、掌管财赋、分领汉军。《辽史百官制》称辽朝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 *** ,乃是对于北、南面官制的准确概括。

北、南臣僚会议是皇帝主持的北、南面官更高层的 *** ,会议结束以后皇帝拔牙帐前往行猎地点,游猎张鹰,讲习武艺。契丹官员和少量汉官扈从随行,这样有关契丹人的宫帐、部族、兵机、群牧之政即可由皇帝随时处理;大部分汉官则离开捺钵返回中京,按旨处理有关 *** 的日常政务。

秋捺钵

秋捺钵也称秋山,意为秋猎于山。《辽史营卫志》说秋捺钵在永州西北五十里伏虎林,这里的永州,辽史专家傅乐焕所著《辽史丛考》(中华书局1984年版)认为当为庆州之误。因为穆宗、景宗、圣宗、道宗和天祚帝时的秋山均在庆州,因而伏虎林也应在庆州附近。

《辽史营卫志》在言及秋捺钵时说:尝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景宗领数骑猎焉,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上舍之,因号伏虎林。除了猎虎以外,秋捺钵还有射鹿的安排。每年7月皇帝的车驾到达秋捺钵,皇族与高官分布于山中泺水之侧,待夜将半,鹿饮盐水,令猎人吹角模仿鹿鸣,鹿乃纷纷奔跑而至,于是开始射鹿,俗称舐碱鹿,又称呼鹿。

冬捺钵

冬捺钵在永州东南30里的广平淀,东西20余里,南北10余里,地甚平坦,四望皆积沙,树木多榆柳。由于其地多沙,冬月稍暖,所以皇帝牙帐于此坐冬避寒,召开北、南臣僚会议,兼受北宋及诸国贡礼,得暇时则外出校猎习武。

北宋文学家苏辙使辽时所作《虏帐》诗,曾记述广平淀的冬捺钵:虏帐冬住沙陀中,索羊织苇称行宫。从官星散依冢阜,毡庐窟室欺霜风。舂粱煮雪安得饱,击兔射鹿夸强雄。朝廷经略穷海宇,岁遗缯絮消顽凶。我来致命适寒苦,积雪向日坚不融。联翩岁旦有来使,屈指已复过奚封。

礼成即日卷庐帐,钓鱼射鹅沧海东。秋山既罢复来此,往返岁岁如旋蓬。弯弓射猎本天性,拱手朝会愁心胸。甘心五饵堕吾术,势类畜鸟游樊笼。祥符圣人会天意,至今燕赵常耕农。尔曹饮食自谓得,岂识图霸先和戎。(《奉使契丹二十八首虏帐》,《栾城集》卷一六)

诗中暴露的正统观念固然一无可取,应予否定,不过诗人对于冬捺钵的描绘却形神毕具、惟妙惟肖。至于其中钓鱼的说法,乃是苏辙走马观花而产生的误判,实际上正如程大昌《演繁露》引用久居契丹的思乡人武珪所言当以钩鱼为是,辽人捕鱼的方式与宋人毕竟是大不相同的。

而关于冬捺钵中皇帝行宫幕帐的形制规模,元人所撰《辽史营卫志》则留下了珍贵的实录:皇帝牙帐以枪为硬寨,用毛绳连系。每枪下黑毡伞一,以庇卫士风雪。枪外小毡帐一层,每帐五人,各执兵仗为禁卫。南有省方殿,殿北约二里日寿宁殿,皆木柱竹榱,以毡为盖,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

又以黄布绣龙为地障,窗、桶皆以毡为之,傅以黄油绢。基高尺余,两厢廊庑亦以毡盖,无门户。省方殿北有鹿皮障,帐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寿宁殿北有长春帐,卫以硬寨。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拔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

其中所说的彩绘韬柱,锦为壁衣,加绯绣额和黄布绣龙的豪华装饰无疑蕴涵着中原文化的重要影响,但是便于迁移挪动的毡帐式宫殿却继承了北方民族所居穹庐的古老传统,实际上乃为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相激相融的结晶,从而充分体现了番、汉合一的特点,使其成为辽朝多民族政权的象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010/339312.html

“辽朝四时捺钵制度历史介绍” 的相关文章

马岱: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参与了哪些战役?

马岱: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参与了哪些战役?

马岱,生卒年不详,扶风茂陵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马超的从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早年追随马超大战曹操,反攻陇上,围攻成都,汉中之战等。后在诸葛亮病逝后受杨仪派遣斩杀了蜀将魏延。曾率领军队出师北伐,被魏将牛金击败而退还。官至平北将军、陈仓侯。人物生平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

贾诩如果和司马懿斗智 谁才是更胜一筹的人

贾诩如果和司马懿斗智 谁才是更胜一筹的人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如果贾诩与司马懿斗智,谁更胜一筹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作为三国时代的两个大阴谋家――贾诩和司马懿,他们都诡谲阴狡,智略深长,那么如果两人斗智,谁又能更胜一筹呢?关于司马懿,大家都清楚,他有着超乎于常人的强大毅力,屡挫屡战,坚执不屈。如同伏在草丛中屏...

秦宓: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学者,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秦宓: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学者,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秦宓(mì)(?-226年),字子敕。广汉郡绵竹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学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秦宓善舌辩。早年仕于益州牧刘璋麾下,后降刘备。刘备伐吴时,秦宓劝阻,刘备大怒,欲杀秦宓。因诸葛亮及时求情,才保住性命,仅被下狱,后被释放,拜左中郎将、长水校尉。吴蜀同盟后,...

身为秦国将领的樊於期 樊於期为什么还要选择背叛秦国

身为秦国将领的樊於期 樊於期为什么还要选择背叛秦国

对樊於期身为秦国将领,为什么要叛秦?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兮一去不复返”,荆轲刺秦的故事,想必大家应该都耳熟能详吧。荆轲为什么能够接近秦始皇呢?那是因为他献上了秦国叛将樊於期的头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樊於期本来是秦国非常重要的将领,他的地位甚至...

孔有德是什么人?他能受到重用靠的是什么?

孔有德是什么人?他能受到重用靠的是什么?

孔有德,明末清初将领。原为毛文龙部将,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孔有德生于万历年间,辽东盖州卫人,祖籍山东。孔有德是矿工出身,虽不识字,但“长于弓马”。所以当辽东一带被后金占领后,他便应征入伍,投在明将毛文龙的麾下。由于孔有德“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因此得到毛...

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

商鞅和白起都没有能善终 张仪为什么能够只身而退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同为秦国重臣,商鞅和白起都没能善终,为何张仪能全身而退?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商鞅、白起和张仪都是秦国重臣、功臣,商鞅主持变法改革为秦国发展成为强国奠定了基础;白起为秦国征战一生,斩敌百余万,攻城近百座;张仪出使诸侯,以“横”破“纵”,促使各国亲善...

三国时期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为何不好?背后是何真相?

三国时期魏延和杨仪的关系为何不好?背后是何真相?

在诸葛亮北伐时期,他最信任重用的人有两个,一个是骁勇善战的魏延,另一个则是掌管军务的杨仪。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诸葛亮临终前,安排杨仪、费祎、姜维等组织退军,其中以杨仪为首,并希望魏延领军断后。诸葛亮死后,杨仪让费祎去刺探魏延的态度,魏延希望杨仪可以护送诸葛亮灵柩回...

赵达:三国时期东吴术士,研究九宫一算术数

赵达:三国时期东吴术士,研究九宫一算术数

赵达,洛阳人,三国时期东吴方士,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灵,属于六十甲子神之一。与刘惇、吴范、严武、曹不兴、皇象、宋寿和郑妪合称东吴“八绝”。其妹妹为孙权之妾。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赵达从小他就跟随汉朝侍中单甫求学。他认为东南方向有帝王的征候,可以躲避灾难,因此离开家乡南渡长江...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