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揭秘天祚帝耶律延禧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4年前 (2021-02-22)190

天祚帝怎么死的

天祚帝耶律延禧,公元1101年封诏登基为帝,在位25年,亡国后被金兵俘获。那么天祚帝怎么死的?是被金兵俘获杀死还是病死的呢?

揭秘天祚帝耶律延禧怎么死的

纪录片《长城》耶律延禧

天祚帝登基后,荒淫无道,终日不理朝政,任用奸臣,朝廷上下乌烟瘴气,内部矛盾蓄势待发。那天祚帝怎么死的?其中有何种渊源?公元1112年,天祚帝仗着辽国强势便对边疆的女真族进行羞辱,在宴会上让女真族酋长跳舞助兴,这对于女真族酋长来说是莫大的侮辱,辽、金两国就此结下了梁子。自此之后,完颜阿骨打就萌生了反叛之意,女真族开始积蓄力量,准备蓄势待发。另外一方面,辽国内部贵族之间纷争不断,百姓生活困难,民心散失,各族都有了反抗之心,于是给了完颜阿骨打一个趁虚而入的机会,于是女真大败辽国,天祚帝被迫逃亡。直到公元1123年,南京失守,金兵入驻,辽国已经回天乏力,耶律延禧被金兵所掳。

天祚帝是如何死的?关于他的死说法各一。《辽史》中记载,天祚帝被金俘获后,抑郁成疾,没有多少日便病死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耶律延禧被俘获后,金朝的帝王命令天祚帝参加与宋朝的马球比赛,天祚帝想要趁乱骑马冲出重围逃跑,但是被乱箭射死,于是就被乱马踩成一滩肉泥而死。天祚帝的死也标志着辽国两百多年的基业毁于一旦,家破国亡,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

天祚帝抛六女

天祚帝有六个女儿,分别是耶律骨欲、耶律余里衍、耶律斡里衍、耶律大奥野、耶律次奥野,还有一位不详,这六位公主最后在金国攻破辽国后被俘,这也就是所谓的天祚帝抛六女。

揭秘天祚帝耶律延禧怎么死的

天祚帝耶律延禧剧照

天祚帝登基之后不思朝政,一味放纵,致使朝政荒废,内部矛盾激化,各部族势力蠢蠢欲动。天祚帝的所作所为导致民心所失,各族都产生反抗之心,这给了女真族一个可乘之机,完颜阿骨打率领大军入侵,攻破辽国都城,占领辽国多处城池,天祚帝抛下都城开始四处逃亡的生活,抛下了辽国的城池、抛下了辽国的人民,同时也抛下了自己的至亲骨肉。

天祚帝只封了一个女儿公主封号便亡国了,这位公主就是文妃所生,名叫耶律余里衍。历史上对天祚帝女儿的信息并没有做多解释,大多都为不详,耶律余里衍被天祚帝封为“蜀国公主”,她是辽朝最后一位受封的公主,她与其他五个姐妹都未被封号,辽国便在他们父亲的手中完全消失了,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他们作为天祚帝的后裔也在被灭国之时被金军俘获。

出生在帝王家,已经不能左右自己的命运了。更何况出生在亡国之君的帝王家,作为俘虏,日子多半不会好过,更何况,金人痛恨辽人,想必更不会厚待与她们。过着那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生活,大都年纪轻轻的便身亡了。这就是所说的天祚帝抛六女的典故了。

天祚帝为何号天祚

天祚帝耶律耶律延禧,辽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位25年后,被金兵俘虏,终年54岁。那么天祚帝为何号天祚呢?

揭秘天祚帝耶律延禧怎么死的

天祚帝耶律延禧

为何叫“天祚”?“天祚”又是什么意思?“祚”有这几个义项:福运、帝位。这里应该就是福运的意思,天祚帝耶律延禧的帝王之路走的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所以做皇帝之后,定是希望福运连连,所以用天祚这个称号还是符合情理的。

耶律延禧自小父母双亡,虽然生在帝王之家,可是还是命途多舛,幸得辽道宗耶律洪基的庇护,还算成长顺利。直到太康五年,耶律延禧遇到人生中之一次劫难,耶律乙辛想要趁着耶律洪基外出打猎的机会,想要谋害耶律延禧,还好当时的北院宣徽使萧兀纳相救,才避免了这次暗杀。之后耶律洪基派人对耶律延禧进行悉心教导,并确立为皇位的继承人,寿昌七年正月三十日,辽道宗去世,耶律延禧奉遗诏即位,群臣都尊称他为“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好不容易登基为帝,“天祚”二字正好符合,这也是他为何号天祚的原因之一。

其二,天祚是辽耶律延禧的尊号,既不是庙号也不是谥号。辽道宗驾崩后,临死之前立耶律延禧为继承人,耶律延禧奉遗诏在耶律洪基的灵柩之前登基为帝,天祚皇帝只是耶律延禧的尊号,就此意义上看,天祚并没有其他意义。说到这里基本将天祚帝为何号天祚说清楚了,这位昏君自掘坟墓,最后落得凄惨的下场,也是咎由自取。

天祚帝打猎

宋人范仲熊曾说:(辽天祚帝)拒谏饰非,穷奢极欲,盘于游略,信用馋谄,济钢飞驰,人情怨怒,故金人乘其弊而攻之。这段话是说辽朝的天祚帝登基之后的种种劣迹,导致国破家亡,其中盘于游略的意思就是说天祚帝非常爱好打猎。

揭秘天祚帝耶律延禧怎么死的

契丹狩猎图

辽朝的天祚帝耶律延禧是耶律洪基的孙子,也是辽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1101登基,在位总共25年,最后被金人俘获身亡。天祚帝耶律延禧早年父母双亡,幸得耶律洪基的庇佑,后来被确立为皇位继承人。辽道宗死后,耶律延禧奉诏即位。可是这位皇帝似乎对政治是毫无兴趣,宠信奸臣,荒淫奢侈,辽国人本是马背上的国家,所以对骑马打猎很是喜欢,这位天祚皇帝则更是喜爱到极致。几乎他的每一天时间都在享受中度过,每次天祚帝打猎,总是浩浩汤汤的跟着一大批随从,骑马在草原上奔腾,随意猎杀,而天祚皇帝喜欢这种感觉。

从范仲熊的叙述中可以将辽国的灭亡归纳为两个原因,其一是统治者的腐败,其二就是金人的进攻。对于辽国来讲,先祖打下铁桶般的江山,金的前身女真部族要弱小的多,所以统治者的腐败占主要原因,天祚帝打猎,穷尽奢靡,致使奸人当道,国将不国,最后落得一个亡国皇帝的结局。

天祚帝打猎只是他贪图享受的一个方面,用来概括他的享乐生活,试想一下,如果他勤于朝政,是绝对不会给金人这样一个机会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102/364333.html

“揭秘天祚帝耶律延禧怎么死的” 的相关文章

有哪些与钟会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有哪些与钟会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钟会(225年-264年3月3日),字士季,颍川长社人。三国时期魏国军事家、书法家,太傅钟繇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钟会出身颍川钟氏,少年成名,博学多闻,弱冠入仕,历任要职。深得魏帝和群臣赏识。随从司马师征讨毌丘俭,典知机密。献策于司马...

俞通渊是谁?蓝玉案他为何没有被清算?

俞通渊是谁?蓝玉案他为何没有被清算?

蓝玉案为明初四大案之一,是指明洪武帝朱元璋诛杀大将蓝玉,继而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宿将的历史事件。“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朱元璋性格如何,是豪放大度还是小肚鸡肠?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他写的诗: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所谓言为心声,...

刘备的原本面目是什么 刘备真的是虚伪狡猾吗

刘备的原本面目是什么 刘备真的是虚伪狡猾吗

对刘备原本面目是怎样的,真的虚伪狡猾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通过“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和“刘皇叔”等名片介绍,让人们认清刘备虚伪狡猾的原本面目。他逢人便介绍自己为“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立志要匡扶汉室,还被汉献帝称作皇叔。...

那拉氏作为乾隆第二任皇后 乾隆为什么要厌恶这个皇后

那拉氏作为乾隆第二任皇后 乾隆为什么要厌恶这个皇后

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为何会遭到乾隆皇帝的厌恶?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981年,考古学家对乾隆的妃园寝进行保护性发掘,在打开纯惠皇贵妃的陵墓时,众人都大吃一惊,在纯皇贵妃的棺椁边上竟然还有一个小棺椁。而小棺椁的主人,身份居然比纯皇贵妃还要尊贵...

赤壁之战孙权作为胜利的一方 孙权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赤壁之战孙权作为胜利的一方 孙权为什么要投降曹操

还不知道:赤壁之战后,孙权为何要投降曹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赤壁大战之前,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

王温舒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下场怎么样?

王温舒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下场怎么样?

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左传·隐公元年》,指的是一个人如果不义的事情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王温舒,阳陵人。和所有的酷吏一样,王温舒算不上好人,他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以杀人越货为业,还做过盗贼。之后进入官府获得张汤的赏识,张汤是当时著名的酷吏,看中了王温舒暴虐的性格,用他做廷尉史,负责督察盗贼。他到任之...

陈表: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陈表: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陈表(204年—237年),字文奥,庐江松滋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偏将军陈武庶子,校尉、解烦督陈脩异母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陈表最初以太子中庶子之职,担任翼正都尉。后升任无难军右部督,封都亭侯。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兼任丹杨太守,平定山越,孙权以陈表兼任新安都尉...

在答谢宴上,庞统安排魏延刺杀刘璋的原因是什么

在答谢宴上,庞统安排魏延刺杀刘璋的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早在隆中对时期,诸葛亮和刘备就已经把眼光瞄向了益州。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刘备接受刘璋邀请,率兵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庞统听取刘璋谋士法正和张松的建议,让刘备立即动手,杀掉刘璋,一举可以拿下益州。为此,庞统在刘备设宴答谢刘璋的时候,安排魏延在酒席上舞剑...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