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吗?龙卷风的力量有多强大?

中国历史4年前 (2020-12-11)600

在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龙卷风过境的场景,龙卷风的力量特别强大,可以卷起海水,吹走房屋,关于龙卷风的知识,你知道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吗?龙卷风的力量有多强大?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

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阿得莫尔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两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路上行走,车夫坐在车上,由于天气闷热,他打起了瞌睡,突然一声巨响把他惊醒。睁眼一看,两匹马和一根车辕都已经无影无踪了,而自己和车子却是安然无恙。

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对夫妇也遭到过这种厄运。在1950年的一个晴朗的夏日,他们躺在床上休息。一声刺耳的巨响将他们惊醒,他们俩起来看一看什么也没有发现,以为这声音是梦中听到的,于是重新又躺了下来。但是,他们忽然发现他们的床已被弄到荒无人烟的旷野,周围没有房子,没有任何建筑物,也没有牲畜。只有一只椅子还留在他们的旁边,折叠好的衣服仍好端端地摆在上面!据说这件怪事的罪魁祸首是龙卷风。

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吗?龙卷风的力量有多强大?

龙卷风是云层底部下垂的漏斗状的云柱及其伴随的非常强烈的旋风。文献上记载的下银币雨、青蛙雨、黄豆雨、铁雨、虾雨,还有血淋淋的牛头从天而降等现象,都是龙卷风把地面或水中的物体吸上天空,带到远处,随雨降落造成的。

龙卷风中心气压极低,中心附近气压梯度极大,产生强大的吮吸作用。当漏斗伸到陆地表面时,把大量沙尘等物质吸到空中,形成尘柱,称陆龙卷;当漏斗伸到海面时,便吸起高大的水柱,称水龙卷或海龙卷。龙卷的袭击突然而猛烈,产生的风是地面上最强的。

在强烈龙卷风的袭击下,房子屋顶会像滑翔翼般飞起来。一旦屋顶被卷走后,房子的其他部分也会跟着崩解。龙卷风的强大气流还能把上万吨的车厢卷入空中,把上千吨的轮船由海面抛到岸上。在美国,龙卷风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仅次于雷电。它对建筑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经常是毁灭性的。

1925年3月18日,一次有名的“三州旋风”遍及美国密苏里、伊利诺伊和印第安那三个州,损失达4000万美元,死亡695人,重伤2027人;1967年3月26日,上海地区出现的一次强龙卷,毁坏房屋1万多间,拔起或扭折22座抗风力为12级大风两倍的高压电线铁塔;1970年5月27日,一个龙卷风在湖南形成后经过沣水,在沣水的江心卷起的水柱有30米高、几十平方米大,河底的水都被吸干了。

龙卷风在世界各地都曾出现过,中国龙卷风不多见,而在美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日本出现的次数却很多。龙卷风在美国又叫旋风,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吗?龙卷风的力量有多强大?

1879年5月30日下午4时,在堪萨斯州北方的上空有两块又黑又浓的乌云合并在一起,15分钟后在云层下端产生了旋涡。旋涡迅速增长,变成一根顶天立地的巨大风柱,在3个小时内像一条孽龙似的在整个州内胡作非为,所到之处无一幸免。

龙卷风旋涡竟然将一座新造的75米长的铁路桥从石桥墩上“拔”起,把它扭了几扭然后抛到水中。事后专家们认为,这次龙卷风旋涡壁气流的速度已高于音速,威力巨大。当雷暴云形成并迅速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时,就会产生破坏力巨大的龙卷风,将海水抛向高空,同时伴随着强烈的闪电。

1896年,美国圣路易市发生过一次旋风,使一根松树棍竟轻易穿透了一块一厘米左右的钢板。在美国明尼苏达州,1919年也发生了一次旋风,使一根细草茎刺穿一块厚木板,而一片三叶草的叶子竟像模子一样,被深深嵌入了泥墙中。

更让人不解的是一次龙卷风将坐在家中的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大儿子和小儿子吹到一条沟里,而她的次子则被刮走不见影踪,直到第二天才在另一个市被找到。尽管他吓得魂不附体,但丝毫未受损伤。令人奇怪的是,他不是顺着风向被吹走的,而是逆着风被吹到那个市的。

当龙卷风将旋转的气柱伸向地面,它中心的气压比正常大气压低几百毫帕,当气旋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内的空气向低气压区突然冲出,引起猛烈的爆炸。此图反映了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小城镇在龙卷风过后的狼藉景象。

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吗?龙卷风的力量有多强大?

尽管人们早就知道龙卷风是在很强的热力不稳定的大气中形成的,但对它形成的物理机制,至今仍没有确切的了解。有的学者提出了内引力——热过程的龙卷成因新理论,可是用它也无法解说冬季和夜间没有强对流或雷电云时发生的龙卷风。

龙卷风有时席卷一切,而有时在它的中心范围内的东西却完好无损;有时它可将一匹骏马吹到数千米以外,而有时却只吹断一棵树干;有时把一只鸡的一侧鸡毛拔完,而另一侧鸡毛却完好无缺,龙卷风造成的这些奇怪现象的原因至今都不清楚。

龙卷风的风速究竟有多大?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龙卷风发生至消散的时间短,只有几分钟,最多几个小时。作用面积很小,一般直径只有25〜100米,在极少数的情况下直径才达到1000米以上,以至于现有的探测仪器没有足够的灵敏度来对龙卷风进行准确的观测。相对来说,多普勒雷达是比较有效和常用的一种观测仪器。

多普勒雷达对准龙卷风发出微波束,微波信号被龙卷风中的碎屑和雨点反射后再被雷达接收。如果龙卷风远离雷达而去,反射回的微波信号频率将向低频方向移动;反之,如果龙卷风越来越接近雷达,则反射回的信号将向高频方向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多普勒频移。接收到信号后,雷达操作人员就可以通过分析频移数据,计算出龙卷风的速度和移动方向。为了制服龙卷风,预测龙卷风,人们正努力探索龙卷风形成的规律,以解开这个自然之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012/351627.html

“龙卷风是如何形成的吗?龙卷风的力量有多强大?” 的相关文章

梁士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功绩?

梁士彦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有何功绩?

梁士彦,字相如,北周大臣、名将。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建德四年(575年),北周武帝发动灭北齐之战。此战之中周武帝意志不坚加上身有微恙,于是中途退军。为了巩固此次伐齐之战的成果,周武帝于是留梁士彦镇守晋州。正是梁士彦死守晋州,力挫北齐,这才使周武帝信心...

秦二世在位三年就灭亡 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

秦二世在位三年就灭亡 这一切到底是谁的错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二世仅仅在位三年,秦朝进覆灭,这到底是谁之过呢?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如果把中华文明的大一统政策看成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现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成年人,那么秦朝只是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你能指望一个婴儿有多少正确的做法吗?犯错才是正常的。无数后人...

诸葛亮三气周瑜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诸葛亮三气周瑜到底是怎么回事?真相是什么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诸葛亮“三气周瑜”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里,正史没有这一出。周瑜之所以被气到吐血,实则为气上加气,导致旧伤严重复发而亡。诸葛亮“穷追猛打”《三国演义》将正史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的...

磨盘山之战吴三桂最后的结局如何?如何逃出生天?

磨盘山之战吴三桂最后的结局如何?如何逃出生天?

磨盘山之战,是南明与清朝发生的最后一次决战。 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接着往下看众所周知,磨盘山之战,吴三桂死里逃生,主要是由于南明内部出现叛徒,导致吴三桂在磨盘山死里逃生。一、南明的“劫数”随着清军入关,明朝气数消失殆尽。明朝共传16帝,历时276年。历经洪武之治、仁...

朱元璋明明有26个儿子 朱元璋为何偏偏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朱元璋明明有26个儿子 朱元璋为何偏偏传位给孙子朱允炆

还不知道:朱元璋有26个儿子,却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究竟是何原因?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在战场上拼杀到后来建立明朝,这一路走过着实是不容易,然而朱元璋在选定皇位继承人时,却是令所有人出乎意料,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要知道朱元璋有26个儿子,为何偏偏将皇位传给...

都知道魏忠贤势力极大 崇祯是怎么轻易除掉魏忠贤的

都知道魏忠贤势力极大 崇祯是怎么轻易除掉魏忠贤的

还不知道:都知道魏忠贤权倾朝野,为何17岁崇祯轻易地就除掉了他?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有言:“其下者,则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如秦之赵高,汉之十常侍,唐之卢杞、李林甫,宋之蔡京、秦桧、韩侂胄,明之刘瑾、魏忠贤,穿窬斗筲,...

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 曹操就没有兵力优势吗

汉中之战曹操为什么会被刘备打败 曹操就没有兵力优势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兵力在汉中之战中有没有优势?为什么还是被刘备打败?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汉代末年至三国时期,曹操集团和刘备集团在陕西汉中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汉中之战。这场战斗以刘备获得胜利、占据汉中而结束。但是,这场战争给历史留下了很多悬念,让人们至今津津乐道。比...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里,秦国占了两个位置:白起和王翦。那么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这是因为白起是所向无敌的杀神,而王翦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为求生只能自污的王翦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生于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境内。别看王翦出生时家境贫苦,然而他的祖上却大有来头。往前推15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