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伍子胥?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对伍子胥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叹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有人唾弃他弃楚奔吴的行为,但伍子胥对吴国的尽心竭力不能忽视。因遭到楚平王的陷害,伍子胥心怀愤恨,长途奔波,于公元前522年来到吴国。
伍子胥在吴国执政三十八年之久,对吴国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江南经济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伍子胥是怎样的人?在吴国的发展方面作出了什么样的功绩?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一、举荐贤才,竭诚辅佐
众所周知,想要治理好国家,网罗治国之才是首要任务。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因商鞅、李斯等能人志士的任用得以强盛,楚国因人才制度的不完善最终为秦国所灭。因此,贤人志士在治理国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伍子胥深切认识到这一点,他曾说:贤人才子是国家的珍宝。从这样的人才思想出发,伍子胥为吴王招揽了许多治国之才。
逃往吴国以后,伍子胥有段时间在田野中从事农业活动,得以与齐国逃往吴国避难的名将孙武结交,知道他十分擅长兵法。后来在和吴王阖闾谈论兵法的时候,屡次向他举荐孙武,阖闾一开始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觉得伍子胥是在为朋友游说。等到阖闾召见孙武,与其讨论兵法时,才发现孙武的过人之处。孙武每谈论一篇兵法,阖闾都听得入迷,甚至忘记夸赞。
交谈之下,阖闾才相信孙武确实有经世将兵的才能,所以让他担任将军。孙武没有辜负伍子胥和吴王的期望,在吴楚战争中屡次大获全胜,向西攻破楚国,进入郢城,向北威慑齐国、晋国,在诸侯中声名远扬。
伍子胥不仅爱惜贤才,向吴王推荐人才,还具有超凡的识人眼光。他善于任用贤才,让他们处于最适合的位置。流亡过程中,子胥与专诸相识,知道专诸勇武非常,就将他推荐给公子光。专诸成为公子光的得力助手,刺死吴王僚,公子光成功登上吴王之位,也就是吴王阖闾。除此之外,要离刺庆忌的故事也反映了伍子胥的识人才能。
在阖闾的派遣下,专诸成功刺杀吴王僚,成功夺得吴国王位,但吴王僚的儿子庆忌还流亡在国外,随时可能东山再起。庆忌成了吴王阖闾的心病,他每天担心庆忌,吃饭没有胃口,睡觉也不安稳,就和伍子胥商量刺杀庆忌。阖闾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刺客,这时伍子胥向他推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细人。
庆忌力气很大,据说能徒手和猛虎搏斗,但子胥推荐的人却是弱不禁风的细人,吴王不太相信这个人能完成任务。伍子胥正是利用吴王等人这样的心理,不会把柔弱之人放在心上,更不会想到这个人会是刺客,最后想出奇策,派遣要离前往,成功拔出阖闾的心头之患。
能做到如此知人善任,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伍子胥本是就是将相之才。他能通过文气才识安邦定国,也能通过武力安定天下。凭借自身的才华横溢和经世治国之才,伍子胥深受吴王阖闾的信任,每次谈论国事时,事无巨细都要与伍子胥商议。
阖闾刚刚登上吴王之位时向伍子胥请假治国安民的 *** ,伍子胥推辞,吴王说:如果不是您,我今天不能坐上这个位置。现在有幸能得到您的教导,你为什么推辞呢?可见伍子胥在阖闾心中的地位。吴国太子死,诸位公子争相求立,阖闾与伍子胥商议,伍子胥以夫差信义仁爱推举他,于是夫差成为太子。
不论哪个国家,立太子都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大事。阖闾在立太子的事上征询伍子胥的意见,最后采纳,足见伍子胥在他心中地位之高。伍子胥也非常感恩吴王阖闾的知遇之恩,对吴国忠心耿耿,治国理政兢兢业业,为其出谋划策,对吴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重建都城,安君治民
太伯、仲雍南奔荆蛮,在无锡梅里筑城建郭,到寿梦、诸樊逐步南迁。当时,吴国的城市规模很小,到阖闾上台时吴国的地理位置仍不占优势。吴国位于东南之地,一方面险阻潮湿,一方面又有江河湖海的忧患。
为了能够让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从而达到称霸称王的目的,同时顺应当时吴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战争的需要,阖闾接受伍子胥修筑都城的建议,并将重任交付给伍子胥。伍子胥没有辜负阖闾的信任,采取了城内有城、城外有郭的三重建制修筑吴都。
吴国都城的重建不仅极大推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吴国的强大以及争霸事业中起到重要作用。从政治上看,在吴国的小城中修建宫室,政令直接由王室下达,还能监听吴国人民百姓的活动,吴国都城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
从军事上看,《吴越春秋》曾提到,鲧修筑城保卫君主,修筑郭让百姓居住,这就是城郭的起源。说明城市的起源与军事活动间的密切关联。吴国修筑都城也有同样的军事目的,阖闾在都城极周围常布置重兵把守,经常进行军队的操练,因此,吴国都城有军事堡垒的性质。
经济方面,吴国杜成忠街道纵横交错,城市居民的数量超过万人。吴国的都城中设置有商业区,还派遣专门的官员对其进行管理。当时,吴国的手工业十分发达,如青铜冶铸、造船、制瓷、酿酒等,与之相应的是城内设有手工业区。除此之外,城郭中还设置有仓库储存粮食。由此可见,阖闾时期的吴国都城即是政治、军事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对后世江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修筑都城,建起粮仓。短短几年时间,吴国焕然一新,国家实力更加强大,五谷丰登,兵革利坚。在丰沛的物质基础上,伍子胥和孙武互相配合,主动出击,为吴国开疆拓土。阖闾三年率兵伐楚,六年大破楚军,至九年之时柏举之战直接攻破楚都郢城。
三、忠言直谏,虽死犹荣
吴王阖闾是个开明的君主,对于伍子胥、孙武等人才都以诚心诚意相待,将治国将兵的重任托付给他们,没有让他们受到牵制。后世有人评论说:如果君臣离心,按孙武就不能应敌。阖闾还非常善于纳谏,从而养成朝堂臣下敢于进谏的风气。
但夫差不同。吴王阖闾临终之时嘱咐夫差为父报仇,一开始夫差立志报仇,对臣下的劝谏还能听进去。等到打败越国以后就开始飘飘然了,刚愎自用,不再听从逆耳忠言。夫差不惜劳民伤财大造姑苏台,伍子胥坚决反对,劝谏夫差吸取历史教训:当初夏桀造鹿台,导致天道阴阳不能调和,冬天夏天不能按时到来,百姓种植的农作物不能那个成熟。上天降下灾劫,百信不信任国家,最自取灭亡。
子胥还就近用楚灵王做对比:当初楚灵王不听群臣的劝谏,修建章华台,最终百姓无法忍受饥荒劳碌,军队也背叛楚王。楚灵王落得众叛亲离,被迫自杀的下场。但夫差对伍子胥的谏言默然不理睬,对伍子胥也渐生厌烦之心。
当时吴国与越国征战,越王勾践被困在会稽山,假意投降向吴国求和,伍子胥竭力劝谏夫差不要接受,说:不能答应。越国不是真心想与吴国和好,是害怕我国兵力强盛。大夫种有勇有谋,玩弄吴国,志得意满。他知道君王好胜,所以通过委婉的方式顺从王的志向,让大王淫乐自伤。最后我们兵甲渐钝,百姓离心,他就能得到国家了。
但是夫差没有听从,而是同意与越国和解,并且准备起兵攻打齐国。伍子胥详细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认为吴国即使战胜齐国也不能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攻打越国才是首要,力劝夫差放弃攻打齐国的想法,转为攻打越国。夫差仍旧不听从,还接受越国力献的财物美人。得到越国的进献后,夫差沉迷声色,更加听不进去伍子胥的劝谏,对他越来越厌烦。
从夫差平日的言行中,聪慧如伍子胥自然能够察觉他的厌烦和不信任,于是趁着出使齐国之时将儿子托付,最后夫差以伍子胥托子齐国为借口赐剑让其自杀。以伍子胥的才智,想必早在前几次劝谏不成时就能感受到夫差的不信任,但他没有因此退缩,而是从吴国大业出发一次次冒死直谏。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胥执忠信,死贵于生。
结语
伍子胥振兴吴国的功绩和为国直谏的精神受到百姓的尊敬,他最后的悲惨遭遇也深得人们同情。在他被夫差赐死投江后,吴国人愤愤不平,在江边建立祠堂,永久地纪念伍子胥。吴国人纪念伍子胥是因为他勤劳国事、尽忠直谏、无过而诛,其行为皆出于一片至诚之心。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肯定伍子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地位和不朽功绩。