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梅》李商隐的恨梅之作,借寒梅表现自己心中的郁结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他擅长诗歌写作,追求诗美,优美动人。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商隐的《忆梅》吧。
梅花原本是一种极其平常的植物,全国各地普遍有种植,尤其是在南方随处可见,可是梅花身上却是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气质,它越是在寒冷的季节,花开放的更加艳丽,也更加的芬芳,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古人对于梅花有着一种天生的喜爱,它代表着高洁、清纯、高贵;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品德,使得梅花历来被文人所喜爱,并且还为此写过很多的关于梅花的诗作。
比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称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它的香不是为了争春,就是只管香;王安石说它:“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再冷,它也要坚强地开着;那个善于画墨梅的王冕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总之,众多文人对于梅花均投去了赞扬的目光,留下了赞美的诗篇。
但有一个诗人是个异类,他埋怨甚至是恨梅花,这个诗人就是李商隐。他当年到桂林出差,一呆就是一年,那地方在唐朝属于天涯,四季如春,冬天里也花柳明媚。按道理锦绣之乡,温暖之地,身心舒畅,有抑郁症也会被鸟语花香所治愈,但有强迫症的李商隐没有外来的诱因就思念起北方的梅花来了,而且梅花的样子和芬芳不时浮现在灵魂和心里。
想念却见不到,是最痛苦的,于是心生恨意,写下了一首恨梅之作《忆梅》: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相信很多的朋友对于这位诗人并不陌生,我们小学、中学、高中都收录过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爱情诗,每一首都是感人肺腑,写得极为深情。
但是,深情的李商隐在写这首小诗《忆梅》的时候,却正处于仕途抑塞、妻子去世、独居异乡这样的人生低潮期。所以,当诗人看着春天里美丽的花儿,正赏心悦目之际,忽然想起自己离家千里,独在天涯,心里顿时泛起愁恨,压抑着无处发泄,开始埋怨起眼前早早零落的梅花,以发泄心中无端惹起的郁闷。
这首五绝前两句“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定”本为安定,安稳之意,二字叠用,因而改变了本身的词义,“定定”有“束缚”之义。“天涯”指作者仕途失意,被迫流浪到很远的地方,抒发出一种失落,孤寂的情绪。接着“依依”仍然用了叠音词,让人联想到在暖意盎然的春季里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两句里,作者先写自己的漂泊无依,再写春日万物欣欣向荣,勾勒出心态与自然的极大反差。而“定定”和“依依”更生动地反映出不同的感受,前者偏冷,后者偏暖,一冷一暖对比鲜明,说明了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作灵感。
后两句“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诗的意境陡然一变:面对眼前的花草,诗人不禁想起北地的寒梅(北方冬季开放之梅),它在严冬的冰天雪地里开放,而在万紫千红的春天到来之时,它却过早地花凋香尽了。它寂寂寞寞地开,又寂寂寞寞地落,生命又如此地短暂,的确生不逢时啊!
“最堪恨”三字在字面上表现的是诗人对寒梅早开早凋的遗憾甚至埋怨,但更深一层的意思则正是为寒梅的不幸命运鸣不平。
从本意上说,诗人在这里也决不是单纯地写梅忆梅了,而是有所寄托,即借寒梅表现自己心中的郁结,可以说,寒梅正是诗人自己的生动写照,由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饱受风霜的特点,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的不幸命运。
这首《忆梅》从“住天涯”而及“向物华”,由 “忆”生出“恨”,“意极曲折”(纪昀评语),却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离不开诗人沉沦羁泊的身世。这样,才能潜气内转,在曲折中见浑成,在繁多中见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这正是诗人创作的造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